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德找我看病時是30歲,過著隱士一樣的生活。整整七年,他住在樹林深處一棟小木屋裡,幾乎沒有朋友,更沒有特別親近的人。最近三年里,他沒有和任何女人約會過。作為調劑,他偶爾會做些木工活,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釣魚、看書上,或者去嘗試做一些無關緊要的決定,比如:晚餐應該準備什麼?如何準備?是否該去購買一件廉價的工具?……事實上,他很聰明,還有一筆可觀的遺產,根本不用為生計發愁。
第一次就診時,他就坦言自己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他說:「我知道人應該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可我優柔寡斷,什麼決定也做不了,更不要說重大的決定了。我認為自己該去做一番事業,因此,考慮過讀研究生,或去學一門職業技術。可是,做什麼事都無法提起我的興趣。我也考慮過當教師,或者專心從事學術研究,比如國際關係、醫學、農業生物學,最終都不了了之。我頂多只是進行一兩天的嘗試。不管在哪個領域,碰到難題就泄氣,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個錯誤。我感覺人生堆滿了難以克服的問題。」
特德告訴我,他的心理問題開始於18歲。當時他剛進人大學,一切都很順利。他過著再正常不過的生活,有兩個哥哥,家境優越,父母感情和睦,對孩子也很關心。特德原本在一所私立寄宿學校就讀,而且成績優異。後來,他瘋狂地愛上了一個女孩,不幸的是,在進人大學前的一周,那個女孩拒絕了他的求愛,這對他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他異常痛苦,在大學一年級時,他差不多天天酗酒,所幸他的學習成績還算不錯。後來他又戀愛過幾次,由於每次都沒有認真對待,最後都無果而終,學習成績也開始下滑。
大三時,好朋友漢剋死於一次車禍,也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震撼。不過,他還是克服了打擊。那一年,他甚至還改掉了酗酒的惡習,而他優柔寡斷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了。他始終無法決定他的畢業論文該選擇什麼題目。他修完了課程學分,在校外租了房子準備論文。只要再交上一篇不長的論文,就能夠順利畢業。其他同學在一個月內,就能完成這一任務,而他卻花了三年時間。此後他就什麼事也沒有做成,就在七年前,他搬進了那座森林,獨自住在小木屋裡。
特德認為,他的心理問題應該與性有關,因為他的問題好像都源於戀愛的失敗。他幾乎讀過弗洛伊德的每一本著作,也許比我讀的還多。在正式治療的前六個月,我們深人地探討了他童年時期性的發展,卻沒有取得任何成效。儘管如此,我還是窺見到他性格中某些特別的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不管做什麼事,他都缺少起碼的激情。比如,他可能盼望出現好天氣,可當好天氣到來時,他頂多是聳聳肩,說:「也沒什麼特別的,這一天總是要過去的。」有一天,他在湖裡釣到一條肥大的梭魚,「我一個人也吃不完,又沒有別人與我分享,」他說,「所以,我又把它扔回到湖裡。」
與缺乏激情的態度相伴而來的,是對一切都表示輕蔑和不屑,似乎沒有任何事物能讓他滿意,他的眼睛完全是批評家的眼睛。他用挑剔的態度,與可能影響情緒的一切事物保持距離。特德注重隱私,我很難了解更多細節,這使治療進行地格外緩慢,我必須從他口中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資料。
他做過這樣一個夢:「我出現在一個教室里,我看到那裡有一樣東西,我不知道它是什麼。我很快把它放進一個箱子,封存起來,不讓任何人看到。接著,我把箱子藏到一棵枯死的樹木里。樹木中間是空的,我用螺絲釘把樹皮釘起來。我又坐在教室里,忽然想到螺絲釘可能沒有上緊。我緊張得要命,又跑到樹林里,重新把螺絲釘弄好,心裡才覺得踏實了。然後,我繼續坐在教室里聽課。」和其他患者一樣,特德夢見了教室和上課,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治療,他顯然是不希望我摸清他的過去,找到他的神經官能症的癥結。
治療進行到第六個月,特德厚厚的心靈盔甲,才出現了小小的裂縫。在來見我的前一天晚上,他曾到一個朋友家裡去玩。他抱怨說:「昨晚真是無聊,我的朋友讓我聽他買的唱片,是尼爾?蓋蒙為電影《天地與沙鷗》譜曲的原聲帶。我真是覺得心煩,我不明白,他受過那麼好的教育,為什麼還會認為那種無聊的東西是有價值的,而且居然還把它稱為音樂?」
他的輕蔑之態過於明顯,所以我豎起耳朵,仔細辨析他的想法。我說:"《天地與沙鷗》是宗教作品,所以音樂也有宗教的味道,是這樣嗎?』』
「如果你把它當成音樂,說它有宗教味道,或許也是可以的吧。」
「讓你討厭的,可能是它的宗教味道,而不是音樂本身。」
特德說:「可能吧。反正我很討厭那種宗教。」
「你討厭的是什麼樣的宗教?」
「濫用感情,忸怩作態。」說出這幾個字時,他的表情和腔調,都透露出極度的厭惡。
「還有哪些宗教是這樣的呢?」我問。
他看上去有些困惑,有些慌亂,「我想不是很多。不管怎麼樣,宗教對我來說,一向缺少吸引力。」
「一直都是這樣嗎?」
他有些遺憾地笑了笑:「不,我在青春期時大腦簡單,那時候對宗教很虔誠。我在寄宿學校三年級時,甚至還在學校小教堂做過執事呢。」
「後來怎麼樣呢?」
「什麼後來?」
「你的宗教信仰怎麼會發生改變呢?」
「大概是我成長了,所以就不再需要它了。」
「你是怎麼成長的呢?」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特德有些惱火,「人人都會成長,別人是怎麼成長的,我就是怎麼成長的,這還用問嗎?」
「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長大成人,不再需要宗教了呢?」
「我不知道。我以前告訴過你,我上大學以後,就沒有去過教堂。」
「完全沒有嗎?」
「一次也沒有。」
「高中三年級,你在學校小教堂做過執事,暑假時你經歷了一次失戀的打擊,就再也沒有去過教堂。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在你看來,是否和你被女朋友拒絕有關係呢?」
「我不覺得有多少關係,有很多同班同學和我差不多,到了一定階段,大家都不再相信宗教了。我不再信仰宗教,與我和女朋友分手這件事也許有關係,也許沒關係,我也說不清楚。我只是知道,後來我對宗教沒有任何興趣。」
大約一個月之後,對於他的治療,又有了新的突破。當時,我和特德正在討論他缺少激情,對一切都沒有興趣的問題。他承認:「我最後一次對一件事有激情,大約是在十年以前。大學三年級的期末論文,我寫的是與現代英語有關的題目,我記得當時我寫得很投入、很專心。」
「你的論文題目是什麼?」我問。
"時間太久了,我記不得了。
「胡說。怎麼可能呢,你好好想一想,一定還記得。」
「大概是探討英國詩人霍普金斯吧。在我看來,他應該是屬於最早期的、真正意義的現代詩人。我的論文,好像是分析他的《龐雜之美》這首詩。」
我走進書房,找到了大學時代的英語詩歌課本,《龐雜之美》這首詩在第819頁,我念到:上帝理應得到讚美,是他創造了色彩繽紛的萬物天空的斑斕色彩
猶如母牛身上的斑點花紋
玫瑰色的鼴鼠靈動自如
宛如自由自在的七彩鮭魚
火紅的炭火中爆之欲出的栗子
金翅雀的美麗翅膀;
起伏的山坳、閑里的耕田、新犁的梯田
這一切
構成了層次分明的壯美景貌
還有各行各業的人們不同的裝束、工具、裝備
一切對立的、原始的、冗餘的、怪異的事物
世界變化多端、萬象彙集(誰又能真正靈悟其中真諦?)
快中有慢、甜中帶酸、炫目中夾雜黑暗
上帝創造出的美
超乎一切變化
且讓我們由衷地讚美他
我的眼眶濕潤了。我深受感動地說:「這是一首飽含著熱忱和激情的詩。」
「是的。」
「這首詩的宗教意味很強。」
「是的。」
「這篇論文,是你秋季學期結束時寫的,那就應該是在一月份,對不對?」
「沒錯。」
「如果我沒有記錯,你的好朋友漢克,是在同年二月份出的車禍。」
「對。」
這時候,我感到房間的氣氛有些緊張。我不是很清楚隨後應該怎麼辦,只好憑著直覺繼續追問:「照此說來,你到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