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台灣歸來話台灣

數年前台灣發表我的小說,中介入施淑青問我:「稿費要什麼錢?美元還是港幣?」我說:「要新台幣。」她說:「你要那怎麼用法?氣性!」氣性是廣東話,意思是說我有精神病。說完我倆都笑了,我說那話根本沒當真。我也覺得去台灣的機會未必比上月球多。我堅信祖國會統一,只怕那時我已老得走不動了。

人算不如天算,歷史進程常常比人們估計得更迅速。那以後兩岸的文學交流就頻繁了起來。先是台灣同行單槍匹馬或三三兩兩來大陸訪問,再以後就有大陸作家以個人身份應邀赴台。但是來多去少,兩岸作家組團互訪,還提不上日程。

兩岸的文學團體並沒有知難而退,而是鍥而不捨的努力爭取。去年以尹雪曼先生為團長的第一個台灣作家代表團來大陸訪問,回去後多方奔走,四處求援,終於促成中國作家協會派出的第一個大陸作家代表團登上了寶島。兩岸攜手打開了雙向交流的大門。

台灣的中華文化協會、團結自強協會、作家藝術家聯盟等團體都為大陸作家成行盡了極大努力。這證明增加了解、溝通感情、團結奮鬥、振興中華是兩岸作家共同的願望。兩岸有這份骨肉親情。中國的統一富強、民族振興,指日可待。

懷著這樣情緒到達台灣,一下飛機就感到親切和熟悉。我多次到大陸之外旅行,飛機著陸後聽到中國話不多,說普通話的就更少。在桃園下了飛機卻滿耳都是漂亮的國語,聽著叫人心裡踏實。在大陸,每到電視台放台灣電視劇,我一聽那怪聲怪氣、嘴裡含個熱丸子說的「國語」就急忙躲避。在飛機上我還擔心要受這種語言衝擊。下飛機後才明白,台灣普通人講話比電視劇講的悅耳得多。可能那是星們故意說的「屏幕腔」!大陸有些「星」生活中說話很正常,一上屏幕不就拿腔作調嗎?都是中國人,連毛病也相似!

不僅有聲的語言暢通,連無聲的語言也無阻。台灣朋友想從我們團體看到大陸文學界的概貌,我們便有意安排漢滿蒙回藏五個較大的民族都有作家參加。到台灣後,我們一把集體的名片遞出去,台灣朋友馬上高興地說,「啊,這是五族共和呀」!我們說:「我們帶來了56個民族作家情誼。」他們就說:「中國文學成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創造的,你們的用意極好。」

在台灣跟作家們、親友們相處了10天。除去作家間交流,幾個少數民族作家都有同族兄弟找來相會,大家會上聊,家裡聊,車上聊,明白的時候聊喝多了酒也聊。什麼都聊了,就沒說:「我們是一家」這句話。因為再說這句話就多餘了,台灣朋友為大陸改革開放的成就高興。台灣在經濟文化上取得的成果也使我們欣慰。說起各自的不足,也都同樣的遺憾。跟「屏幕腔」現象一樣,有些毛病兩邊也相似得驚人。從文學上的流弊到交通阻塞,都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誰也別想瞞誰。在座談會上,台灣朋友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在經濟起飛時期,忽略過文化建設,在道德文明上造成的損失,至今沒能完全彌補。希望你們注意這前車之鑒。」我們只好承認,這句話不僅不算多餘,而且不算為時太早。上街時台灣朋友為交通秩序的雜亂,摩托車騎士們「目空一切、勇往進前」表示歉意;我開玩笑說:「您別道歉,不然您到了廣州北京,我也得道歉。雖然自行車比摩托慢,可是數量又比摩托多,以量勝質,算起來兩邊一樣。」

見到了林海音、瘂弦、柏楊、黃春明等老相識,也認識了些初次見面的新作家。雖然兩岸作家數十年來所處大小環境都不同,思想信仰、文學風格有異,但大家關心注意的問題極為相似。我這一代和我們長輩的作家,都對文學的社會效益表示關注。大家都認為中國人「文以載道」,「寓教於樂」,「有益於世道人心」等傳統的文化道德觀不可丟棄。「道」的內容會隨時代變遷而變遷,而對人民,對讀者「有益」這一原則是不應動搖的。從而都對文化、文藝的消極現象表示憂慮。大家看到兩岸文學界各有所長的同時也都看到各自的不足。台灣青年一代作家,學歷和文學功底較厚,傳統文化和外文修養較高,所以文字講究,精美耐讀。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生活富裕他們焦慮的問題少,求解的難題少,社會責任感和生活透析力比老一代弱,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也相應減弱。抒發個人感情或小圈子內的杯水波瀾的作品佔了好大比例。大陸青年作家一般中外文化的修養都較弱,文字不講究,有的甚至把粗俗當有趣,文而不文。但不缺乏有社會責任感,關心民族命運,人民疾苦,對重大問題作深思的有為之士,其作品的思想濃度和社會作用是台灣一些青年作家比不上的。兩岸應該取長補短,共同把中國文學推上新高度。

除去文學問題,最引起我興趣的是對祖國統一的態度。那邊人對統一進程、模式雖然有不同視角、不同主張,但擁護統一,熱愛祖國,以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者占絕大多數。有次跟兩個祖籍山東,在台灣生長,從未回過家鄉的年輕小姐一起喝咖啡。喝到一半我告假說要去看一位資深的前輩。他們一聽那前輩的名字馬上對我說:「見到他老人家一定替我們問好!」我問:「你們認識他?」她倆說:「不認識。以前也沒關心過他進退。可是前一陣因為他主張祖國統一,台獨分子給他寄去一封信件炸彈,把老人家胳膊炸傷了,老人仍堅持初衷,毫不退縮,人們從此對他格外尊敬。你無論如何替我問候,請他多加保重!」

有位朋友跟我還說起一件趣事。有次大陸來了個歌舞團。到一個小城演出。當地請了些退伍老兵來觀賞。老兵們生活不太如意。對看文藝演出興緻不大,開始時表現得相當冷淡。演到中間,有個節目是唱山東民歌,扭山東秧歌。大家還怕更受冷落。沒想到嗩吶一響哇的一聲炸了鍋!原來這批老兵都是山東人,一聽家鄉的歌聲,情不自禁全站了起來,一邊鼓掌,一邊落淚,唱完一個要求再唱一個,演出完畢老兵們都衝上後台向演員們致謝,演員客氣地說:「唱的不好,請多提意見。」一位老兵說:「誰說不好,俺老家的玩意兒還有不好的?聽的就是個家鄉味!」

除去這些「人情」,許多「世態」也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台灣服務人員的敬業精神,文明禮貌怕是大陸要使點勁才趕得上的。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時,見到講解員像教師似的給一群小學生講解。講解一段還提問,提問完對回答正確的孩子還獎勵一張參觀票要他下次再來,那股負責和慈愛態度使人感動。舒乙好奇心強,他找個機會問一位講解員工作了幾年,拿多少報酬?沒想到講解員笑著說她並不是博物院的職工,而是退休後來作義務工作的,自願服務,不收報酬。後來在一家文學資料中心,又碰到幾個作義務工作的青年,竟是大學研究生。他們說,來服務是出於個人愛好,在這裡更能體現個人對社會的價值。

賣食品的先嘗後買,大陸也有,但限於糖果類小食品。到台中時路過一個洗車站,我們參觀站上的食品店,看到這裡賣麵條,賣涼粉,賣肉食也先嘗後買,而且再三說明,嘗了不買沒有關係。我怕人家勸我嘗,故意躲到賣麵茶的攤旁去。剛站住腳,賣麵茶的就拿起一個小碗說:「我沖一點您先嘗嘗,合口再買,不要買了不愛吃……」

我和舒乙應親屬和瘂弦先生之約,在一家餐館見面。下了汽車發現我把記著餐館名稱的紙條丟了。挨家找了幾個飯館,都沒找到人。正著急間忽然看見旁邊就是「聯合報社」。我就冒昧的進去,跟辦公桌前一位小姐說:「我是大陸來的,跟瘂弦先生約了個飯館會面,可是我把飯館名稱忘了。您能不能幫我打聽一下瘂弦先生去了哪裡?」話剛說完馬上左右三位小姐全都迎上前來,笑著勸我不要著急,立刻三人分頭打電話到處聯繫。問了幾家全都不對,小姐們也為難了。一位小姐想了想,問我:「您住在哪家賓館?」我說了賓館名字,那小姐就打電話到賓館去,跟服務人員說:「勞駕,看看有沒有給鄧先生電話留言?沒有?那就請到他住的房間,看看有沒有丟下張紙條?如果有,拿來念給我聽聽好嗎?」過了一會對方回電話說:「找到一張紙條,可是只有三個字,合家歡。」那小姐馬上眉開眼笑說:「好了,就是這張。」說完立刻又給那家飯館打電話,果然家嬸和瘂弦先生已經等我們等急了。那小姐放下電話,又畫了張地圖,告訴我合家歡飯館距此還隔著一條街呢。請按地圖去找。

這些都是小事。恰是這些小事使我感到自己仍沒離開中國,仍然生活在同胞之間。中國人是有敬人和自尊的優良美德的。但由此我也才明白,我的親戚從台灣來北京時,受到大陸售貨員小姐搶白後為何那麼脆弱,兩眼竟含了眼淚。大概她覺得自己回了家,而家人對她太無禮。

我相信大陸99.9%的服務人員都是優秀的。願剩下那零點一學學台灣服務行業的敬業精神和文明作風。這不算崇洋媚外。中國人不分彼此,對不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