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4 走向真愛 3、女人,破解你的幸福密碼

這種母女關係很可悲,而更可悲的是,一位媽媽之所以會向女兒傳遞這種感覺,是因為她痛恨自己身為女人,她自己先中了重男輕女的毒,將這服嚴重毒害了自己的毒藥又嚴重合理化,最後也給女兒吃下。

前不久,和十來個朋友一起吃午飯商量事情,一位女士頻頻給別人夾菜,並解釋說,她想吃某個菜,可不好意思先吃,所以先夾給別人,然後就心無歉疚地夾給自己吃了。

聽了她這樣講,我們都大笑,都學她頻頻給別人夾菜,飯桌上到處都是「吃吧,請吃吧」的聲音。

這是一個玩笑,所以看起來有些搞笑,但是,假若你真的暗暗有這樣一種人生哲學,那會令你有一種什麼樣的人生?

記得幾個月前,我的來訪者L找我時感嘆說,現在「竟然」有一些好事落在她頭上了。

「說說這些好事吧。」我說。

她說,先是生意上起了一點糾紛,涉及數萬元人民幣。如果是以前,她會暗暗預料,這些錢是拿不回來的,但這次,她忘了這樣想,結果是,最後這筆錢比較輕鬆地追了回來。

還有,她買房子,看中的房子很滿意,然而中介說,房東那裡可能會有一些麻煩,辦房產證的話可能不會順利。但最後一切都很順利,房子很順利地買到了,房產證也出乎意料地很快拿到,並且房東留下的傢具和飾品,幾乎都是她想要的,一切都感覺很好。

再有,孩子要讀書了,而戶口上有些麻煩,她必須去爭取附近一所小學的入學資格,那有些難度,但最後也是很順利地辦好了。

「或許,這些事情在別人看來沒什麼,」她說,「但對我而言,有些像天上掉餡餅的感覺,沒想到餡餅還接二連三掉了這麼多。」

她說這些事情的時候,我的心中也瀰漫著欣喜,同時也有酸酸的感受,而她一開始那句話中的「竟然」仍然深深烙在我記憶中,所以我問她,為什麼一開始用「竟然」這個詞。

她回答說:「你不知道,我從小就有一個習慣,每當期待好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我會先說,絕不可能,絕不可能……」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心中有一個迷信:如果她的期望是好的,那麼事情一定是糟糕的;如果她絕望到極點,好事反而會有可能落在她頭上。

後來經過探討她發現,這個迷信,是她童年時人生格局的一個濃縮。她有一個弟弟,而父母非常重男輕女,如果她和弟弟利益上有衝突,那麼一定是弟弟得到滿足,而她勢必會失望。如果她主動去和弟弟爭,也就是她先有了強烈的期望,那麼這種帶著爭奪意識的期望,一旦被父母發覺,她不光是失望,還會受到父母的懲罰,有時父親會非常嚴厲地懲罰她,甚至會把她趕出家門。

相反,假若她一開始就放棄與弟弟爭奪的心思,那麼偶爾父母也會滿足她的一些需求。

這種童年時的人生格局,最後濃縮成她的人生哲學:強烈的期望,一定會失望,甚至會被懲罰;徹底地放棄爭奪心,反而偶爾會得到滿足。

命運,就是自己內心在外界的展現,因為她有這樣的內心,所以她有了相應的命運。在L三十多歲的人生中,別說天上掉餡餅這樣的事情了,實際上稍微與別人利益發生衝突,她都會認定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得到捍衛的,而事實也一直如此。

直到前不久,她的這種命運才得到改變,而實現這一點的關鍵自然是,她的內心先發生了改變。

我不能獨自獲得幸福?

L一開始來找我,是因為孩子的困惑,但諮詢一展開,她發現自己心中湧出的情緒與情感都是關於父母與弟弟的。

她在廣州讀書,畢業後在廣州工作,現在有自己的生意,買了車和房,看起來應該過得不錯。但她很累,表面原因是弟弟一家人與父母都和她住一起,而弟弟和她一起做生意。

之所以說這是表面原因,是因為導致她感覺累的深層原因是一種不情願。她發現,儘管主要是她在養家,但不管她怎麼努力,父母對弟弟及其家人的在意總是勝過對她一家人,這令她感到很不甘心。父母重視弟弟勝於她,這一點她習慣了,但當她發現父母重視弟弟的孩子勝於她的孩子時,她感到很崩潰。

其實,不光是她對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格局不滿,她的弟弟一樣也不享受這種格局。他工作上也有很多令她不高興的習慣,譬如工作上拖延、粗心與不上心等。當她試著站在弟弟的角度看弟弟時,她明白,弟弟覺得對她有虧欠,這種感覺令他抬不起頭來。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是強擰在一起呢?繼續探討時,L發現,她內心中有一種隱隱的信念:她是不配得到好運的,除非她和別人在一起,她才能享受別人帶來的好運,而為了要得到這一點,她需要去為別人服務。

這一信念仔細展開,就可以說是,她潛意識中認為,她是不配得到父母的寵愛的,除非她和弟弟在一起,那樣她才可以分享父母的喜愛,但父母喜愛的不是她自己而是滿意於她對弟弟的照顧。

在諮詢中我常常會發現,我們對好運能否降臨到自己頭上的預期,幾乎就是兒時能否得到父母寵愛的預期,而這一點在L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也是因為這樣一個模式,令她在找合作夥伴和普通職員時,總無意中去選擇能力不夠強而需要她支配和照顧的人。

這一發現對L的觸動極大,而她回顧從前也發現,其實在很多時候,她獲得別人的善意時都是沒有什麼付出的,她並不是非要通過為別人服務才能獲得好運。很多人對她好並非是因為她對某個人好,而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她。也就是說,僅僅是她自己,就可以獲得別人的認可。

有了這些認識後,L的心鬆動了,而「天上掉餡餅」的事也接二連三在她身上發生。

L的故事並不特殊,在我的女性來訪者中,像她這樣的例子大有人在。她們總是出身於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了就總是處於為別人(多是家人)服務的角色上。

之所以要為別人服務,和L一樣,是她們認定自己不能獨自獲得好處——其實就是父母的愛。

L相當幸運,她通過自我覺察領悟了自己人生格局的詭異之處,也由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很多像她一樣的女性,都會卡在一個死結上。

這個死結即,一方面,她們渴望獲得好運,即別人的善待,但另一方面,她們又會拒絕別人的善待。

譬如我一個朋友,前不久去遠方旅遊,飛機要凌晨6點起飛,她有兩個朋友主動說要送她,她心裡是渴望的,但她卻以「要你們那麼早起床太辛苦」為由拒絕了他們。

在飛機上,她坐在靠里的位置,因為怕上廁所會麻煩外面的乘客,她選擇了不喝水。直到渴得不行時,她才覺得自己這樣做實在太荒誕,竟然會因為怕麻煩別人這麼小的事情而壓抑了自己如此重要的需要,最後才找空姐要了水喝。那時她也發現,坐在外面的乘客沒有絲毫的不耐煩。

為什麼會拒絕別人的善待,為什麼會如此懼怕麻煩別人呢?

她說,從感覺上,她會覺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所以別人有一點善待,她就會覺得回報很多,但這樣一來壓力就太大了。

相反,她對別人的付出,她總是覺得沒什麼,甚至,她會忐忑不安:我付出的是別人想要的嗎?

我總結說,就好像你的付出是100分,但你習慣上會乘以0.1的係數,結果變成了10分;而別人對你的付出是1分,但你習慣上會乘以10的係數,結果變成了10分。如此一來,別人對你的付出哪怕僅僅是1分,而你就得付出100分的回報,否則你就覺得不對稱。

不僅如此,她補充說,如果覺得她的付出不是別人想要的,那麼她就會非常惶恐,覺得自己的付出不僅一錢不值,還會令對方不高興。

有這些心理的話,那真是最好不要別人的善待了。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心理呢?我一名女學員的說法回答了這個問題。她說,她的媽媽一再向她強調,僅僅因為媽媽生育了她這一點,她就永遠也還不清。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生哲學。有這種人生哲學的媽媽可能會將它滲透到生活中的每一角落,最後令女兒覺得,她的付出是一錢不值的。或者準確的說法是,無論她怎麼付出,都不可能得到媽媽的寵愛。甚至,假若她的付出不符合媽媽的期望,那還會令媽媽不高興。

這種母女關係很可悲,而更可悲的是,一位媽媽之所以會向女兒傳遞這種感覺,是因為她痛恨自己身為女人,她自己先中了重男輕女的毒,將這服嚴重毒害了自己的毒藥又嚴重合理化,最後也給女兒吃下。

在這種家庭中,做女兒的最終會明白,她不能獨自獲得寵愛,也難以通過直接為媽媽付出而獲得寵愛,她最容易獲得媽媽喜愛的方式是為哥哥或弟弟服務。

所以,我這位女學員也構建了和L一模一樣的人生格局,她自己開公司,並叫來哥哥幫忙,也從經濟上負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