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任何選擇都有道理 1、誰是你人格的對立面

你恨一個人?這種恨就是你的需要。

你討厭一個人?這種討厭就是你的需要。

我在廣州開過一個6天的課程——「自我覺醒之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引導學員形成矛盾的意識。

矛盾的意識,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看到A,也就看到了-A。

譬如,看到了內向,也就看到了外向;看到了快樂,也就看到了悲傷;看到了強勢,也就看到了弱小……

這個道理貌似很簡單,但真能用到具體的生活中並不容易,還是先講一個故事吧。

一個初中同學有一個複雜的愛情故事:他討厭自己的太太,覺得她不僅丑,而且說話總是不合時宜。總之他一看到太太氣就不打一處來,說上一句話就吵,吵上三句就會動手,於是家裡總是鬧得不得安寧。

同時,他還有一個情人,非常漂亮,而且極其能幹,在應酬場合,她不會說錯一句話。

面對這種矛盾,他總是在想,一定要和太太離婚,一定要和情人結婚。而情人也說愛他,也多次說自己做好了準備,只要他離婚她就離婚。有時看到他沒有離婚的勇氣,她就說自己先離婚然後他再離婚……

這貌似是很正常的,畢竟這邊是自己鍾愛的條件優秀的情人,而那邊是討厭的面目可憎的太太。

但是,這個故事有很多離奇的地方。

首先,他是先和情人有約會的准戀愛關係,再認識太太的。所以,這個情感糾結的歷史比他的婚姻還要長。

這很奇怪。我問他,既然先認識了情人,而他們又很相愛,那麼為什麼沒有走到一起去。他回答說,那時他很自卑,覺得自己個子矮小且其貌不揚,而情人是那麼漂亮迷人,他覺得自己配不上她,還擔心她對他並不是真心的。

一開始不理解她是否真心,那後來呢?

和太太訂婚後他很快就明白,情人對自己的愛是真心的,那時他就想退婚,但總是下不了決心,結果一拖再拖,越拖退婚難度越大,越拖和情人走到一起的代價越大。

在整個講述過程中,他一再說「這是命」。在諮詢中,同樣一句話,如果來訪者在短時間內說上三次甚至更多,我就會特別留意,並詢問對方,這句話的具體意思是什麼。這樣做,經常會不經意問出非常有價值的結果來,而這次也不例外。

我問他,他一再說「這是命」,這樣說的具體意思是什麼。

他回答說,他是和太太相親認識的,而在和太太相親前,在父母安排下,他已和二十餘個女子相過親,什麼樣的人都有,但他誰都沒答應,也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和太太相親是最後一次。他到了女方家,一進房間,看到屋子裡坐著四五個女孩,其中一個明顯最難看,他心裡一咯噔,暗自祈禱說:「千萬不要是她。」

沒想到,果真是她,而更沒想到的是,他竟然應了。他覺得這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所以說「這是命」。

這真是一個關鍵的細節,揪住這個細節,我一再問他,這個「命」是誰製造的?

最初,他說不知道,也許是老天爺之類的神秘力量吧。但最後,他承認,這是他的選擇。

他的右手,有很嚴重的皮膚病。我問他,這種皮膚病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他想了想,說結婚後第八年。

我再問,那一年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

他說,那一年,他第二個兒子出生了。他覺得,第二個兒子出生,給他的感覺就像是親手在棺材上釘下了最後一顆釘子,他離婚的事情再無可能了。

所以,他恨自己的手。當他這樣說時,我能看到,他的右手正微微顫抖。

我再問他,是誰想要第二個兒子。雖然我已有預料,但當他說是他主動和太太商量要第二個孩子時,我還是忍不住有一絲驚訝。

談到這裡,事情就非常清楚了。一開始,他說,是別的因素導致他不能和鍾愛的情人在一起,譬如他的太太、孩子,他的父母和親戚的反對等。但最後,他清楚地看到,一切都是他的選擇。

這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分裂。意識上,他想和太太離婚,想和夢中情人共度人生,但潛意識上,他根本不想離婚,根本不想和夢中情人一起過日子。所以,儘管和看似完美的情人早就相戀,但他還是選擇了與他認為又丑又不會講話的太太結婚,這是他的渴求。或者說,看似完美的情人,是他意識上的渴求,而看似一無是處的太太,是他潛意識上的渴求。

他潛意識上渴求什麼呢?

答案他前面已經給出。他說了,和看似完美的情人在一起,他很自卑。其實不只和她在一起自卑,和其他女孩在一起,他都很自卑。對此,他承認說,那時不只和女孩在一起自卑,在任何人面前他都有強烈的自卑感,他覺得自己很醜,別人不會真心接納他,只是因為他特別會開玩笑而能給大家帶來樂子,所以他的人緣看起來還不錯。

「那時,你覺得自己很醜?」我請他注意他的這句話。

「這有什麼奇怪的嗎?」他回答說,「那時我是這樣覺得的,但後來越來越強壯高大,並且掙錢越來越多,這種感覺就沒了。」

「你討厭自己丑嗎?」我再問。

「討厭!」他回答說。

「這種討厭,和你對太太的討厭像不像?」

聽我這麼問,他感到震驚,因為對自己丑的討厭,和對太太丑的討厭,這的確是蠻像的。

我解釋說:「你對太太的討厭,其實是對自己內在一部分的討厭。你內心有一個自卑的小孩,你將這個自卑的小孩投射到太太身上了。也即,你將對自己這一部分的討厭投射到你太太身上了。

「假若沒有太太,這種討厭就會是你內心的戰爭。但是,自己討厭自己這種感覺太痛苦了,而將這種內心的戰爭轉化成外在的關係里的戰爭,自己就可以獲得很大的解脫了,只是這樣做傷害了太太。

「這也是你為什麼沒有選擇和看似完美的情人一起生活的重要原因。假若這種內在的衝突沒有得到化解,那麼,你選擇的情人越優秀,你就會越自卑。整天生活在自卑中的感覺很不好受吧?相反,如果選擇一個條件很差的配偶,整天讓她自卑,而自己高高在上,是不是會舒服很多?雖然這會有很大代價,但畢竟高高在上的滋味還是比自卑要好很多。」

我這個初中同學的故事,可以很經典地詮釋「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的道理,這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

無比渴望和美貌情人一起生活是A,而-A就是懼怕這種生活,或者說,這種看似美好的生活有巨大代價;和「又丑又不會說話」的太太一起生活的痛苦是A,而-A就是在這種生活中隱藏著的巨大好處。

情人的「完美」是A,而他在情人面前的自慚形穢就是-A;太太的自卑是A,而他在太太面前的高高在上就是-A。

以前,他看上去很自卑是A,而他對高高在上的感覺的渴求就是-A;現在,他看上去很自信是A,而他內心中藏著一個自卑的小孩就是-A。

總之,他的意識和潛意識是分裂的,意識上渴求A,但潛意識上戀棧-A。A的程度看起來有多強,-A的程度看起來也就有多強。對於他而言,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鴻溝太寬了,以至於意識對潛意識的秘密一直沒有覺察,這導致他十多年來一直生活在嚴重的衝突中。

那麼,該怎麼化解這一衝突呢?關鍵是將注意力的焦點從外部轉移到自己的內部來。以前,他會一直盯著太太和情人,在兩者之間猶疑,總是想著該如何在她們之間作選擇,但現在,他要明白這是自己內心的事情,答案不再是她們之間的二選一,而是他該如何改變內心。

要改變內心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拉近A和-A之間的距離。譬如,對於他而言,這麼多年來,A的分數可能是9.5分,-A的分數相應也是9.5分。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分裂,但假若A和-A的分數都逐漸減至7分、5分乃至3分,那麼衝突就逐漸減輕了。而內心的衝突減輕後,外部的衝突也會相應減輕。

在「自我覺醒之路」的課程中,我留過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作業:用5~10個形容詞描繪「真實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

其實,這就是A和-A,真實的自己就是A,理想的自己就是-A。

真實的自己是怎麼形成的?或者說,我現在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是在關係中形成,更具體而言,就是童年時在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相處時形成。

作為新精神分析流派的客體關係理論認為,當孩子呈現某種品質時,得到了父母的親近,也即在關係中的獎勵,那麼孩子就會執著於這種品質,並將其視為「好我」。

相反,當孩子呈現某種品質時,遭到了父母的疏遠,也即在關係中的懲罰,那麼孩子就會懼怕或抵觸自己這種品質,並將其視為「壞我」。

通常而言,「真實的自己」也即「好我」。

「好我」和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