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愛情,是一種輪迴 2、一見鍾情或是致命誘惑

當你看到一個墜入深淵的人時,不要以為,他只是一個受害者,相反,他可能正在享受著這個深淵。

一切情緒都是迷人的。快樂迷人,而憂鬱和痛苦也一樣有感染力。

於是,童年習慣了快樂的人,以後不斷重複快樂;童年習慣了憂鬱的人,以後不斷重複憂鬱;童年習慣了痛苦的人,以後不斷重複痛苦。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墜入深淵的人時,不要以為,他只是一個受害者,相反,他可能正在享受著這個深淵。

甚至,這個深淵,還是他自己製造的。

意識上,我們都在追求快樂和幸福,並且一定有相應的人生哲學;但潛意識上,我們都在追求自己所習慣的情緒或情感,這是致命的誘惑。

這一點,在戀愛上體現得最為徹底。

愛情中,我們都在追求感覺,而這種愛的感覺,就源自這致命的誘惑。

一見鍾情是不可靠的,但一見鍾情又是可靠的。

之所以說不可靠,是因為我們容易執著於源自父母的戀人原型,我們拿著這個模子到處去套,套中了一名異性,就一見鍾情了。但對方和你的想像經常大不一樣,你以為他是你的戀人原型,但這不過是你潛意識中對父母的執著而已。

之所以說可靠,是因為我們的確難以擺脫過去,源自父母的戀人原型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深深紮下了根,這一點很難擺脫。

但比這一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個「好的戀人」,也要去找一個「好的戀人」。

幼兒心中,只有「我」是唯一的主體,而將父母視為客體。如果父母愛他、接受他,就是「好的客體」,他就會最終懂得,父母和他一樣,都是主體。於是,他不僅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愛父母,並最終學會了愛其他人。從此,他對於別人,也是一個「好的客體」了。

在戀愛中,如果你找到一個「好的客體」,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體」,那麼雙方就會進一步成長,真正從孩子變成成人,從對父母原型的執著化為對情侶的愛。

其實,當人們深深地陷入愛情,並有著強烈的感覺時,可能都是「少年時代的憧憬」強烈地被喚醒了。

菲兒是我的一個好友,前不久,她去相親,相出了感覺。

當時,兩人約好在一家咖啡廳見面,她先到,那個男孩後到。她沒見過這個男孩,但當一個男孩走進這個咖啡廳的一剎那,她看到了他,並被他的那雙眼睛給深深地觸動了。「就是他了,不是他也得是他。」菲兒對自己說。

還好,果真就是他。更幸運的是,他對菲兒也很有感覺,於是兩人很快確立了戀愛關係。

此前,菲兒剛結束了一場戀愛,而且是一場本來很有感覺的戀愛。所以,她很擔憂上一次戀愛未果會對新的戀愛產生影響,於是約我談談。

「他像你的爸爸嗎?」聽她講完感覺,我劈頭就問。因為常和我聊,菲兒對心理學也有了相當的了解,而我和她聊天也從不約束自己,總是直指內心,試圖知心見性。

「不像,一點都不像。」菲兒想了一會兒,回答說。

「好吧,那我們就從細節談起吧。」我放下了那個刺刀見紅的問題,和她談起了約會的細節,讓她自己慢慢描繪,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男孩。

結果,菲兒講出了一個又一個關鍵的細節。這些細節顯示,這個男孩的個性和菲兒的爸爸,實在是像極了。

談話進行了兩個小時,最後,我們一一總結,至少找出這個男孩有十來處和她的爸爸特別相像。譬如,一樣的有控制慾望,一樣的有點強迫症性質地愛乾淨,一樣的對女性忠誠……

找到了這麼多相像之處,菲兒感覺到了一些恐懼,她感慨地說:「原來,愛的感覺,就是又找到了一個老爸?」

「的確如此,」我回答說,「或者換個說法:又發現了一次機會,可以再一次重複童年了。」

並且,這種發現,其實是在一瞬間完成的,那就是菲兒看到這個男孩的第一眼。

我們常以為,當看到一個人時,我們看到的是容貌、氣質和神情。其實,這只是意識層面上的「看到」,潛意識層面上的「看到」更加關鍵,更加豐富,也更加重要。

意識上,菲兒看到的,是一個乾淨、陽光而樂觀的大男孩;潛意識上,菲兒看到的更多。她在看到這個男孩的第一眼,就已經嗅到了這個男孩一切重要的心性。這些她無法訴諸言語的信息,在對她說,這個人像極了她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男人。

於是,她來電了,甚至已經愛上他,正如以前她愛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男人——她的爸爸一樣。

熟悉感是一見鍾情的秘密。

當林黛玉進入賈府時,賈寶玉對林黛玉一見鍾情,其理由是「倒像在哪裡見過一般」。

這種「見過」,《紅樓夢》給出的解釋是「前世姻緣」,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所謂的「前世」就是童年。菲兒的例子經典地詮釋了這一點,她對約會對象一見鍾情,而且來電的感覺那麼強烈,原來只是因為她的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個男孩像極了自己的爸爸。

第一眼的說法並不正確,其實,人與人交流的途徑,是非常複雜的。我們以為,自己是在用語言、肢體和眼神等方式溝通,但可能還有更複雜、更全面而且不為我們所知的溝通方式。簡單而言,那個大男孩走過來時,他身上的諸多信息都被菲兒感受到了。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所謂的「被他的那雙眼睛給深深觸動了」,可能只是一個訴諸語言的借口。畢竟,我們要認識這個交流的過程,我們要給這個過程一個說法,而「被他的那雙眼睛給深深觸動了」只是一個被拿來解釋這個交流過程的外殼而已。

我講完這番解釋,菲兒大表贊同,她說:「是的,一定是這樣,因為第二次約會時,再看那雙眼睛,已沒有了來電的感覺。」

「然而,愛的感覺依然有。」我說。

「是的,否則就不必交往了。」她繼續說,「這麼說,他的那雙眼睛並不是我來電的主要理由,甚至都不是重要理由。我原以為我是因為那雙眼睛才對他一見鍾情的,但其實不是。」

來電的感覺,是絕對的誘惑,我們很難抵擋它。於是,菲兒對我說,縱然知道了愛的感覺是重複童年的渴望,但她覺得自己別無選擇,還是要愛上那個大男孩,並且假若這次戀愛不成功,她以後的選擇對象,估計還是這一類型的,因為只有他們才讓她有感覺。

來電的感覺,有時也是致命誘惑。菲兒的爸爸縱然不完美,但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爸爸。菲兒再一次重複童年,這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她的童年若是很糟糕的,勢必是一次新的嚴重創傷。

然而,我們都會忍不住去重複童年,哪怕它傷痕纍纍,哪怕再一次受傷。

這是因為,理性沒有力量,情感才最迷人。

阿玉是一名近30歲的女子,她剛結束了一場令她身心疲憊的戀愛。男友小鄧小她4歲。除了年齡小,小鄧的學歷、工作和收入等各方面都不如她。

這一切也就罷了,最令阿玉不能忍受的是,小鄧特纏人。因為做銷售,阿玉常陪客戶應酬,這讓小鄧非常不放心,他每天都會盤問阿玉「你去哪兒了」「和誰在一起」「做了什麼」。

阿玉自認為沒做虧心事,總是在第一時間如實相告。然而,小鄧必然會說:「我不信!」

他從來都不相信她給出的第一個解釋,一定會繼續逼問下去,直到她編出一個更複雜的理由,小鄧才會半信半疑地收場。

對此,阿玉說,她很痛苦。

「既然如此,為什麼和這麼纏人的小男孩走到一起?」我繼續問她。

阿玉說,她一開始認為,他這麼纏人,恰恰證明他愛她,所以很享受這一點,有時還為此感到一絲得意。等到後來他實在太纏人了,她才感到了厭倦:「太累了,每天都至少用半個小時解釋,幾個小時也很常見,有時得用上一個晚上,搞得兩人都筋疲力盡。」

「以前戀愛過嗎?」我再問。

「談過兩次。」阿玉回答說。

「談談前男友吧。」我說。

她坦然地談了起來。結果發現,原來她的三個男友都很纏人,不過前兩個男友都好一些。初戀男友和她認識了半年後變得纏人,盤問了她兩年後,兩人分手了。第二個男友要更好一些,和她相處三年後才變得很纏人,以前從不盤問的他後來也變得每天都要盤問她。盤問了三年後,兩人也分手了。第三個在纏人上最厲害,剛確立戀愛關係後就開始整天逼問她。

顯然,第二個男友的纏人是被阿玉教會的。阿玉承認,第二個男友的安全感太強,很少特別關注她,這讓她一度很不高興,此後有意無意中,她和異性朋友的交往多了起來,而第二個男友最終也變得緊張起來。

有趣的是,這三個男子盤問她時所說的話幾乎一模一樣,都是「你去哪兒了」「和誰在一起」「做了什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