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東安市場百年雜憶

遊客到北京一定要去王府井。這條街算得老北京商業大街代表。王府井所以成為取得此榮耀,因為它有個東安市場。是北京城最早出現的現代商場。要問東安市場開張多少年了?不多不少,到今年正好100年。

市場開張100周年,本是喜慶事,只是要提起東安市場的產生過程又不得不聯繫到八國聯軍佔領北京的恥辱,總讓人有點彆扭。

本來北京東城的商業集中地是東華門大街。它的東邊是八旗兵的操練場,每天操練完畢,營官,管帶們逛到這兒順便買東西。往西走是紫禁城的東華門,文武官員上朝退班。騎馬坐轎由此經過,看見喜歡的物件隨手就買兩件。大點的商戶花錢送禮跟太監們套點關係,還可以混到塊「腰牌」,帶著商品到進宮去「串朝房」。太后老佛爺看上眼的東西,賜銀子是不打價的。可是庚子年一場橫禍,八國聯軍連燒帶搶,把個北京城砸把得牆倒屋塌,連練兵場都給徹底毀壞蹋平了。

到了1903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九年,賣國條約上籤了字,換來了暫時和平,慈禧老佛爺從西安逃難回來,一看東華門大街已變成破磚爛瓦,作買賣就攤了幾個地攤,既心酸又掃興。不管割了多大地,賠了多少款,皇宮門口這點面子總還得維持呀!別的事先不管,立刻傳旨修整京城市容。先把皇城根附近整修得像個樣子。

要施工就得把擺小攤買賣家趕走!可是全趕跑了,宮裡府里要用點什麼東西找不到地方買也不行。最好把商販們集中到一個地方,商家也有生意作,用家也有地方買。可上哪兒找這麼大塊地皮呢?還是老佛爺英明,一眼就看到了金魚衚衕南邊被鬼子大炮轟毀的《練兵場》:八旗兵在那裡練了幾百年,都沒經住洋槍洋炮,北京城被佔了,《辛丑條約》也簽了,練兵場還修個什麼勁?再練也是白練。得了,乾脆在這兒擺攤做買賣吧!一道令下,就把皇城根前擺小攤做買賣的全趕進了練兵場。雖然只是個市墟,可也要起個名字。地屬東城,又求平安,就這麼被逼出來個「東安市場」。

本來事出無奈,卻是歪打正著,帝國主義用兵船洋炮打開中國大門同時,也給這個封閉保守的帝國帶進來市場經濟之風,商品社會之氣。過了兩年,中國最後一任封建王朝垮台了,最早出現的「東安市場」卻旺盛了。

散落街頭的小攤點,湊成一堆就成了大集市。攤越多越招客,客越多越引商,不到十年,形成了南北一條正街,東西四條衚衕為骨架,以「暢觀樓」,「丹桂茶園」,「東安樓」,「南花園」,「雜耍場」等商家為重點,有300多個行業,600多家商場和貨攤的大商場。要購物,布匹服裝、日用百貨、玉器古玩、珠寶鑽翠、應有盡有。想休閑,聽戲,有吉祥,丹桂兩家茶園,東西分立。老北京人泡上一壺茉莉香片,眼睛微閉,細品台上名角們的西皮二黃。丹桂的頭牌是梨園名宿譚鑫培,吉祥的挑班是藝壇新秀梅蘭芳。梅蘭芳排頭一次排時裝戲「孽海波瀾」,在這裡一炮打響,天天客滿。一時間吉祥的上座率竟超過了丹桂。譚老前輩既為梅的成功高興也多少有點失落感。有天梅蘭芳去西郊戒壇寺燒香,正好碰到譚鑫培在那裡閒遊,梅蘭芳趕上去請安,譚老先生笑著說,「好啊,你小子又趕到我這來了」!

老北京的普通人最早品嘗西餐,多半也是在東安市場。那裡最早開了兩家西餐廳。一家可能是跟天津聯號的叫「其士林」,名氣很大。一家本地創辦的叫「國強」。這「國強」卻有點洋為中用的勁頭,賣的雖是西餐,布置保持中國茶樓原狀。八仙桌,硬木椅,服務員穿白長衫,絕對保持民族風格。既然在這裡完全體會不到西餐館咖啡廳的風格情調,為什麼其生意還挺紅火呢?這可能跟中國人重視食品滋味多於餐飲環境有關。60年前在這裡掌灶有位師傅,做德國菜非常拿手,據說北洋政府時的黎元洪總統,都專門騎馬到這裡來吃它的「鐵排雞」,「鐵排雜伴」,飯後還加上一杯濃咖啡。

東安市場轉眼間開業滿百年了,外部建築造型,內部經營品類,隨時代改變,今天改建後已很難想像它當年的面貌。但人們會記住這裡是北京人走向新潮生活的第一站。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