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難以避免的愛情戰爭 11、戀愛,是為父母而談嗎

受傷的父母讓我們做一些事情報復另一方父母,並且會向我們灌輸一些對異性的恐懼。

親密關係是對人最大的心理支持,親密關係的結束也是對人最大的心理傷害。

不過,廣州薇薇安心理醫院的諮詢師於東輝認為,如果自己的原生家庭比較健康,那麼一個人就比較容易接受分手的事實,並比較快地重新建立新的親密關係,但如果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一些問題,那麼一個人就難以處理分手的事實。

「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明明知道一場感情該結束了,但仍然用一些非理性的方式拚命糾纏,讓自己痛苦,也讓對方難過,但就是不分手。」於東輝說,「這種情形,經常是因為這場感情摻雜著太多的過去。」

他解釋說,健康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們談戀愛時,是為自己而談,分手也基本上主要是自己和戀人兩個人的事情,這就比較好處理。但是,不健康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們談戀愛時,不僅是為自己而談,也是為父母而談。這樣一來,分手就變得很麻煩。

譬如一個女孩,她爸爸有過第三者,媽媽對爸爸非常憤怒,而且總對女兒講爸爸的壞話。女孩長大後,很容易把媽媽對爸爸的憤怒情緒轉移到自己的關係中來,於是莫名其妙地對男友生氣。當分手時,儘管她也知道這次感情已經不可救藥了,但她仍然要糾纏,這就像是替媽媽報復爸爸一樣,她要報復男友,哪怕男友並沒有第三者。

要處理這種問題,於東輝說,他喜歡採用一對一的心理劇,即治療師和來訪者不斷變換角色,扮演來訪者生活中的那些重要人物,並讓來訪者完成對童年情感的告別,也最終完成對與男友感情的告別。

27歲的葉子陷入了婚姻危機,丈夫張為要和她離婚,她不同意。但她已經一年多不同意和丈夫做愛了,一次丈夫親近她時,她甚至一腳把他從床上踢了下去。

不想和丈夫做愛是真正的感受,不想和丈夫離婚也是真正的想法,葉子無法處理自己心中的兩難境地,此外丈夫又威脅要自殺,於是她不得已來看心理醫生。

給葉子第一次做心理諮詢時,於東輝還發現了更多的問題。葉子大三的時候,愛上了一個殺人犯並和他同居。她知道男友殺了人,儘管男友對她很粗暴,她卻仍然覺得,只有在他身邊,她才能找到安全感。不過同居一年後,她男友被捕並被判死刑。

這兩次看起來有些詭異的愛情,顯然都與葉子的童年經歷有關係。在她3歲的時候,她的爸爸和媽媽離婚,從此杳無音信,不知道去了哪裡。葉子曾多次問媽媽,爸爸去哪裡了。但一聽到這個問題,媽媽就會罵她、打她,嚇得她再也不敢在媽媽面前談爸爸。

並且,爸爸離開後,媽媽沒再嫁,兩人一直相依為命。媽媽說,她沒有再嫁人是因為不想給葉子找一個後爸。她還對葉子說,爸爸之所以離開這個家,是因為他不喜歡女兒。等女兒出生後,他很想妻子再生一個兒子,但因為計畫生育政策,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爸爸離開這個家庭,去找了另外一個女人。

「媽媽一切都是為了我好,我總覺得欠媽媽好多,所以總想補償媽媽,非常聽她的話。」葉子說。的確,上什麼大學是媽媽安排的。大學畢業後,也是在媽媽的建議下,她來到廣州工作。

剛來廣州的第一年,葉子的工作很不穩定,她一年內換了8個工作,每次都是因為懷疑男上司或男同事對她圖謀不軌。第二年,她想乾脆認命吧,才在一家港資公司穩定下來。但出乎她的意料,的確有男同事對她開一些過分的玩笑,但並沒有誰真正騷擾她。

穩定下來後,她把媽媽接到廣州一起生活。不久,媽媽就看中了她的男同事張為,並逼著她和張為結婚。張為是好人,而且非常喜歡葉子,但葉子對他沒有什麼感覺,只是為了讓媽媽高興,而且認為「媽媽看男人肯定比我眼光好」,於是在2004年嫁給了張為。

結婚不久,葉子就發現,她實在無法接受與張為做愛,「的確是沒有一點感覺」,而張為鬧了一段時間後也被迫接受了她的協議:不做愛,但彼此照顧。「這是交換,他給我和媽媽提供住的,我和媽媽打理他的一日三餐和日常家務。」葉子說。

不到30歲的張為不可能忍受沒有性的婚姻,他試過去找別的女人,但葉子一發現苗頭就會鬧個天翻地覆。最後,張為提出離婚,但葉子卻不同意。張為發現自己什麼都不能做,逐漸得了嚴重的抑鬱症。他警告葉子說,她最好去看心理醫生,否則說不定哪天他會自殺。

受傷的父母讓我們做一些事情報復另一方父母,並且會向我們灌輸一些對異性的恐懼。儘管我們本能上知道,這樣做不對,但為了表示對和自己一起生活的父母的忠誠,我們會強迫自己認同他(她)的觀點,並把這種觀點帶到自己的戀愛中去。葉子的案例很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

「葉子嫁給媽媽中意的男人,是女兒在替媽媽戀愛。」於東輝說,「但是她不可能違背自己的真實感受,所以實際上無法真正替媽媽戀愛。這一點在離婚上也體現了出來,她不想和丈夫離婚,其實是對媽媽的認同,而她的內心深處其實知道該結束這場婚姻。」

並且,我們潛意識深處都知道,真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儘管媽媽是二十年如一日地向女兒灌輸她的觀念,而葉子也表現得很相信這種觀念,但是一旦在催眠狀態下,讓她扮演父母的角色時,「他們」會自動說出真相。而當把藏在潛意識深處的真相說出來後,治療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大半。

對葉子的治療分六次完成:第一次是了解葉子的基本情況;接下來四次都是採取心理劇的方式,不斷地進行角色扮演;最後一次做的是一些常規的處理。

第二次的治療處理的是葉子和丈夫的關係。在催眠狀態下,於東輝和葉子輪流進行角色互換,譬如於東輝先扮演葉子,而讓葉子扮演張為。接下來,於東輝扮演張為,而讓葉子扮演自己。

在扮演丈夫的角色時,「他」深情地對治療師扮演的「葉子」說:「我很愛你,我渴望和你結婚,但沒有性生活,我真的很痛苦。為了我,也為了你,我希望我們離婚,結束這一段不應該開始的感情。」

回到自己的角色上,葉子顯示出對丈夫的理解,她對「張為」說:「感謝你對我的愛和照顧,我對你有深深的內疚,但我無法背叛自己的感受,我的確不愛你。」

接下來,葉子和治療師再次互換角色……

「平時,我們都習慣自我欺騙和欺騙別人,很難進行真誠的交流,但面對有經驗的治療師,這就不再是難事,而且角色扮演的心理劇形式也很容易讓來訪者接受自己對其他人早已存在的理解。」於東輝說。

第三次的治療,處理的是葉子、葉子媽媽與張為的三角關係。這次一樣,治療師和葉子不斷地變化扮演的角色,而葉子也顯示出,她的潛意識深處其實很清楚,她的婚姻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她扮演媽媽時,她誠懇地對治療師扮演的「葉子」說:「對不起,我是為自己的心理需要選擇了張為,我知道你不喜歡他,但仍然強迫你嫁給了他,我是一個自私的媽媽。」

最關鍵的是第四次治療,這次處理的是3歲的葉子、葉子媽媽和葉子爸爸的三角關係。這次的角色扮演同樣顯示出,儘管葉子的媽媽對女兒說了前夫二十多年的壞話,但葉子實際上知道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當扮演媽媽的角色時,她對治療師扮演的「3歲的葉子」誠懇地說:「你爸爸是因為我而離開,不是因為你而離開。你爸爸討厭我,怪我脾氣大、不溫柔且對他的父母不好,但你爸爸愛你。」

當扮演爸爸的角色時,她對「3歲的葉子」說:「爸爸非常愛你,非常喜歡你,你還記得嗎?我們去公園、去江邊、去很多很多地方玩的情景……那一幕幕爸爸清晰地記著呢。爸爸愛你,你是我的好女兒。」

3歲的葉子則原諒了爸爸。等扮演回3歲的自己時,她對治療師扮演的「爸爸」說:「爸爸,不管你因為什麼離開媽媽,我都原諒你,我沒有資格怪你,那是媽媽的事。作為女兒,我愛你。」

這個對話表明,儘管爸爸離開家時,葉子只有3歲大,但她仍然知道,爸爸和媽媽離婚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而且儘管過去了二十多年,葉子的潛意識深處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爸爸是如何對她的。這些真相,她後來之所以壓下去,是因為拿著這些真相和媽媽對抗,太痛苦了,她不如服從媽媽的控制,和媽媽持有同樣的觀點,這樣媽媽比較快樂,而她也會多一些快樂並減少許多麻煩。

媽媽一直向葉子灌輸說,爸爸討厭她,因為她是女兒。結果,葉子真的討厭起自己的女性角色來。雖然她長得比較漂亮,但她總是一身中性打扮,頭髮很短,穿著也沒有女性的味道。此外,她大學時愛上那個殺人犯也是受了媽媽的影響,媽媽總是對她描繪,爸爸是個十惡不赦的壞蛋,葉子意識上會像媽媽說的要遠離壞蛋父親,但潛意識中仍然親近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