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馬六甲的鄭和像

3月份北京報上有一段小消息:「馬六甲博物館接受當地華人建議,更換失真鄭和塑像。」文章很短,發的地方也不顯眼。但我看完卻真的有點「心潮澎湃」。

事情發生在「馬六甲」!這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絕不亞於大都市。這首先得益於它的地理位置。拿過地球儀在東半球面上劃個十字,它正在中心附近靠上一點。北邊亞洲南邊澳洲東邊美洲西邊是歐洲和非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左一右,它正卡在兩海中間,和蘇門答臘相對構成長800多公里長的「麻喇甲海峽」。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擴張時期,船堅炮利東征西侵,都要從這個小夾道通過。所以從16世紀開始,幾家西方強國都向此地伸手。葡萄牙最先搶灘佔地,把它建成另一個澳門;後來荷蘭的力量超過了葡萄牙,荷蘭遠征軍趕走葡萄牙駐軍,把馬六甲建成荷蘭要塞;大不列顛要在世界稱王了,又趕走荷蘭人把馬六甲劃人大不列顛「海峽殖民地」,20世紀40年代英國在西方正全力應付希特勒轟炸時,日本武士道在東方也向馬來半島發動了突襲。鎮壓殖民地人民毫不手軟的英國守軍,卻在日軍面前匆匆舉起了白旗,「海峽殖民地」米字旗換了太陽旗。而手無寸鐵的當地人民,卻在日軍燒殺搶掠之下,奪取敵人武器打起了游擊戰爭。

馬六甲和全馬來半島人民一起,浴血戰鬥數年,迎來了日本投降。這時英國兵卻又耀武揚威開回來要恢複其殖民統治。這回馬六甲老百姓再不那麼好欺侮!從日本人手中奪回的國土豈容再讓他人逞王?舉起從日本人手中奪來的槍炮又跟英國殖民軍廝殺起來。經過一番苦戰,終於爭取到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馬六甲人民才成了自己土地的主人!

日月循環轉,滄海變桑田!幾百年間不同國家你來我往爭奪,轉換對馬六甲的統治權。難道歷史上就沒有一個國家不存野心、不懷惡意,善良友好,來馬六甲播種友誼?

有的。500年前有一個國家,幅員、人口、經濟、文化、軍事等綜合國力比馬六甲大得懸殊。該國派官員率領龐大船隊六次造訪馬六甲。沒侵佔這裡一寸土地,沒奪取一草一木,不僅沒有野心和惡意而且誠心播種下友好的種子。

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他派出的使臣就是鄭和!

鄭和在國際上知名度頗高。知道他的名字的洋人比知道唐宗宋祖的多。15世紀西方國家仗船堅炮利四處亂竄時,初到一個地方,不論當地人已存在了多久,他們都要宣布是自己的「發現」!不久前還紀念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周年」!西方也到了馬六甲,甚至佔領過馬六甲,但從不宣布他們的「發現」!就因為盡人皆知中國政府早就派人到過此地。不是一次,是來過六次!馬六甲第一口吃水的井就是率船隊來的三寶太監開鑿的。至今還在使用。名字就叫「三寶井」!三寶太監打這口井時,哥倫布先生還沒出生呢!

可是馬六甲有一組塑像。把鄭和「失真」到荒唐可笑的地步!

三寶太監是1371年出生於雲南的穆斯林,原姓馬。扶助燕王奪天下有功被賜姓鄭,是永樂皇帝的心腹。燕王當上皇帝後,為察訪建文帝下落,特命鄭和「通使西洋,招諭外國」。從1405年起鄭和就七次率船隊遠航東南亞、馬來半島、紅海,直到東非。訪問爪哇、蘇門答臘等二十多個國家。六次到達「嘛刺加」,也就是馬六甲。

鄭和帶的船隊有長44丈、寬18丈的大船62艘,官兵兩萬多人。這份實力這份氣勢,坦白地說,在當時相對落後的南洋小國面前佔有絕對優勢。若像後來西方艦隊那樣打算侵地奪權建立殖民地,目的不難達到。但鄭和是禮義之邦的和平使者。只有通使和好之心,並無擴張侵略之意。既不要割地賠款,也不搞殖民統治。所到之處,只是向當地頭人「宣天子詔」,只要名義上承認中國的盟主地位,就將帶來禮品金帛「賜其君長」建立友好關係。惟一要求的是以後保持聯繫,定期交流。鄭和不僅帶去了禮品,還帶去了一批技術熟練的工匠。把他們留在當地授徒傳藝。這些人中一部分後來與當地女子成婚,在當地形成一個融合了中華文化和當地文化的獨特族群。其後代繁衍不絕,興旺發達。

萬想不到500年之後,在馬六甲博物館中,把鄭和塑成了一個其貌不揚,一臉鬍鬚,跪在當地統治者面前的「朝貢者」。他身後兩位梳著滿族式髮辮的隨從,也一同跪在地下。且不說歷史情景人物關係的荒謬離譜,就憑太監臉上長鬍須,明朝漢人梳髮辮這兩項「奇景」,就可知其製造者的粗陋無知!令人費解的是馬六甲原有一尊鄭和石像,形象威嚴莊重。卻被丟棄到了荒郊。偏又找人塑成這麼一套荒唐塑像!

馬來西亞是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懷有共同的信念:就是熱愛並效忠自己的國家!華族在人數上占第二位,經濟貢獻尤為突出。我在那裡看到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團結一心,友愛互助的情形很受感動。馬六甲有一條街道叫「陳禎祿」街,是以抗日戰爭和爭取馬來西亞獨立的華人英雄命名的。

不同民族的馬來西亞人都以此自豪。「塑像失真」事件招來華人不滿,其他民族都理解並支持。但此事無論如何使當地華人心靈上受到了傷害。因此今日得解決,實在是一大快事。雖然人們提意見的次數不少(年年都提),拖延的時間夠長(不止三五年),有關方面總算承認「失真」了。動手更換了,這就叫皆大歡喜、心想事成了!世界華人都為之高興,因此我把這條小消息看做大新聞。

我隨著年齡老化,思維有點顛三倒四。因以前在馬六甲見到「失真」塑像,近日決定更換時我又正在馬六甲。見景生情就產生些遐想:隱約感到冥冥之中「造像」事件的變化竟與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的發展;與中馬兩國關係的改善等過程有某種同步巧合。彷彿中國本身越是強大,中國與有關國家關係越親密友好,其他國家的華族人說話就越有分量,辦事也更容易些,我相信這確實是巧合,不過巧合得挺有意思!

最近這次去馬來西亞,我是和蒙古族作家劉成、朝鮮族作家金學泉、壯族作家馮藝同行。回來後我問他們此行有何感想。他們沒說對那裡的印象怎麼樣,卻說:「不到外邊看看還感覺我們國家的民族政策有多好,多可貴!看過回來後我們更愛國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