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孩子為何把網路當成「安全島」

幼童時代,父母無條件的愛就像是在打造一個安全島。心中有了安全島,孩子才會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他們深信,如果受傷了,受挫了,可以隨時回到這個安全島上來。

許多孩子之所以迷戀網路,一個常見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一個可靠的安全島。他們被父母、學校「遺棄」了,他們的安全島四分五裂。於是,他們去網路上構建新的、虛幻的安全島。

這是一位媽媽寫給袁榮親諮詢師的一封來信:

小芸今年16歲。她出生一個月後至小學三年級,一直由鄉下外公外婆撫養。三年級至六年級隨舅父舅母在縣城生活和讀書。從初一至今隨父母在東莞讀書。

小芸開始記事時,因某些原因,有人曾經騙她說,警察要抓她。所以,每當得知有陌生人進村或聽到摩托車、汽車的聲音時,她就嚇得邊跑邊哭,不知該往哪裡躲。(外公外婆對她特別關愛,她現在也常說外公是最最關心她的人,是她最信賴和尊敬的人。)

三年級至六年級,她隨舅父舅母去縣城生活和讀書。舅母很少跟小芸談話溝通。她白天上學、晚上自修都是獨來獨往,沒人接送。看到其他同學總是有父母或家人接送,她常打電話告訴我,說她晚上下自修課回家的時候很害怕,說舅父舅母不疼她,所以不接送她。她常羨慕其他同學命好,能得到父母的疼愛,有錢花,穿得漂亮,長得漂亮。她怕自己長得丑,父母不疼不愛她。不過,雖然存在著這些思想包袱,但她讀書還是很用功,從不遲到缺課,下課準時回家,按時完成各科作業,而且成績一直很不錯。

五年級第一學期,她在學校賽跑中摔斷了右手。因手術失誤,導致五個手指失去了知覺,不能動彈。她很傷心、痛苦,常哭著打電話對我說,她的手殘廢了,不能拿筆寫字了,一輩子不能讀書了。為治好她的手,我不惜付出一切,帶她到廣州和深圳求醫。她堅強地挨過了三次手術的痛苦,還堅持針灸約八個月時間,這八個月她一直獨來獨往,無人接送。後來她的手慢慢地好了,當她第一次發現自己的一個手指有知覺時,高興得跳了起來,連忙打電話向我報喜。

她的手雖好了,成績卻一落千丈。她不能接受現實,每次知道分數後,都不相信這是自己的成績。從此,她對學習越來越沒興趣,開始尋找其他快樂。六年級上學期,她學會了上網,常在自修課後到網吧,每次玩兩個小時左右。她舅舅知道後,批評她,她反而玩得更厲害,有時乾脆不回家,整夜整夜待在網吧里。

我得知這些情況後,心裡非常焦急。為了她能好好讀書,也為了便於教育和引導她,決定讓她換一下環境。在初一第一個學期,我們把她轉來東莞讀書。開始幾個星期,她很聽話,學習很認真。但不知為什麼,轉來還不滿一個月就又舊病複發。老師告訴她爸爸,說她去上網了。爸爸教訓她,父女關係本來就惡劣,從此以後更差了。

最後,她說她想住校,因為學校才有學習氣氛,遇到問題可隨時問老師。我們不同意她搬到學校住,她又哭又鬧地說,如果不同意她到學校住,就不讀書了。我們軟硬兼施,都無法說服她,只好依她。不出所料,搬到學校後,她常在自修課期間獨自跑出去上網,老師發現後又告訴了她爸爸。她爸教育她、批評她,她都不聽。後來,她爸忍無可忍,狠狠打了她一頓。我們還減少了她的零花錢,想從經濟上限制她上網。

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由於沒錢上網,她竟然偷了班裡同學的錢。這件事鬧得全班同學都知道了,班主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她、警告她,還叫她上講台向同學們作檢討。從此以後,她再也無心讀書了。以前只是晚上上網,現在白天也泡在網吧里,沒錢了就向旁邊的熟人借。

因為長時間上網,又沒錢給,網吧老闆曾關了她三天三夜。最近一次,她出走了大約二十多天。我們傷心欲絕,找遍了東莞幾乎所有大小網吧,都沒找到她。最後,還是她自己回來了。因為曠課時間太長,學校怕出事負責任,準備對她作自動退學處理。於是,我們通過各種關係,又把她轉回老家讀初一的第二個學期。

在老家的半個學期,她住在堂兄家。開始她表現得還不錯,參加了學校的文藝晚會演出並得了獎。老師、同學都誇她多才多藝,她也很開心。但也許是她太小心眼,太多心,太虛榮,太在乎自己的長相。不久後,她回家告訴堂哥堂嫂,說她每次走在學校里,就有人看她、議論她,說她長得丑,走路難看,等等。她又沒法在老家讀書了,叫我們必須把她轉到東莞來讀書。就這樣,去年九月份我們又想辦法把她轉到了東莞。從去年九月到春節前二十天左右,她還是表現得很好,期中考試還得了全班文科第一名,也曾獲得作文比賽第一名。但就在期末考試前幾天,她突然曠課一個星期,又泡在網吧里。好像怕我們知道,她總是利用上課時間去上網,下課準時回到家。如果不是老師打電話,向她爸爸問她的去向,我們還蒙在鼓裡呢。因為上網,她期末有兩科考試沒有參加。放寒假的時候,她又常常幾天幾夜泡在網吧,不回家過夜。

小芸任性、孤僻、冷酷、自私,缺少對別人的愛心和感恩,自尊心、虛榮心特彆強。來東莞後,從未同父親說過一句話,也不肯同父親吃一頓飯。她迷上了QQ和遊戲後,整天與網友通電話和信件,經常寫日記,發泄自己對親人的深仇大恨。她拒絕別人的教育,每當別人教育她的時候,她就表現得非常厭煩,脾氣特別大,有時候還大喊大鬧,說要殺死某某。她上網至今曾多次偷錢離家出走。她簡直到了無法無天、不可救藥的地步了。我們為她的事感到萬分痛苦!然而,我們的痛苦和悲傷,卻無法打動她的鐵石心腸。她似乎是個不長心肝的廢物了。

讀完這封信後,我的腦海中形成了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很小很小的小女孩,哭著、跑著,努力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卻怎麼都找不到……

美國臨床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認為,對於一個幼兒來講,父母的無條件和積極關注是至關重要的成長因素。他們無條件地愛他,不向他提任何要求,也不譴責他,他們只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孩子而愛他、呵護他,無論他有什麼缺點。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幼兒就會在心中形成一個「安全島」,爸爸媽媽的愛就是安全島的基石。他非常自信地去探索世界,去建立關係,並不特別懼怕受到傷害。因為他深信,如果他受了傷,如果別人拒絕他、不要他,他可以回到這個安全島上來,爸爸媽媽會愛他、支持他。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安全感會逐漸沉澱為一種潛意識。有了這種潛意識的成人會信任值得信任的人,一如兒童時期信任爸爸媽媽那樣。他們很少猜疑別人的心思,但如果有明確的理由告訴他,一個人不值得信任,不值得愛,他們會堅決地離開這個人,而少做蠢事。他們也會受傷,但他們的傷口總是會比較快地痊癒。

然而,小芸沒有獲得這種安全感。相反,從小她被無助感所糾纏。

後來,小芸的媽媽承認,她在信中講到的「某些原因」是,小芸是第二胎,他們已經有一個女兒,但她丈夫家特別想要一個兒子。當時下定決心,如果是男孩,不管付出什麼代價都要留在身邊。但沒想到第二胎還是女孩。失望之下,他們在小芸還不足一個月時把她送到外公家藏起來。

總拿「警察要抓她」來嚇唬小芸的,不是別人,就是小芸的親人。他們擔心暴露小芸的身份,所以每當管計畫生育的幹部進村時,他們都會把小芸藏起來,並嚇唬她「別哭,一哭警察就會把你抓走」。小芸就是在這種東躲西藏的環境下長大的。爸爸媽媽一年回老家看一次小芸,給她帶很多禮物。小芸知道他們就是爸爸媽媽,但她不能叫他們爸爸媽媽,而是叫叔叔阿姨。

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幼小的小芸心裡是多麼無助:「壞人」來了,沒人能保護我。我有爸爸媽媽,但他們不要我。如果我是個男孩,爸爸媽媽就要我。我非常羨慕姐姐,她好漂亮,爸爸媽媽要姐姐不要我,肯定是因為我長得太丑了。外公外婆對我很好,但他們對舅舅舅媽的孩子同樣好,甚至比對我還好。舅舅舅媽對我也好,但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更好。

「沒有人愛我,我是個沒人要的孩子」,這種無助感貫穿了小芸的16年人生。

小芸之所以拚命學習,並不是因為喜歡學習,而是因為,這是她爭取愛的手段。她知道,如果成績好,爸爸媽媽就會對她特別好。如果成績不好,爸爸媽媽就會對她失望。所以,她努力學習,只是因為那樣就會贏得爸爸媽媽的愛。尤其是媽媽的愛,因為她恨爸爸,她知道,是爸爸想要一個兒子,是爸爸決定把她送到鄉下。

小芸也有一個小小的安全島,但這個島上的主要基石不是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愛,而是她的好成績。當學習好時,無論遭遇什麼挫折,只要回到心中的這個島上來,她就暫時得到了安全感。

但那次事故摧毀了這個脆弱的安全島。當她在電話里向媽媽哭訴「一輩子不能讀書了」,實際上,她是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