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任何選擇都有道理 5、她們為何偏偏做第三者

她還必須尊重他的背叛,對他之於家庭的責任心敬佩而由衷感嘆自己遇到了一個好男人。她愛他這一點好,彷彿他的魅力存在於他對家庭的維護之中,一旦他與他的家庭剝離,他便立刻失去意義。

——摘自盛可以的小說《道德頌》

第三者可以分兩種:被動的第三者和主動的第三者。

陷入感情的旋渦後才知道對方有戀人,這是被動的第三者。知道對方有戀人但仍然投入感情旋渦,這是主動的第三者。

對於後者而言,做第三者,常常是一種渴望,一種癮。

初中時,我一個同學說,他這輩子最大的願望是做10次第三者。雖是同年級的同學,但他大我幾歲,初中畢業後不久便結婚生子,已失去聯繫快20年,不知他是否將這種願望付諸了行動。

相對而言,男性的主動第三者似乎不多。在我們的文化下,還是女性的主動第三者居多。譬如,在百度貼吧「第三者」吧中,發帖和回帖的,主要是女性,以至於一個帖子納悶地問道:「為什麼這裡90%的都是女性?」

對於女性主動做第三者的微妙心理,女作家盛可以在她的小說《道德頌》中做了細緻入微的刻畫。小說的女主人公旨邑與剛過了不惑之年的水荊秋有了一段情緣,而水荊秋有一個太太梅卡瑪,於是,旨邑就成了第三者。

從情節上看,是水荊秋先去引誘旨邑的,但從心理上看,做第三者是旨邑的一種嗜好。

因為,早在認識水荊秋的三年前,旨邑就做過一次第三者:

旨邑成功摧毀一個家庭,對方正準備和她結婚,她頓覺索然無味,很無情地結束了那段感情。她似乎要的不是婚姻,她進行的不是一次戀愛,而是擊敗另一個女人(潛藏的敵人)。旨邑曾有戲言,和未婚男人談戀愛平淡無奇,充滿了和平年代的軍人式的空虛無聊。和已婚男人則每天都有嚼頭,每天都有戰況,令她飽受折磨。

人們通常以為,第三者渴望將愛人佔為己有。對於被動的第三者而言,這可能是成立的,但主動的第三者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此,她們渴望的恰恰是三角戀本身,一旦三角戀變成雙人舞,她們立即會覺得索然無味,於是全身而退。

以前那場三角戀如此,現在這場三角戀也一樣,盛可以寫道:

事實上,旨邑並不清楚愛是什麼。愛,或者就是與梅卡瑪一決高低。

與戀人的戀人一決高低,這便是旨邑這樣的女子一次次主動陷入三角戀旋渦的深層目的。

在這種三角戀中,關鍵不是與戀人相廝守,關鍵是一決高低。並且這種決戰最好永遠進行下去,最好永不結束,一旦戀人的戀人離開了,一決高低的條件便不存在了,這時,以前主動做第三者的女子便會主動退出。

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

盛可以的《道德頌》寫得鮮血淋漓。旨邑有意懷上了一對雙胞胎,想以此迫使水荊秋離開梅卡瑪而娶自己。但水荊秋拒絕了她,也許是他的潛意識早就懂得了旨邑這樣的女子的心機。他隱隱知道,一旦他離開了梅卡瑪,這場三角戀就沒有了「一決高低」的條件,而他對於旨邑也便失去了吸引力。

結果,旨邑墮胎了,殺死了這對雙胞胎,也殺死了對水荊秋的渴望,而最後他卻告訴她,梅卡瑪久病難醫,一直靠做透析而勉強活著。原來,旨邑想像中的強大對手卻是一個不堪一擊的病弱女子。

對此,盛可以在小說中寫道:「她命中注定有此一劫。」

因為這些情節,這部小說顯得觸目驚心。不過,對我而言,這部小說的刺激性遠不如23歲的女孩Lisa的一個夢想。

Lisa是一家媒體的記者,年輕漂亮而又才華橫溢。一次和我深聊後,她告訴我,她有一個關於第三者的夢想:

我想找這樣一個已婚男人,他帥氣又有才華,有一個女兒。我接近他,他愛上我,並與妻子離婚。

女孩不要判給媽媽,要判給他。女孩一開始恨我,非常恨我。但是,我很愛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終於獲得了她的愛與認可。最後,她愛我這個後媽勝過愛她的爸爸和她的媽媽。

Lisa的夢想如果就此結束,尚算正常。但她還有接下來的恐怖幻想:

女孩的媽媽蓄意報復,朝我潑了硫酸,我被毀容,我的愛人無比懊悔,他挖掉了自己雙眼。我很醜了,但他看不見,我們就此廝守一生,愛的都是彼此的靈魂,而不是容貌、才華和金錢。

為什麼一些女子會主動做第三者?盛可以的《道德頌》給出了回答,Lisa的這個夢想也給出了回答。

三角戀很容易被口誅筆伐,被視為洪水猛獸般的異端,但實際上,我們最初愛上一個異性時,幾乎必然是處於一個三角關係中的。

這個三角關係,便是一個孩子和他的爸爸、媽媽的關係。

一般情形下,一個孩子第一個愛上的人勢必是自己的媽媽,因為媽媽不僅哺育他,滿足了他的物質需要,也給了他溫暖與安全,而滿足了他的情感需要。

但到了3~5歲,孩子們對異性父母的愛達到了一個高潮。弗洛伊德將這一階段稱為俄狄浦斯期。這一階段,兒子渴望媽媽愛自己勝過愛爸爸,而女兒則渴望爸爸愛自己勝過愛媽媽。敏感的父母會很清楚地感受到這一階段的孩子的心理特點。譬如媽媽可能會感覺到兒子很黏她,並對爸爸有時會刻意疏遠,而爸爸則會發現女兒很黏他,而對媽媽有時會刻意疏遠。

俄狄浦斯期是一個人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這一階段得以平穩度過,孩子與爸爸和媽媽的三角關係既充滿愛又沒明顯的失衡,即異性父母既愛孩子又愛自己的配偶,那麼這個孩子長大後對愛情就會有正常的渴望;但假若這一階段沒有平穩度過,那麼這個孩子對愛情的渴望就容易出現種種問題。

俄狄浦斯期的偏差有許多種類型,容易出現的是媽媽愛兒子勝過愛丈夫和爸爸愛女兒勝過愛妻子。在這種家庭長大的男孩以後會有強烈的戀母情結,女孩則容易有強烈的戀父情結。

但假若出現了另一種偏差——孩子是俄狄浦斯期三角關係的失敗者,那麼這個孩子就容易出現第三者情結。

可以說,第三者情結是一種彌補。童年時,一個孩子是俄狄浦斯期的三角關係的失敗者,長大了這個孩子就會有意無意地渴望陷入一個三角關係中,渴望將一個異性從其愛人身邊奪走,一旦成功了,就可以彌補他的童年時的失敗。

然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競爭關係。有第三者情結的人,並不會追求簡單的成功。相反,他們有著強烈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們渴望競爭成功,將一個異性從其愛人身邊奪走;另一方面,他們又畏懼這樣的成功,所以一旦看到成功即將降臨時,他們就會逃跑。

之所以畏懼,源自俄狄浦斯期的兩種複雜心理:首先,不管同性的父母多麼令自己不滿意,一個孩子天然會渴望獲得同性父母的愛,假若異性父母單純地愛自己勝於愛配偶,這個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負疚感和罪惡感;其次,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父母是無比強大的,孩子渴望獲得異性父母的愛,但他們同時也會畏懼來自同性父母的懲罰。

這種複雜的矛盾心理在《道德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旨邑渴望將水荊秋從梅卡瑪身邊奪走,而這種渴望的潛意識深處的含義是,將「爸爸」從「媽媽」身邊奪走。

然而,一旦這種渴望真正實現時,她又會立即逃走。水荊秋沒有給她這個機會,於是她似乎一直渴望打敗梅卡瑪。在認識水荊秋的三年前,她已做過一次第三者,但當那個男人和妻子離婚並準備和她結婚時,旨邑斷然結束了這個關係。盛可以用「索然無味」來形容旨邑當時的感受,但除了這種感受,更深層的感受或許是內疚感和罪惡感。

這種內疚感,最後旨邑強烈地意識到了。盛可以寫道:「此刻,旨邑仍感覺對梅卡瑪的巨大歉疚,她後悔給病弱的梅卡瑪打電話……」

這是一種奇特的迷局。我聽到幾個故事都是這樣:當男人結束與妻子的婚姻關係,準備娶另一個主動陷入這個三角戀的女子時,這個女子反而後退了。

這不難理解,在童年時,一個小女孩決不會渴望媽媽離開家,她渴望的其實只是爸爸既愛媽媽也愛她。

如果一個家庭有多個女兒,可能會出現更複雜的關係。這時,容易產生的情形是,某一個女兒在爸爸心中被列在最後一位,既是與媽媽競爭時的失敗者,也是與姐姐或妹妹競爭時的失敗者。

假若這種情形出現,這個女子可能會收穫這樣一個結果:既難以與年長的同性交往,也難以與同齡的同性交往,她會傾向於與所有的同性為敵。

琳是一個33歲的廣州美女,但看起來不過二十五六歲。從21歲到現在,她談過三次重要的戀愛,三次都是三角戀,每次都是她事先知道對方有女友或家室,而且用情很深。

第一次戀愛是大學剛畢業時,當時琳和十來個同齡人去郊遊,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