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我讀金庸

不久前從外地回北京,正趕上「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開幕,很高興。金庸先生是我喜歡和尊敬的作家。

參加會就要發言,但在多位大教授面前我有點膽怯,因為我只上過4年小學,我這個作家純屬瞎混出來的。上完4年初小我就參軍了,日本投降後,部隊送我到中學去學文化,我當兵當野了,在課堂上又坐不住。正好新四軍文工團演戲需要小演員,到學校找人,見我會說國語,臉皮也厚,一個調令就成了文工團員。有小孩的劇目不多,沒戲演就叫我趴在幕後念劇本給台上「提詞」,人演一齣戲我念一個劇本,一年下來肚子里就裝了幾個劇本,潛移默化會了點編故事寫對話的技巧。演的多是秧歌劇,念唱詞又給我打下點合轍押韻的基礎。還養成了讀書習慣。解放戰爭打響後到前線作火線鼓動工作,要求反應及時,現編現唱。受過正規藝術院校教育的大同志一時還沒適應過來,我無意中學來的本事卻派。上了用場。行軍時看到走過來炊事班。隊長說:「快,編幾句快板鼓動一下。」大團員還沒構思好提綱,我這順口溜就數出來了:「同志們,走向前,前邊來了炊事員。炊事員,真能幹,又做菜來又做飯。戰士們吃的飯菜香,又打鬼子又繳槍……」有個「火線報」的編輯在旁邊聽到了,叫我用紙寫下來給他,他就拿在油印小報上印了出來,隨後送來一斤生四個柿子算作稿費。不過說我寫的錯字太多,他花了不少力氣修改,這稿費要兩人分享!這就是我發表的處女作和今生第一筆稿費!我說這段話是想說明,我從事寫作沒受過正規訓練,既沒理論基礎,也缺乏學識準備,純粹是模仿讀過的作品開始的!寫快板如此,寫小說也如此。

戰爭期間沒別的消遣,有機會我就讀小說。最早讀的就是武俠小說!那時讀書無處去借和買,只能在打掃戰場時撿。軍紀規定「一切繳獲都歸公」,破書爛紙公家不要,我撿來自己背著有空就看。國民黨軍隊里有各色人,也有各色書。一場大戰打完,戰場上東一本西一本什麼書都能遇到:歐美文學,蘇聯小說,傳奇話本,武俠言情,霍桑探案,福爾摩斯……碰到什麼撿什麼。撿多了背不動,就要選擇。我沒有「政治挂帥」的覺悟,又沒有深厚高雅的學問,惟一的選擇標準就是「好看」!我撿到一本「十二金錢鏢」,同時還撿到一本載有張愛玲小說的雜誌「萬象」。扔掉張愛玲留下「十二金錢鏢」,完全沒有政治原因。只是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養成了粗枝大葉爽快磊落的性格,張小姐那嬌滴滴甜膩膩的情場瑣事不對胃口,「十二金錢鏢」行俠仗義刀光劍影讀來倒精神振奮。那時我沒學過文學理論,更不知道學術界對武俠小說是何評價,反覺得我們軍隊也像是剷除人間不公,解人民疾苦的大集體,並因此而自豪!

建國後我調到北京文聯任編輯,刊物需要散文、小說,不用快板唱詞,我就試著寫小說,本錢也就靠多年的生活積累和讀各類小說,包括武俠小說受到的技法啟蒙。第一篇小說經趙樹理同志的手發表後,他鼓勵我繼續寫,為幫助我寫作水平,他主動介紹一些書供我學習,頭一次給我拿出來的書就是兩本「七殺碑」!他說:「別管他的思想內容咋樣,寫作技巧可以學。懂得老百姓胃口,寫出的書人們才愛看!」

我才知道樹理大師把「群眾愛看」掛在心頭,他的小說才受到工農大眾歡迎,於是我就把「好看」暗自定為自己努力方向。我心中的「好看」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有趣,二是有益。「益」不只限於政治內容,在道德、文化、心理、感情以至知識等方面,只要能有助於辨別是非,懲惡揚善都算有益。總要叫人讀過我的小說後他清楚啥叫好啥叫壞,做好人不當壞蛋!

因此,後來我讀到金庸小說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它非常符合我這「好看」標準,既有趣又受益。

我個人認為,武俠小說是中國特有的一個小說品種。跟西方的騎士小說「俠盜羅賓漢」之類不同,也不同於日本的公案武士小說「捕物帖」。它主題單純,情節離奇,結構奇特,想像豐富,武打技擊,懲惡揚善!不管怎麼說,多數武俠小說讀完後,人們總是讚美崇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捨身忘我的俠客,厭惡欺壓善良、橫行霸道的惡棍。有的武俠小說也完全可能給人些壞影響。因為「武俠小說」是一個品種,內容好壞影響如何要依這品種中具體作品而定。

由於文學觀念和理論上的自我束縛,50年代開始,社會言情,武俠偵探之類的通俗小說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了。日本人稱作「大眾文學」的小說品種恰在我們提倡「文學大眾化」的時候退出了舞台。言情小說家張恨水改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也要拿到香港去發表;「十二金錢鏢」的作者宮白羽專靠經營書店謀生。我們常用一個標準去衡量不同的品種小說。事實上除了高雅、嚴肅、有深刻思想內涵的純文學小說外,還有一種不以作品思想載體為主,只供人們休息消遣的小說。這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出發點不同,素材來源不同,寫法也不同,達到的目標也不同。用把尺子去衡量這兩種不同產品,再由此決定「優勝劣汰」,包括武俠小說在內的通俗讀物就消失了。

有些年我以為中國特產的武俠小說就此斷種絕跡了,改革開放之後才知道,世界上凡有華人存在的地方,武俠小說就有市場,既有市場就有貨源。大陸斷檔,港台接續。這時我才看到了金庸先生的作品。發現他不僅繼承了中國武俠小說傳統,而且有所突破、發展、提高。使這一品種文化品位起了質的變化,思想內涵有了深廣擴大。而且好就好在他是按著這一品種本身的路子提高,不是也不想提高到成另一個品種上去!它是更好的「大眾文學」而沒有硬躋身於另一類文學,成為四不像。

金庸小說土洋結合,雅俗共賞。人物情節雖是無中生有以虛代實,卻寫得有鼻子有眼有趣味有學問。讀者在消閑解悶中不知不覺增加了中華文化知識,歷史知識,風土人情,最終導致我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尊重。

我認為這就是金庸的對中國文學的貢獻!

我高興能參加金庸先生的作品研討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