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 寵愛自己——溺愛的心理真相

表面上看,溺愛彷彿有那麼一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從現象上看,溺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可以說,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限制地給予自己。

「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諮詢師榮偉玲說。

她斷言說:「溺愛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榮偉玲說,剛發生的兩件事情,讓她醒悟到,如果她做了媽媽,只怕也會是一個溺愛的媽媽。

一次她在一家咖啡店接受採訪,等待記者時,她買了一個比較昂貴的小糕點。但買了之後,她覺得這個糕點不是買給自己的,而是買給另一個人的,但另一個人是誰呢?她略微思考了一下,找到了一個答案:同事九歲的兒子。

當時還沒有孩子的榮偉玲很喜歡這個小傢伙,她在家裡有一個禮盒,裡面總放著一些誘人的糕點,但她從來不吃,總是留給這個小傢伙或其他孩子。最近幾個星期,因為工作太辛苦,一天晚上下班後,她想縱容自己一下,於是打開了這個禮盒,但剎那間,她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句話:「我吃這麼好的糕點,太浪費了吧。」最後,她去了醫院的小吃店隨便買了點糕點犒勞了一下自己。

「那些糕點為他而留,咖啡店的這個糕點也為他而買。」她說,「但我突然間問自己,那個小傢伙喜歡吃咖啡店的這個糕點嗎?答案是,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個糕點的口味是我最喜歡的一種。就在這一瞬間,我明白,它其實是為我『內在的小孩』而買。」

領悟到這一點後,榮偉玲知道該縱容自己一下了,於是她消滅了這個小糕點,但心中仍然隱隱地有一點負罪感。

「這個負罪感是我『內在的父母』在說話,他說,你這麼大人了,不該這樣慣自己,」榮偉玲說,「那些溺愛的父母也一樣,他們『內在的父母』也告訴他們,愛自己不對。既然如此,他們就只好去拚命愛孩子。」

這聽起來很好,但問題就在於,當父母溺愛孩子的時候,他們很容易會忽視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長需要。溺愛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都不要長大,一輩子都做他們「內在的小孩」的被投射對象,否則就會感覺到失落,就像是丟掉了什麼似的。

榮偉玲說,之前她無數次憧憬過,要是她有個女兒,一定會經常帶她去糖果店、糕點店……讓她吃遍自己喜歡吃的所有糕點,而自己看著她吃就非常滿意了,「這其實是我『內在的小孩』的滿意」。

「雖然我自認是優秀的心理諮詢師,雖然我理智上知道溺愛不好,我也一次次地給別人做過諮詢,」榮偉玲感慨說,「但如果沒有這些領悟,我一樣會成為一個控制不住溺愛行為的媽媽。」

諮詢師袁榮親認為,溺愛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與溺愛相對應的是真愛,真愛是尊重孩子獨立的愛,真愛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並樂於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

「這是一個挑戰,它首先要父母承認一個事實: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屬品,」袁榮親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所以很多父母選擇了偷懶的溺愛。」

袁榮親總結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包辦型溺愛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縱容型溺愛的父母,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管多麼小、多麼不合理的要求,他們都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

18歲之前,我們一直在致力於探索一個問題:我是誰?這個探索過程從剛出生不久就開始,但到了1.5~3歲會達到第一個高峰期。在這一階段,如果父母鼓勵孩子自我探索,那麼他就會形成他自己的感覺,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而這一切最終融合到一起讓他知道「我是誰」。

美國心理學家帕萃絲·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用愛控制我》中寫道,她一個朋友早在兩歲時就第一次「看清楚了自己」。當時,他媽媽把他和姐姐單獨留下來幾個小時,就在那個時候,他「感到一種安全感,並看清了自己……從那時開始,大多數時候他都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

他能有這種感覺,那一定是他父母中的至少一人或兩人都尊重他的獨立性,尊重他的自我感覺,而不是把他們「內在的小孩」強加到他頭上。

這樣的人是幸運的,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明確的自我意識,而長大後,他們會發現自己擁有鮮明的個性、強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創造力,像愛因斯坦、牛頓、尼采等所謂的天才莫不如此。

我們只有通過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最適合的位置。由此,我們還會有強烈的責任心,因為這一切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但是,如果碰上包辦型溺愛的父母,他們就會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他們太重視塑造,刻意按照他們的意圖來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那麼,無論他們的安排多麼完美,他們的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他們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

譬如,一名28歲的女鋼琴家,她在彈了23年鋼琴、拿了多個大獎之後,有一天突然醒悟,她從來都是為別人而彈,她從來沒有為自己而彈。這讓她產生了要崩潰的感覺,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前28年好像都白活了。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部分包辦型溺愛下的孩子成功了,但和這位女鋼琴師一樣覺得沒有為自己活過;大量包辦型的孩子失敗了,他們一生都無法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

「媽媽對我這麼好,我怎麼能生媽媽的氣呢!」

在中國,包辦型的高度溺愛一般都伴隨著一個高要求:好成績。也就是說,包辦型溺愛是交換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報一個好的學習成績。

25歲的廣州女孩文文就是這樣長大的,她雖然工作成績出色,領導賞識她,公司企業文化也很寬鬆,但她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並因此來看心理醫生。

文文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所有要求只要一提出來,會立即得到父母的滿足。不僅如此,身為知識分子的父母為她安排了從幼兒園到找工作的所有人生歷程,對她只有一個要求:學習要拔尖。

文文很爭氣,從最好的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到名牌大學最吃香的金融專業,她一直是成績最優秀的乖學生。她大學畢業後,在父母的要求下,又回到廣州進入一家歐資企業。她的工作也很出色,三年里已多次被提拔。

在前幾次的諮詢中,她對袁榮親說,她的唯一問題就是緊張,至於父母,「我沒有一點怨言,他們可是完美的父母」。

只有在談到戀愛時,她才開始對媽媽出現了一點怨言。因為畢業後的三年來,媽媽一直在張羅她的婚姻大事,給她介紹了不少男朋友,「他們條件都很好,但我一個都不喜歡……我知道,他們都挺棒的,但我就是討厭他們,或許是我討厭父母的安排吧。」媽媽怎麼勸文文都沒用,現在一說起文文的婚姻大事來就唉聲嘆氣,甚至幾次當著親戚的面哭了起來。

文文說,媽媽第一次哭的時候,她有點惱火,但立即想到:「媽媽對我這麼好,我怎麼能生媽媽的氣呢!」

袁榮親知道,「我怎麼能生媽媽的氣呢」,這是一種自動思維,它會扭曲一個人的真實體驗。於是,他試著讓文文學習放下這種自動思維,重新體驗一下她的真實感受。「媽媽第一次哭的時候比較久遠了,就重新在諮詢室里重演一下媽媽最近一次哭的情境吧!」

袁榮親在諮詢室中擺了兩張椅子,椅子A代表媽媽,椅子B代表她自己。文文先坐在椅子A上,想像自己是媽媽,對著椅子B哭訴,說她是多麼擔心女兒嫁不出去。然後,文文坐在椅子B上,以自己真實的角色,對著椅子A說話。並且,要去掉腦子裡那句自動思維「我怎麼能生媽媽的氣呢」。

結果,文文對媽媽的憤怒情緒爆發了。她大聲哭喊著對「媽媽」說:「我討厭你和爸爸的安排!我要自己做主,我就是要自己做主!你們什麼時候才能在乎我的感受,你們讓我窒息!你讓我窒息!」

這次情緒爆發讓文文久久不能平靜,她哭了好久,最後說:「父母過度的愛,是窒息的感覺。我現在才明白,我一直是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