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難以避免的愛情戰爭 4、支配與服從雙重奏(一)

當兩個人的渴望相契合時,所謂完美的愛情出現了。然而,即便此時,這也不是相愛,而只是一種命運的偶遇而已。

我們都想做好人,並想用好的方式對待某人。如果一個人越重要,我們就越會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對待他。

然而,我們這個所謂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問題的。

並且,我們使用「好的方式」時,藏著一個邏輯:我對你這麼好,你當給予我回報。

對回報的渴望也不算是問題,但關鍵是,我們還渴望對方也用某種特定的方式給予自己回報。

如果對方不僅給了回報,而且還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真愛自己。否則,我們就會失望,就會覺得對方對自己不夠好,並生出想遠離這個人的念頭。

對方也會執著於類似的渴望。

當兩個人的渴望相契合時,所謂完美的愛情出現了。然而,即便此時,這也不是相愛,而只是一種命運的偶遇而已。我們看見的,只是自己的世界,而並沒有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

更多的情況下,契合是不可能的,不管一個人多麼愛你,他仍然不能如你所願——自動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報你的「好」。甚至,即便知道了你的渴望,他仍然不能甚至不願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報你。

因為,一旦這麼做,他作為一個人的獨立存在就不存在了,他就淪為一個工具,一個滿足你的夢想的工具。

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都渴望愛,都愛過,然而,要命的孤獨卻糾纏著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

雷子是我的一個好友,前不久,他從外地來到廣州出差,我們一起聊天,談到了他的愛情。

他剛遇到了一個女孩,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這讓他有些畏懼,他生怕處理不好這個關係,以致重蹈覆轍。以前,他談過了不知多少次戀愛,但沒有一個關係能持久。這看似浪漫,令別的男人艷羨,但他自己知道,這很痛苦。他其實很渴望擁有一個穩定的、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於是,他說他刻意地與那女孩保持距離。他告訴自己,少見面,多打電話,這樣可以不會發展得太快。

既然如此,和她的電話就變得很重要了。最近有兩次,他打電話給她,她都沒接,直接給掛了,過了一會兒後再打過來,對他說,她當時一次在開會,一次在和老闆談話,事情很重要,所以她要那樣處理。

雷子則說,如果換成是他的話,他會先接她的電話,並走到一邊僻靜處,簡單聊幾句後,再告訴她,他有公事,待會兒再和她詳談。

我則說,如果我是她,他這樣對我說話,我會感到壓力,並且略有不快。

「為什麼?」他問道。

「因為,你沒有理解我的方式的合理性,而是在誘導我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對待你。」我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在將你的方式強加於我。」

在人際關係中,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這種誘導無處不在。

如果用普通的語言來說,這種誘導是強加。如果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這種誘導便是投射。

如果投射成功了,這個女孩下次果真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對待他,那麼,這便是認同,即這個女孩認同了他的投射。

投射與認同,是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機制,每一個人際關係中都充斥著大量的投射與認同。

一般情形下,我們儘管玩投射,也渴望對方認同,但對方並不是非得這麼做不可。對方沒這麼做,我們也不是太失望。

然而,有些人會特別執著,他投射時,抱著強烈的願望,渴望對方必須以他所期冀的方式回應他,如果對方不這麼做,他會嚴重焦慮,認為對方不愛他。這種心理機制,被稱為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遊戲。沉浸在這種遊戲中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係,但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是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的,他們只關注對方是否如自己所願,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

換一種說法,即玩這種遊戲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認同,但卻拒絕你投射他認同。

這樣一來,這個關係就失衡了。這樣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實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象,他會誘導你或強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對待他,而你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存在,他會視而不見,他既不關心你的想法,也拒絕真正了解你。

和這樣的人打交道,你會覺得特別受壓制,因為你只有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對他,他才會滿足,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會滿意。

投射性認同的遊戲中藏著一個「你必須如此,否則……」的威脅性信息,它的完整的表達是:「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對你,你也必須以一種特定的好的方式對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不過,玩這個遊戲的人,通常只意識到前半句,即「我對你好,你也該對我好」,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發出的威脅信息。但作為被投射者,你會清晰地感受到這種威脅,你感覺自己沒有選擇權,你不能按照你的意願對他表達你的好,否則他會不滿意,而且你還會付出代價。

投射性認同的遊戲並不罕見,它有四種常見的類型:

權力的投射性認同。玩這個遊戲的人,其內在邏輯是,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依賴的投射性認同。其內在邏輯是,我如此無助,你必須幫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迎合的投射性認同。其內在邏輯是,我對你百依百順,你必須接受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這個大壞蛋。

情慾的投射性認同。其內在邏輯是,我這麼性感(這麼有性能力),你必須滿足並對我好,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這個性無能(性冷淡)。

權力的投射性認同與依賴的投射性認同相輔相成,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常見的孤獨的遊戲。前者表達的含義是,我很強大,你很無能,你必須聽我的;後者表達的含義是,我很無能,你很強大,我必須聽你的。如果一個執著於權力遊戲的人碰上一個執著於依賴遊戲的人,兩者會相處得比較默契。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頑固的投射性認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密不可分。

我們生命的一個主要動力是尋求建立關係,尤其是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第一個勢必會建立的親密關係便是親子關係,而我們最初也是在與父母的親子關係中初步形成了「好」與「壞」的概念。

在親子關係中,一個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某時父母願意與自己親近,他便認為這時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時父母明顯與自己疏遠,他便認為這時的自己是「壞」的。

考慮到我們國家的父母普遍將聽話視為孩子的一大優點,那麼不難理解,在我們國家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容易執著於權力的投射性認同: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壞孩子。

相應的,孩子容易執著於依賴的投射性認同:我這麼無助,你必須幫我解決一切問題,否則你就是壞父母。

如果父母特別執著於權力,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就會特別執著於依賴。他不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賴的,到了學校、社會和愛情中,他也會沉溺於依賴的遊戲中。

因為他潛意識中認為:依賴是好的,會促進關係的親密;獨立是壞的,會導致關係的疏遠。

這在他的原生家庭是對的,但到了其他關係中,大多數時候都是錯的。

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我們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好」與「壞」的觀念,到了家外面,都會有些不適應,需要及時調整。

然而,一些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極其僵化,父母極其在乎權力,而孩子必須絕對聽話。這最終會導致這個孩子形成非常頑固的依賴心理,等走出了家門後,不管現實狀況多麼需要他獨立,他也絲毫不敢表達獨立的一面。這不僅是因為他缺乏獨立的能力,也是因為他潛意識深處相信,獨立是「壞」的,如果他獨立,就會導致關係的疏遠,而如果他依賴,就會導致關係的親近。

海靈格講過這樣一個寓言:

一頭熊,一直關在一個極其狹小的籠子里,它只能站著。後來,它從籠子里放出來了,可以爬著走,也可以打滾,但它卻仍然一直站著。那個真實的籠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個虛幻的籠子限制著它。

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我們長大了,離開了家,但我們仍然一直待在一個虛幻的家中,並繼續沉浸在從家中形成的邏輯里。

譬如,一個玩依賴遊戲的男人,在家中,依賴可令父母對他更好,所以他會一直覺得依賴時的自己是「好我」,等他依賴時,別人就會親近他。然而,當女友因厭倦他的依賴而表現出對他的疏遠時,他會變得更加依賴。他這樣做,是因為他潛意識上認為,他越依賴,別人會越親近他。這種潛意識阻礙他如實地看待問題。

我們都執著在自己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