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國式家庭 愚孝是怎樣煉成的?——對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你過去一定是拚命地努力去做一個你母親可以輕視且折磨的孩子,因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不這樣做,你對她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謝爾登·卡什丹,《客體關係心理治療》

2008年初,天涯雜談上出了一個神貼《北大博士毆打岳母,六次驚動110!》,稱北京大學佛學博士孟領毆打岳母,這個帖子只在第一頁贏得了一些同情,因明眼人很快看出這個帖子漏洞百出,於是網友們很快變成一邊倒地同情孟領與妻子,並攻擊其岳父母與小舅子。

事情的基本脈絡是:孟領的岳父母要讓女兒為兒子買房,女兒答應了,但買房有困難,結果岳父母看中了女兒的大房子,最終起糾紛,而糾紛時不是女婿對岳父母動手,而是相反……

事情的關鍵是孟領的妻子對自己父母過於順從。孟領曾以網名「言有盡意無窮」在天涯雜談上發表了《關於騰房案的幾點聲明》一文。

文中有如下一段話:

我妻子很愚孝,這是此事之所以戲劇化和極端化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難以及時處理家庭危機的原因之一。直到2008年1月19日污衊我的帖子出籠,我妻子才算真正認識了她的父母。這不能怪她,誰願意早早地接受根本不被父母疼愛的現實呢。

什麼叫「愚孝」?即孩子會不惜犧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對父母做出極大的犧牲。

並且,很有意思的是,「愚孝」經常會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出現:父母對一個孩子進行似乎沒有饜足的索取,同時卻對另一個孩子給予無限的付出。

北大佛學博士一事有類似的嫌疑。孟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他岳父母之所以想占女兒的房子,是為了把房子留給兒子。

孟領的說法是否屬實,尚需進一步確認,但「向一個孩子狂索取,向另一個孩子狂付出」這樣的故事,在我同樣發表在天涯雜談的《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文中,可以找到大量例子。例如,一個網友在我這篇文章中留言說:

我的父母都重男輕女,因此從小在家我沒有得到過重視和愛,那是給弟弟的,留給我的只有輕蔑和侮辱。我清晰地記得一些事,它們使我現在仍心寒。

父母已經把他們的所有財產轉到弟弟名下,母親說我如果也想得到他們的東西就是不要臉,女兒應該去繼承婆家的財產。但是,他們遇到任何麻煩困難都不會忘記我,知道我不好意思不孝順他們,從不忘記可以從我這裡索取。

從內心講,我願意付給他們撫養費,如果他們卧病在床,我可以請人照顧他們,但是我沒有感情給他們。他們也沒給過我,看到弟弟對他們並不怎樣孝敬,我很難過。可是即使如此,他們也明顯地偏袒弟弟。

為什麼一些父母會對一個孩子沒有饜足地索取?這可以在孟領岳父寫給女兒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這封信中,這位退休的英語老師寫道:從生命的價值觀來看,你永遠欠我們的,還不起。我們住你的房,你還欠我們的。

彷彿是,僅僅因為生下了孩子,一些父母就認為孩子永遠欠自己的,所以就可以大肆索取了。

但是,這些被過分索取的孩子,難道就不知道父母的行為過分嗎?為什麼他們反而會對只知索取的父母進行無限付出的「愚孝」呢?

最簡單的答案是,這是他們能親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此前,我在《支配與服從:病態關係的雙重奏》一文中,談到了四種病態的維持人際關係的方式,分別是權力的遊戲、依賴的遊戲、迎合的遊戲和性感的遊戲。

權力的遊戲和依賴的遊戲,我已經詳細分析過,而「愚孝」者所使用的即是第三種病態的方式——迎合的遊戲。

所謂迎合的遊戲,概括成一句話: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必須愛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這個大壞蛋。

不過,迎合者通常只意識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獻,而意識不到「否則」的威脅性信息。如果你和迎合者交流,你會發現,他們似乎是那種能給予無條件的愛的人,因他們在頻頻付出後,經常會表示,他們的奉獻不需回報。

但實際上,迎合者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辦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體關係心理治療》中談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海瑞因塔是一個中年單身母親,有兩個十多歲的孩子。她每天要開車接孩子上學和放學,當孩子坐上車後,她一定會提醒兩個兒子鎖好車門。然而,當孩子們試圖這樣做時,卻發現車門已關好。

這位媽媽在做什麼?她為什麼會多此一舉?

對此,卡什丹的解釋是,這是迎合者的經典行為模式。鎖好車門是意識層面的奉獻,海瑞因塔以此顯示,她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而提醒孩子們去鎖車門則是潛意識驅使的,她潛意識裡希望孩子們發現,媽媽已做了奉獻。

歉疚感可能是我們最不願意麵對的一種感覺,尤其是,有人替我們做了我們本可以輕鬆做到的事情後,還巧妙地想給我們留下歉疚感,這會令我們感到非常憤怒。

然而,迎合者不僅在助人時細緻入微,也非常謹慎小心,他們會向你很卑微地表示,他們只是想幫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報,你不必有壓力。

面對這樣的人,一開始我們很難能表達憤怒,我們甚至會因為自己心中的怒氣而感到內疚:「我怎麼能對這麼好的人生氣?」

不過,如果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你的憤怒會越來越難以遏制。於是,你要麼向別人表達怒氣,要麼乾脆遠離這個迎合者。

海瑞因塔的兩個兒子就是這樣做的,他們成了問題少年,常在學校和社會上製造一些麻煩,而這是他們表達憤怒的方式,這憤怒本來是要對媽媽表達的,但媽媽這麼好,他們怎麼可以生媽媽的氣,於是他們把憤怒發泄到別處去了。

並且,他們和媽媽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這疏遠是為了減少媽媽迎合自己的機會,那樣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

迎合者幹嗎要這樣委屈自己?

這也是支配者為什麼鍾情權力、依賴者為什麼喜歡依賴的原因。我們都想與別人親近,但很多人只學會了一種與別人親近的方式,支配者學會了權力的方式,依賴者學會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學會了奉獻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因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當對方疏遠他時,迎合者在恐慌中會對付出更加執著。但他越付出,對方越想逃離,由此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最終迎合者最在乎的關係反而斷裂了。

這就是海瑞因塔和她兩個兒子的互動過程。在她沒有改變迎合的行為方式前,她越努力,孩子們就越想遠離她。

不過,迎合的遊戲並不是永遠無效的,實際上,在迎合者的童年早期,這是他們能靠近父母或其他養育者的唯一方式。

我在天涯雜談的《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帖中,有很多個可以稱為「愚孝」的迎合者,幾乎都是女士,而且其父母都重男輕女,會對男孩百般溺愛,對她則嚴重忽視。對這樣的女孩而言,她們最容易靠近父母的方法就是去奉獻,或者為父母奉獻,或者為兄弟奉獻。

現實生活中我見到的這種例子也不少。我的好友、31歲的茜茜就是一個典型。

茜茜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按說,她作為老小應該最受寵,但事實恰恰相反。原來,媽媽懷孕時,很想要個兒子,也覺得這次肯定會是個兒子,沒想到生下來卻是女兒。因為這個原因,媽媽和爸爸一直對她有點視而不見,但對其他三個孩子都堪稱溺愛。

在這個家庭中,茜茜很小就變得極其懂事,生爐子、買菜、擇菜、做飯和打掃衛生等家務成了她的例行工作,而姐姐和哥哥從來都不必做這些。她變得這麼勤快,部分原因是父母希望她這麼做,而主要原因則是茜茜自己的選擇,她只有通過迎合的方式,才能獲得父母一點可憐的關注。

不過,這種主動奉獻中藏著渴求——「請你們把愛分給我一點吧」,也藏著憤怒——「我做得這麼好,你們還不愛我,你們太壞了」。

這是她的想法。對父母而言,因為她的生命分量很輕,所以,她的奉獻很少會引起父母的歉疚感,他們反而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茜茜偶爾不想再這麼做時,他們會覺得不適應,會訓斥她甚至打她,而對茜茜而言,更可怕的是,父母會對她更加視而不見。

所以,如果父母對一個孩子越冷淡,這個孩子越容易成長為迎合者。

導致迎合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迎合者之所以只奉獻不索取,是因為他們擔心一旦開始索取就會令關係疏遠甚至斷裂。

等長大後,孩子與父母的力量對比已發生改變,而且孩子的世界已打開,他擁有了很多其他關係,對父母已不再依賴。但是,作為一個迎合者,他心中的恐慌並未消失,他仍認為奉獻是能與別人拉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