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夢,幫你吹散心靈的迷霧 心靈與夢一起成長

夢是一個光怪陸離、支離破碎的世界,我們因而將夢視為異己。

然而,一旦對夢有了理解,你會發現,夢其實是一個有跡可循,甚至穩定連續的世界。

許多人會做同一個主題的夢,甚至重複做一模一樣的夢。

這些頻繁出現的夢境,必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假若你學會了與夢溝通,學會了聆聽你內心深處的聲音,那麼你會發現,這些原本看來僵化的、刻板重複的夢境,忽然有了變化,有了成長。

同時,你的心靈也在成長。

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這豈不是極大的浪費?

申荷永老師不贊同這一觀點,他說:「上帝不會讓你浪費三分之一的時間的,他會讓你做夢。」

夢是什麼?

作為知名的榮格派的心理學家,申荷永老師說,夢是通向無意識的通道,「我一向認為,夢一定是積極的、補償性的、具有保護作用的。可以說,夢必然是來幫助你的」。

大多數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都處於嚴重的分裂狀態,這是這個世界總是陷入分裂狀態——譬如戰爭和衝突——的根本原因,也是無數個人的生活總是陷入分裂狀態的根本原因。

「最危險的東西來自人心,」申荷永老師說,「這不是因為人性惡,而是因為我們對內心所知甚少。」

心靈和諧的要義在於真實,而只有一顆單純的心才能捕捉到真實。但是,我們習慣了從規則中尋找答案,習慣了靠理性和頭腦去尋找答案,於是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最終,我們會變得非常麻木,活得越來越不真實,心靈也因而越來越不和諧,並且內心的不和諧一定會體現在自己與別人的生活中,結果是內心的不和諧導致了家庭、社會乃至世界的不和諧。

不過,不管內心有多麻木,我們至少還有一個途徑可以通達真實,這就是夢。

申荷永老師說,夢一直在做最大的努力,試圖告訴我們真實的信息,關鍵就在於我們能不能聽到。

夢一開始會有些偽裝,它必須如此,因為麻木的我們沒有做好準備接受真實的信息。

如果我們準備好了,開始學會通過夢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那麼夢的偽裝會逐漸褪去,真實的信息最終會不帶任何偽裝地湧來。

由此,我們的心靈出現成長,走向和諧。

你敢不敢講一個你的夢?

一天,申荷永老師和一個親人A接待一個國外來的榮格派的心理學家D。A是一個軍旅作家,但他不喜歡榮格的理論,認為過於神秘,也不喜歡解夢,覺得夢過於凌亂,根本不值得信任,申荷永老師和A辯論過多次,都說不服他。

他們兩人帶著D逛了一天後,晚上在賓館休息時,申荷永老師對A半開玩笑地說:「D解夢比我強多了,你敢不敢試試講一個你的夢?」

「有什麼不敢?」A回答說。他隨即講了自己最近做過的一個夢,夢境是他牽著一隻羊走在一條水渠邊的路上,這隻羊在水渠里喝了點水,還闖進路邊的白菜地吃了幾口白菜。

A說得很簡單,D一開始也沒有追問細節,而是問A:「這個夢讓你聯想到了什麼?」

D這樣講,是想用榮格的自由聯想法,引導著A最終領悟到夢的真意。

但A對解夢還是很有抵觸,他說:「這能想到什麼?什麼都沒有想到!」

這時,申荷永老師對A說:「你這個態度不好,你怎麼會什麼都沒想到,你不就是屬羊的!」

這句話說得A不好意思起來,他對D說:「我是屬羊的。」

作為外國人,D沒有問A屬羊是什麼意思,而是繼續問:「羊在你前面還是後面?」

「前面。」

「它是自由的,還是有繩子牽著?」

「有繩子。」

「繩子有張力嗎?」

「有,這隻羊老闖來闖去的,我一直拉著它,它力氣很大,我總拉不住。」

……

對話一直這樣進行下去,在D的引導下,A逐漸一點一點地講出了這個夢的所有細節。這時,怎麼問問題並不重要,D這樣做,其實是要在此時此地還原A做夢時的感受。即,他要通過讓A回憶夢中的所有細節,逐漸回到做夢時的氣氛中去,其效果類似催眠。

這個方法達到了效果,A越來越放鬆,越來越安靜,他慢慢地講出了一個關鍵細節:羊衝進白菜地,哇啦哇啦狂吃了一通白菜。

這時,A在夢中產生了兩種矛盾的感覺:一種是同情,覺得這隻羊很可憐;一種是內疚,因為夢中A知道自己是軍人,而軍人是不能拿老百姓一針一線的,更不用說讓羊到老百姓菜地里狂吃一通了,這是不能接受的。

於是,A也走進菜地,把羊抱了起來。

當講述到這兒時,A說,他現在還記得夢中的感覺,夢中他卷著袖子,所以上臂感受不到羊毛,但小臂緊挨著羊毛,羊毛很軟。

「你能描述一下你現在的感受嗎?」D問A。

「我覺得挺委屈的……挺難受的……」A說到這時,眼中已有淚光。

「好,你不用說話,可以試著好好體會一下這種感受。」D說。

A安靜地體會了一會兒後,這次對話結束了。D始終沒有要A來詳細地講述他的委屈感,不過申荷永老師知道A的委屈是什麼。

他說,A兩歲的時候,被送給一個姨,因為這個姨沒有孩子。這種事情在我們這個國家很常見,但這麼做只考慮了大人的需求,而沒考慮孩子的需求,這對A來說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創傷。

申荷永老師說,夢中的羊毫無疑問就是A自己,而夢中的委屈感是A多年以來的一個很重的心理內容,這種委屈其實是A對自己父母的不滿:「我什麼都沒做錯,你們為什麼不要我?」

作為作家,A的小說中一個最常見的主題是打抱不平。看起來,這打抱不平是對別人遭到的不公正待遇的憤怒,但其實首先反映的是A內心深處對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的憤怒。簡而言之,他是對自己父母有很大不滿的,但這個不滿他意識上不敢充分表達也不能坦然接受,於是把它壓抑到潛意識中去。但壓抑並不等於消失,相反被壓抑的內容一得到機會就會進行表達,尤其是一看到別人遭遇委屈他就特別不能接受,忍不住要表達在他的小說中。

這個夢很典型地說明了內在的衝突是如何表現到外部世界中去的。

申荷永老師回憶說,當時有好幾分鐘時間,A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感覺中,最後說了一句:「這個傢伙水平還不錯。」

這件事改變了A對解夢的態度。第二天一早,A主動向D講了兩個夢:

1.他夢見自己換了房子,以前住的是小房子,現在換了一棟大房子。

2.他夢見一批犯人,因為表現不錯,被額外給了24小時的假釋時間,官方還派了一批大學生來和他們聯歡,但其中一個重犯因為怕自己犯罪的秘密暴露,於是埋下了炸彈,想炸死和他聯歡過的大學生。

第一個夢反映了A的心理成長,房子意味著他的心理容納度,以前的房子小意味著他的度量小,換了大房子意味著他的度量變大了。

第二個夢則表明,不斷地開放自己的內心並不容易。我們之所以壓抑自己的很多心理內容,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很不好,或者說,它們是「壞我」。在A的夢中,它們就直接表現為罪犯。一批大學生來和罪犯聯歡,意味著A的「好我」和「壞我」正在走向彼此接納,這就是和諧。但是,一般的「壞我」是可以比較快地和「好我」融合的,而最關鍵的「壞我」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所以,夢中的重犯才拒絕見光,甚至想把「好我」給徹底摧毀。

這是心靈成長的一個必然過程,會不斷有融合,融合讓我們變得更從容更寬容,但成長必然意味著,一些被我們嚴重壓抑的東西會不斷浮現出來,我們有時難免會被這些東西嚇一跳。

但同時,我們的心理容納度也在不斷增長。以前我們的度量小時,這些信息不能被我們的意識接受;現在我們度量大了,這些信息就可以被接受了。

申荷永老師說,後來A多次夢到他牽著羊走在水渠邊的情境,夢境大致是一樣的,而細節不斷發生變化,以前的水渠是近乎乾涸的,水很臟,水渠旁邊的樹葉子也是枯黃的,但慢慢地,水渠中的水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澈,而水渠旁的樹的葉子也越來越綠。

這一切都意味著,A的內心正在走向成長,走向和諧。

A的故事顯示,同一個情境的夢的細節變化是如何反映心靈成長的。還有很多夢,儘管夢境看似不同,但其實都是關於同一個主題的,它們也可以反映,夢境變化與心靈成長是怎樣呼應的。

回想起來,從2001年6月到2007年5月,我自己有一個系列的夢,可以很經典地反映夢境變化與心靈成長的呼應。

這個系列的夢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