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教育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大人

一切為了孩子!

這句很流行的口號,看上去好像是我們教育的實質。

不過,我的一位在教育部門的朋友說,學校教育體系的實質,是某個官員想有政績,而目前政績的主要評判標準是升學率。

這個政績的壓力先傳遞到校長那裡,再傳遞到各級組長那裡,而後傳遞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師那裡,最後傳遞到學生那裡。

可見,絕非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績,我也要政績,而升學率的蛋糕是固定的,於是壓力不斷升級,而最後承受這些壓力的,還是孩子。

並且,校長和老師們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他們的業績,也是由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所決定的,他們實現業績的夢想,也一樣由學生們的努力所實現。

同樣要命的是,校長和老師們對業績的追求,也是不斷升級的,於是孩子們的壓力也隨之不斷升級。

如此說,那句著名的口號其實是,一切為了老師。

這樣說,聽上去有些偏執,那麼,講講故事吧,故事能說明一切。我一個朋友,在某省會城市,兒子該讀小學了,神通廣大的他細緻地調查了該省會城市的所有著名小學,結果有個雷人的發現:在這些著名的小學,老師鼓勵孩子在考試中抄襲竟是一個普遍現象。

讓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學習抄襲,而且讓他們意識到,這是一種主流做法,無論如何,這不能說是為了孩子吧。

這是為了追求考試成績的大躍進,而能從考試成績中獲益的,自然是各個級別的老師們。

現在幾乎所有中小學學校,學生們已沒有了真正的自習課,因為自習課已經被各科老師霸佔,無比焦慮的老師們像打仗一樣搶奪自習課的控制權。這可以理解,畢竟自己的業績是和成績緊密掛鉤的。

前不久,和幾個朋友吃飯,其中三個朋友的孩子都是剛讀小學一年級,他們的一個共同感受是,孩子上學這件事讓整個家庭瀕臨崩潰,所有人的情緒都因為要跟孩子「一起上學」而不同程度地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狀態。除非家長能從其中醒悟,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三個朋友中有兩個有一天突然明白,這樣下去不行,於是才多少從這個狀態中脫離了出來。

譬如,他們三個都有如下遭遇。他們每天都收到各個老師的簡訊,不僅告知你的孩子表現如何,也告知班裡其他孩子表現如何。讀到這樣的簡訊,他們的心立即揪了起來。

一個朋友說,一次收到簡訊,看到女兒一科考了92分,她想,嗯,還不錯啊,但隨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覺得被打擊了,回到家後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兒。

因為不斷這樣教育女兒,女兒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壞,最後孩子奶奶終於受不了了,她教育我這位朋友說,她實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麼分別,小孩子很容易馬虎,馬虎一下幾分就沒有了,要是孩子每次都考98分、100分,這才是問題,那時你得擔心孩子的天性到底到哪兒去了。她有點下通牒式地對兒媳說,以後絕不能因為這樣的事教訓孩子了。

婆婆的話很給力,我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覺得自己也的確是敏感了,從此對女兒的教訓少了很多,而女兒的壞脾氣立即有了好轉。雖然經常和朋友們聊到現在學校的事情,但幾乎每一次聊這樣的話題都會覺得崩潰,因為總能看到令我震驚的做法。

有時候,我給一些企業講課,說到工作壓力的話題,我會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你們該覺得慶幸,因為你們的工作壓力很難比得上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你最多早起晚睡,但他們每天的學習時間要遠勝於你,而且根本沒有鬆弛與娛樂的時間。

譬如這三位朋友,他們的孩子不過是讀小學一年級,但每天回到家裡至少要做兩個小時的作業。並且,做兩個小時還是最快的,據他們了解,孩子的不少同學要做四個小時甚至更多。

監督孩子做作業,則成了家庭的噩夢。一個朋友說,孩子沒上小學前,他和妻子的感情很好,極少吵架,下班回家後很能享受家庭生活。但孩子上小學後,夫妻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有一天他們幡然醒悟,發現吵架的原因多數都與監督孩子做作業有關,於是決定將監督孩子做作業的事情交給專業機構。

其他兩個朋友也說,他們也做過這個打算。現在很流行這樣的機構,有的是老師辦的,有的是家長辦的,也有很商業性的,就是把幾個或十幾個孩子弄到一起做作業,每個月交幾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

把孩子弄到這樣的機構,夫妻之間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並且,父母也不會因此而與孩子發生衝突了,圍繞著做作業產生的矛盾,主要放到了這種專業機構里,孩子可以憎恨這個機構,而不必憎恨父母了。

這樣的機構估計也可以打「一切為了孩子」的口號。然而,如上的每個環節中,到底有哪一個環節真的是為了孩子呢?這些不過是大人的遊戲,而孩子不幸成為實現大人政績、業績或物質利益的工具,但大人從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並給孩子製造了難以承受的痛苦後,還強調一句說「一切為了孩子!」這是何等的卑鄙。

他們不是孩子利益的代表,孩子只是被代表了而已。

一切為了孩子!

家長們也喜歡使用這個口號,好像這也是教育的一個實質。

對此,我一個朋友有很經典的說法。她說:

懷孕時,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別是怪胎就行;

生下來,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別總生病;

孩子逐漸長大,看著小小的他,只希望他開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進入幼兒園,比較心開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出色;

從此以後,一發而不可收拾,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別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我正在看一本美國人寫朝鮮戰爭的書,作者講朝鮮戰爭前期的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說他是母親的一個「傑作」,母親那麼努力地教育兒子繼承父業,讓他成了既傑出又超自戀的五星上將,不僅是要兒子證明自己是最強的,更要證明,她這個母親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

如果一切順利還好,像麥克阿瑟,他雖然因自大犯了挺多錯誤,但同時也有許多輝煌的戰績,他算是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母親的價值。假若突然間,孩子生了重病,無論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父母的意願一下子又跌回原處——希望他健康快樂就好。

還有一個朋友,富有而優秀,她也希望兒子比自己更爭氣,於是給了孩子蠻多壓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歲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潰,一下子覺得富有和優秀沒有了任何意義,怪自己這麼多年給了孩子太多壓力,並想,要是一開始沒給孩子壓力多好,那樣他就不會過得那麼壓抑了,或許也就不會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選擇,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該多好。

其實,這個想法也是偽命題,並非世界的這一邊是優秀而高壓力,另一邊是平庸而輕鬆。實際上,真正的輕鬆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那會帶來真正的優秀。

我們社會的大人們,好像普遍都不明白這一點,和家長與老師們探討所謂的教育時,他們普遍抱有一個成見:孩子要麼在巨大壓力下成為卓越人才,要麼終日無所事事而成為庸才。

這個成見很值得探討一下。最近,我正在看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的一本好書《改變,從心開始》。在書中,馬丁納講到,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

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的快樂這一層面。

所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比方說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學,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開心,但一聽說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你的快樂一下子消散了,轉而恨自己的孩子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爭氣。

我第一次深刻領會到競爭式的快樂,是因一個朋友。她對我說,她實在沒法明白,人與人交往時,除了比較還能做什麼。

馬丁納引用了一個寓言故事來說明競爭式的快樂。

兩個商人緊挨著開了商店,經營範圍類似,他們唯一的快樂就是比對方強一點。

一天,一個天使來到一個商人面前說,對我許願吧,你的任何願望都可以實現。不過,你的對手可以得到的會比你多一倍。

這個商人最初很沮喪,但突然間開心起來,他對天使說,請弄瞎我一隻眼睛吧。

這個故事說明了競爭式快樂的可怕之處。陷在競爭式快樂中的人,勢必會被魔鬼的這一面所折磨。譬如多名高中生對我說,他應該能考上一所不錯的重點大學,但一想到他的同學中有人能考上清華北大,就快樂不起來。

持有這種觀念,意味著這些高中生也被我們社會的教育給異化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