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命最初的動力 選擇是一種高智能活動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特性及其局限性,人的心理感覺機能是建立在選擇基礎上的。思維過程中,感官對各種信息進行篩選並進一步的限制,從而形成選擇。由此,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事物上,再經過意志的控制,就能從眾多可能的行動中選擇必須完成的行動。

高級智力活動也是如此進行的,智力通過人的注意力和內在意志活動,提煉出事物的主要特徵,再通過對意象的聯想,使之形成意念。這一過程中,智力會擯除大量導致事物前後關係混亂的因素。

健全的大腦能去粗取精,捨棄多餘的東西,將獨特、清晰、敏感和重要的東西留存下來,尤其對創造有用的東西。如果沒有這項獨特的活動,智力就不能稱之為智力。如果一個人的注意力漂浮不定,他的意志在確定某一行動時,也會遲疑不決;如果一個人的注意力是分散的,他會浮光掠影,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夠深入鑽研。

生物都具有其特定形式和範圍,這正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法則,如果不對所接收的信息加以限制,我們就無法認識事物,而我們的內在活動能使這種限定更為明確、更加集中,也正是如此,我們才得以掙脫原始的混沌狀態,得到不斷地雕琢和改造。

選擇是人對事物或其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的基礎。例如,我們在觀察圓柱體後中得出結論:圓柱體是一個支撐物。圓柱體有眾多特徵,如它是堅硬的、碳酸鈣組合而成的等,而結論的得出是提取了其中一個特徵,即建立在選擇的基礎上的。只有具備了這種選擇,我們才能進行推理。

正如前面討論過的,培養意志力就是通過訓練使人的內在衝動和抑制力達到平衡,直到形成習慣;同樣,對於智力的訓練,也必須在外力的引導和幫助下進行聯想和選擇,直到人能對各種觀點及選擇加以限定,培養出獨具特色的智力習慣。通過這種內心活動,形成個人的傾向性。

眾所周知,理解或研究他人的推理與自我推理有著本質的區別。根據藝術家對顏色的興趣及表現形式研究其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與我們從某一角度觀察外部世界,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也有著本質的區別。

一味模仿和學習別人的人,頭腦只能儲藏諸如阿基米德難題的答案、拉斐爾的藝術作品或歷史、地理知識等,像商販籃子里的舊衣服一樣混亂不堪,沒有輕重、主次之分。如果狹小的籃子變成寬敞明亮的屋子,事情就不會那麼雜亂無章——一個條理清晰的大腦正如一間井然有序的房子,各種知識分門別類且用途分明,比一個將知識當作垃圾一樣堆放的大腦儲存更多的東西。別人強加於我們的解釋與我們的理解迥然不同,正如蠟泥雕塑在上與大理石雕塑之間的差別一樣。

一個自主思考的人意識得到了解放,會感覺身體里有某種思想在閃閃發光。對於這類人來說,理解事物就是認識事物的開始,這會使生活出現嶄新的變化。可以說,人的所有情感中,再沒有比智力情感更為豐富的了。一個對世界有所發現的人,一定能享受到人生的最大樂趣。退一步說,一個對世界有所理解的人,也能比常人獲得更高的享受,以此戰勝人間的苦悲。

誠然,不幸的人若能冷靜找出令自己飽受磨難的原因,他就能夠獲得自救與解脫,能在一片混沌不清的黑暗之中,找到一線智慧之光。一條狗能在主人的墳前悲傷而死,一位母親卻能在兒子死後又堅強地活下去,差別就在於後者有理智的自助。狗之所以會死去,是因為它沒有理智,智慧之光沒有照射到黑暗的心靈世界裡面,以消除狗的悲傷。

智力活動將我們與世界之間建立起聯繫,使受創的心趨於平靜。教授枯燥無味的講課中或某位專家的理論並不能使我們真正警醒,他們對我們的困難並不關心,我們只能從崇高的智力活動中去獲取強大的力量。當我們說「理智一些」或「力量源於信仰」時,就是要讓智力永遠處於探索之中,讓它自由地完成塑造和拯救靈魂的任務!

試想,如果我們真的能通過智力活動將自己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這將是多麼快慰的事!

我們說一個人頭腦靈活,是從他富有創造力的角度去理解的。頭腦開竅的過程伴隨著給予情感更積極的理解,屬於精神活動的範疇。

我認識一個幼年喪母的女孩,她起初對課堂枯燥無味的教學極度厭煩,幾乎到了輟學的地步。這是由於缺乏母愛的生活加深了大腦的疲勞感。於是,她的父親帶她到鄉下過了兩年無憂無慮的生活。回到鎮上後,她的父親請了幾位教授做她的家庭教師,然而女孩還是處於被動的倦怠狀態。

她的父親萬分焦急,經常問她:「你怎麼啦?」

女孩總是一臉茫然地同答:「我也不知道。」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的父親把女孩託付給我單獨看護,我便用我的教學方法對她進行試驗。當時我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有一天,我們正在學有機化學,她突然盯住我,兩眼閃閃發光,情不自禁地喊道:「我明白了!」然後她站起來,邊跑邊喊:「爸爸,爸爸,我開竅了!」她拉著父親的手說:「現在,我可以告訴你這是什麼意思了,我的腦子已經開竅了。」

我並不知道這個女孩的歷史,所以非常驚訝。那對父女當時歡欣鼓舞的情景令我止不住扼腕嘆息:智力若受到壓抑,生活會喪失了多少樂趣啊!

事實上,兒童智力的每個進步都能讓他感到快樂。一旦如此,他們就不會再去喜歡蜜餞或玩具,連虛榮心也隨之消失了。

正是這種變化使得他們在別人眼裡顯得了不起。與一般所見的傻笑相比,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有別於動物的快樂,一種可以將我們從悲傷與黑暗的孤寂中拯救出來的快樂。

如果有人指責我們這種提高孩子快樂層次的方法,受傷害的將是孩子,而無損於方法本身。人們之所以會指責,是由於他們不把兒童當有思想的人來看,他們以為孩子的快樂僅限於貪嘴、玩耍之類的事情。而這些快樂其實不可能堅持多久,只有兒童他感受到作為人的快樂時,才會像前面那個女孩一樣,驕傲地向父親宣布,她已經從多年毫無活力的陰暗中走出來,感到生活是十分愉快。

孩子身上看到的這種轉折是他們智力的天才表現,也正是他們發現真理之時!難道這不是自然的心態生活的表現嗎?難道這不是激情人生的表現嗎?唯有如此,人類才能由個性揭示共性。

我們觀察到,兒童積極塑造個性的道路與我們所熟知的天才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他們同樣地專心致志、全力以赴,以免遭外界環境的干擾,他們付出努力的強度及堅持的時間與精神活動的發展是一致的,這種持之以恆的行為必然不會沒有結果。它是智力升華的源泉,是拓展思維能力的源泉,也是使外部表現張力勃發的源泉。

所以,在我們看來,天才就是將束縛自己手腳的鐐銬掙脫,使自己享受自由的人,是在眾人面前堅持他所認定的人性標準的人。

要培養專註的精神,我們還必須學會沉思。人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大量地、連續不斷地讀書反而會削弱思維能力,反覆背一首詩直到將它牢牢地印在腦中,所有這些都不是沉思。

背誦但丁的詩歌與思考讚美詩的內涵完全是兩碼事。前者給頭腦以裝飾,後者則起到改造和啟迪人的作用。深入品味能使人體質健碩,心靈剔透,思維也更加活躍。

看來,培養兒童的天性沒有比沉思更好的方法,沉思使兒童持久地專心致志,有利於內心逐漸成熟。每個樹立目標的兒童都有一種強烈的內在活動需要,會努力培養和發展這種內在活動直至成為習慣。兒童在這種追求中不斷地成長,其智力得到協調的發展。因此,當他們學會沉思之時,就步入了充滿光明的進步之路。

經過了沉思的鍛煉,兒童將樂於安靜地練習。他們將努力在行動時不發出聲音,盡量舉止優雅,陶醉於精神集中所呈現的愉悅狀態之中。

這類練習鞏固並加強了兒童的個性,他們將自發地運用這種正確的方法去認識外部世界,觀察、推理和判斷,修正意識中的錯誤。

自此,他們能主動選擇並繼續自己的工作,從周圍環境中獲得專註的能力;他們將按內在動力去行動而不受外界包括教師及比他們年齡大的同伴的影響或干擾,即便有人恫嚇這些剛被引入正途但仍然幼稚無知的學生,他們也不會因此而害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