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任何選擇都有道理 2、誰是你的第三者

男人很容易有一個共同的「第三者」——事業或愛好。當他們過於投入地做這些事情時,他們的愛人會吃醋,就像吃別的女人的醋一樣。

所有確定性的根源就在於:你在並且我在!

這是馬丁·布伯的一句話,這句話談到馬丁·布伯的哲學觀核心——一個人只有在關係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我們常講「享受孤獨」,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可能一萬個人里都找不出一個。假若圍裹著自己的,只有徹頭徹尾的孤獨感,一個人就會生出想死去的念頭,因為沒有關係的牽繫,那感覺已接近死。所以,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雅各比也說:

沒有「你」,「我」是不可能的。

馬丁·布伯和弗里德里希·雅各比的這兩句話一點都不晦澀,相信無數人都深有體會,當某一瞬間,覺得世界上了無牽掛時,自己就會生出死亡的念頭甚至衝動來。

這種念頭生出之前,你已有許多不舒服的感覺。這些感覺,用心理學的術語可以概括成「自體感的解體」,或者說是「自我存在感的消失」。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個重要關係的結束,對一個人的打擊會那麼劇烈,因為沒有誰能夠徹底獨立存在。

不過,必須澄清的一點是,馬丁·布伯和弗里德里希·雅各比都是宗教哲學家,他們所說的「你」首先是上帝,其次才是人。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必須心中有上帝這個「你」,「我」才會有存在感。

但是,假若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信仰,那麼,我們就會將對關係的全部期待放到與某個人的關係上,這樣一來,這個關係便承擔了不能承受的重量。

也許是「上帝」知道,一個關係承受不住一個人的生命重量,於是,每一個新生命,一開始便處於兩個關係之中:他/她和媽媽的關係,他/她和爸爸的關係。必須看到的一個事實是,這天然就是一個三角關係。

儘管無數歌曲、小說和電影中的愛情都是兩個人的,但從物理學和幾何學上講,兩個人組成的關係只是一條線,脆弱、不平衡。相反,一個三角關係才容易是平衡的、穩定的。

所以,最好有孩子這個「愛的結晶」,否則一個夫妻關係便是不平衡的,難以經得起考驗。

如果一個媽媽和孩子的關係太過於緊密,那麼這個三角關係就失衡了。爸爸會覺得沒有自己容身之地,於是他就會渴望建立新的關係。

三角關係中的一角不必非得是人,也可以是事業或其他事物。譬如,李銀河和王小波沒要孩子,但他們共同做同性戀的調查研究,也一起寫書,那便是他們的「第三者」。

很多人想學習李銀河和王小波。但是,假若只對人感興趣,而對一個事業或愛好缺乏投入感,那麼他們的關係一定是不穩定的,要麼是他,要麼是她,總會有要找一個真正的第三者的衝動。

男人很容易有一個共同的「第三者」——事業或愛好。當他們過於投入地做這些事情時,他們的愛人會吃醋,就像吃別的女人的醋一樣。我一個朋友愛攝影,每當他認真地調照片、擦鏡頭或表現出對相機愛不釋手時,他的她便會大發脾氣,就彷彿相機和鏡頭是情敵。

但她也有她的「第三者」——女兒,她差不多把80%的精力投入到女兒身上。

這也是多數家庭的共同特點,男人的「第三者」是事業,女人的「第三者」是孩子,這樣每個人都處於三角關係中,家庭因而變得比較穩定。

一些有智慧的女子知道,老公最好要有一個嗜好,要麼嗜好事業,要麼嗜好旅遊、收藏、攝影、音樂或體育等,嗜好便是一個穩固的第三者。所以,我對我這個朋友的太太說,「你最好接受相機和鏡頭這種情敵,否則你可能就要面對真正的情敵」。

不要期望把你的全部注意力放到一個人身上,也不要期望那個人的全部注意力放到你身上,這種狀況一定只是暫時的,它非常不穩固。

我和多名做第三者成癮的女子聊過,她們坦言,其實在她們的「愛情故事」中,一個重要成分是——「擊敗另一個女人」。這個成分非常重要,甚至比「得到一個男人」還重要。因為這種內心深處的或明或暗的想法,她們其實會逃避二元關係,一旦當男人真下了離婚的決心時,她們反而立即逃跑,結束這個關係,然後再開始一場新的愛情,繼續做第三者。

顯然,這種第三者成癮的女子是有心理問題的,她們想擊敗一個女人,這是一種病態的情結。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一個女孩,在3~5歲時,她會渴望在她與爸爸和媽媽的這個三角關係中佔上風,即她會渴望爸爸愛她勝於愛媽媽(或家中其他女性),如果這個願望沒有實現(或被實現得太過分),它便會成為一個固著的願望,隱藏在潛意識深處,一旦找到機會便會渴望實現它。有第三者情結的女子,會對單身的男子不感興趣,因為在單身男子這裡,她找不到「擊敗另一個女人」的機會。

所以,一個已婚男人對他的情人說:「我愛你,想離婚和你在一起,但我不敢這麼做,因為我感覺得到,如果我這樣做了,你便會離開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