第四章 尊重個體生命 別為孩子代勞

成人不僅試圖在行動上幫助兒童,還習慣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強加於兒童。這意味著不是兒童在行動,而是成人在代勞。

夏洛特在一所著名的精神病醫院的實驗研究一度引起轟動,即通過催眠來實現替換癔病患者人格,這個實驗改變了之前「人是自己行為的主人」的觀念。這個實驗證明,某些暗示可能使被試驗者接受催眠者的人格而失去自己的人格。這些僅在診所進行的少數實驗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即雙重人格。

童年時期,兒童的創造性容易受到暗示,因為這是個性形成的階段,且兒童在這個時期開始意識到自我。成人的人格能在這個時期悄悄地潛入兒童的意識,激發兒童的意志並使其產生變化。

我們發現,如果教師用過分熱情、誇張的動作向兒童做一些示範如何時,兒童根據自己的人格進行判斷和行動的能力就會被壓抑。兒童分離出另一個強有力的自我進行替代,但這個外來的自我並不屬於兒童,它會剝奪尚未成熟的人格。成人這樣做通常是無意的,他並未意識到或希望通過所謂催眠暗示來支配兒童,他們甚至對這種影響的存在一無所知。

我遇見過一些有趣的案例。一個大約兩歲的孩子把一雙鞋子放在乾淨的白床單上,我衝過去拎起鞋子放在房間角落裡,不假思索地說:「它們太髒了。」然後,我又把床單上放過鞋子的地方用手撣了撣。從此以後,無論何時,這個小傢伙只要看到鞋子就會奔過去拎起來說:「它們太髒了。」即使沒有放在床上,他仍要把手按在床邊,似乎想把它撣乾淨。

還有一個例子。一位年輕婦女收到一個裝著禮物的包裹。她打開盒子後,立即把裡面的一塊絲手帕給了她的小女兒,並給她吹起一隻喇叭。小女孩高興地叫起來:「好聽的音樂!」段時間之後,小女孩拿到手帕,仍會興奮地說:「好聽的音樂!」

令行禁止容易約束兒童的行動,但對激發兒童的反應時並不奏效。在有教養和能夠自我約束的成人及文雅的保姆身上常發生這種事情。

一個4歲的小女孩與外祖母住在一起。小女孩想打開花園裡的人造噴泉龍頭看噴水,但她突然把手縮了回來,外祖母鼓勵她繼續,小女孩說:「我不做,保姆不許打開水龍頭。」外祖母說我允許你這樣做,這是在我們自己的家裡啊。小女孩笑了起來。這表明,小女孩身邊的外祖母的勸說,比不在場的保姆的禁令效力小多了。

還要一個類似的案例,一個大約7歲的男孩看到遠處吸引他的東西,準備走過去去的時候又退回來,重新老老實實地坐下。他似乎感到痛苦,因為他無法克服意志的動搖。誰在阻止他自由行動呢?這在兒童的記憶中已消失了,沒有人知道。

兒童對暗示的高度敏感緣於一種內在敏感性的擴張,可稱之為「環境依賴性」。

兒童渴望觀察事物並被吸引,但更傾向於關注成人的行動從而進行模仿。成人因此有種使命感:激勵兒童大膽行動,像一本打開的書,指導兒童自己的行為,教他們正確的做法。

但是,成人須始終平靜、緩慢地行動,以使兒童看清各個細節。否則,成人急速有力的步伐可能將他的人格通過暗示強加給兒童,達不到激勵與教導的目的。

如果一些直觀的事物對感官有吸引力,就會如磁鐵吸引住鐵屑一樣,對兒童產生一種暗示的力量。一部記錄了萊文教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的影片,恰能說明這個問題。他的實驗目的是識別相同的年齡和環境下,身心缺陷兒童與正常兒童對同一物體的不同反應。

影片的第一個情景是一張放著各種物品的長桌子(包括我們設計的一些直觀教具),走入教室的第一組兒童很快被眼前的各種東西所吸引,露出充滿活力的微笑。所有孩子都開始拿起某一件東西,把它放在一邊,又拿起別的東西放在另一邊,從一項工作到另一項工作,樂此不疲。

影片下半部是第二組兒童的反應。他們慢慢地踱進教室,不時停下來看看四周,最後只是懶散地站在桌子周圍,很少拿這些物體來玩耍。

猜猜哪一組是身心有缺陷的兒童,哪一組是正常兒童呢?答案出人意料,有缺陷的兒童興高采烈地從一件物體到另一件物體之間匆匆走動與玩耍。看這部影片的人認為他們是聰明的,人們習慣於把活潑快樂的兒童看作是聰明的孩子。

事實上,正常兒童會長時間站著一動不動,注視著一件物體沉思。萊文教授以驚人的方式證明,正常兒童的標誌是有分寸的行動和考慮周到的安排。

萊文教授的實驗結論與一般流行的觀念彼此衝突,因為正常兒童也會做出影片中的缺陷兒童一樣的反應。原來,正常兒童也充滿好奇,但他們的行動被自我意識和理性所指導和控制,才顯得緩慢。有價值的活動應是自我控制和節制的。正常兒童被外界物體激發熱情,同時能自由地運用它們。

因此,真正聰明的兒童不僅會以某種方式四處走走去感知外界,更會掌握自己的運動器官並運用它們。他們有自我指引的能力,不受外界事物支配。我們應引導兒童將其內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特定的物體之上。

正常人通常會三思後行,這種表現可稱做「內在秩序」,其外在體現是一系列有條不紊的外部行動,一旦缺乏就會失去控制自我行動的能力,為他人的意志所支配,成為外界環境影響的犧牲品,如同沒有航向的帆船。

人的內在秩序不倚賴於他人的意志,因為外在的影響並不是這種行動的決定性因素,除非此時這個的人格被分裂了。兒童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就失去了發展的機會。如同被氣球托著降落在沙漠的過程中,氣球卻突然被風颳走了,他孤立無援地處於沙漠中,而周圍沒有一樣東西能替代失掉的氣球。當兒童陷於這種情景時,會與成人爭吵,隱藏著的兒童心理尚未得到發展,其體現的行為也是無序的。我們說,是成人環境造就了這樣的犧牲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