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成長與宗教 科學的宗教

心智的成熟,其實就是從小宇宙進人到大宇宙的歷程,本書注重論述這段旅程的初級階段。從本質上說,這一階段,就是不斷邁進的求知之路。只有學習和進步,才能擺脫昔日經驗的限制。我們必須消化和吸收新的資訊,擴大我們的眼界,敢於涉足最新的領域。

本書的主旨之一,就是探討增加認知、擴大視野的意義。我說過,愛的本質,其實是自我完善,而愛的風險之一,就是必須進人未知的領域。我們必須放棄落後的、陳舊的「自我」,把陳腐的、過時的認知踩到腳下,及時拋棄狹隘的人生觀。但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似乎不做任何改變更符合我們的惰性。我們更容易保持現狀,更願意使用以「小宇宙」為基礎的地圖。我們不想讓舊有觀念遭受絲毫損傷。但是,這樣無異於自掘墳墓,與心智的成熟之路背道而馳。我們應該對過去的信仰提出疑問,主動探索陌生領域,挑戰某些久被視為真理的結論。只有懷疑和挑戰,才能使我們走上神聖的自由之路。

為此,我們必須從科學起步,別無他途。我們應該逐步以科學的「宗教」,來代替父母的「宗教」,向小宇宙法則提出挑戰。科學的宗教,旨在幫助我們從實際出發,採用現實的經驗、歷史的教訓去認識世界,更新人生觀、世界觀。如果盲目信奉父母的宗教,我們可能不會有任何改觀。最有活力、最適合我們的宗教,理應從我們對現實的經驗和認識中產生。經由質疑、挑戰、檢驗的宗教,才是屬於我們的宗教,正如神學家艾倫?瓊斯所說:我們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幾乎很少有人有獨一無二的人生。我們的一切(包括我們的情感),似乎都是「二手的」。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只有依據二手材料,才能夠讓自身發揮作用。我可以信任一個內科醫生、一個科學家、一個農民的話,我本來不想這樣做,但我不得不這樣做,他們提供的,可能是各自領域的核心知識,而對那些領域我一無所知。關於我的腎臟的狀況、膽固醇的作用、飼養小雞的經驗……這些完全是二手的材料,我完全可以接受。但是,有關人類生存的意義、目的與死亡的問題,一切二手材料我都無法接受。我不可能依靠對「二手上帝」的「二手信任」來生活。我要想真正地活著,就必須擁有自己的語言,擁有獨一無二的懷疑和挑戰的意識。

我們有了自己的宗教,才能有成熟的心靈。完全沿襲父母的宗教,就會處處碰壁。那麼,什麼是「科學的宗教」呢?科學是複雜的世界觀,它具備若干重要信條。所以,科學本身也是一種宗教,其重要信條包括:宇宙是真實的存在,我們可以對它進行觀察,人類對宇宙的觀察具有重要價值;宇宙的運行遵循若干規律,而且是可以預測的;人類易受偏見和迷信的誤導,在解釋宇宙時易犯錯誤;人類要形成世界觀,理應具有足夠的懷疑精神,理應接受科學方法的指導,由此總結出觀察宇宙的經驗。還有,除非經過親身體驗,否則,我們就不可以自以為無所不知。另外,科學方法的提煉,雖然來自實踐經驗,但我們仍不可相信單純的經驗,惟有多次重複實驗而獲得的經驗,才是值得信任的「知識」。還需要補充一句:只有在相同情況下,其他人通過類似的經驗,也能夠得到一致的結論,這才是可靠的經驗。

在上述信條中,關鍵字眼包括「真實」、「觀察」、「知識」、「懷疑」、「經驗」等等。科學是一種以懷疑為基礎的宗教。為擺脫童年經驗的「小宇宙」、文化教條的「小宇宙」、父母似是而非教導的「小宇宙」,我們必須懷疑自以為了解的一切。憑藉科學的態度,我們才能把個人的「小宇宙」經驗,轉化為廣大的「大宇宙」經驗。我們必須信仰科學,邁開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第一步。

許多病人在治療之初,就告訴我:「我不相信宗教,我從來不去教堂。我不相信教會的訓誡,也不相信父母的話。我不像父母那樣對宗教過於虔誠。我大概永遠與宗教無緣。」每當我質疑他們憑什麼自認為與宗教無緣時,他們都很驚訝。「其實,你是有宗教信仰的。你的宗教博大精深,因為你崇拜真理。你堅信自己會不斷進步。」我對他們說,「你的宗教所具有的力量,使你敢於承受一切痛苦、一切擺脫既往經驗和迎接未來挑戰的痛苦。能夠接受治療,本身就說明你重視進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的宗教。我絕不認為你比父母缺乏虔誠,正相反,我甚至覺得和他們相比,你對宗教和上帝的信仰更具神性。你的信仰有著更高的境界,因為你具有質疑一切的勇氣。」

對塑造世界觀而言,科學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更為進步。最好的證據之一,就是科學顯著的國際性。在全世界範圍內,它都具有穩固的「科學群體」,其規模要比基督教會更加龐大,而且更為團結,其他國際性團體都無法與它匹敵。各國科學家互相交流,他們的熱情之大、能力之強,遠遠超出其他宗教人士。他們超越了自身文化的小宇宙,更加睿智和務實,也更加接近人類和世界的本質。

即便如此,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有限的。擁有科學思維的人,能夠對一切現象提出質疑,這遠比單純依靠盲目的信仰、迷信和教條,更有利於我們的進步。但是,我也相信,到目前為止,科學也只是踏出了實現心靈進化的第一步。大多數有科學思維的人,對於世界和上帝本質的認識,仍然是狹隘而有限的。就是和許多盲目繼承父輩信仰的普通農民相比,科學界人士的見識也未必高明多少。在認識上帝本質這一問題上,科學家還面臨諸多的困難。

具有懷疑一切的態度,我們就會意識到,篤信上帝不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過分信仰上帝,容易使我們更加教條。而且,正是從教條主義中,曾產生過無數戰爭、宗教裁判所乃至各種迫害。在宗教盾牌的背後,曾隱藏著無數偽善的嘴臉。有的信徒假借信仰的名義,戴上「博愛」的面具,向同類揮舞屠刀。他們唯利是圖、巧取豪奪,甚至禽獸不如。他們搞出各種匪夷所思的宗教儀式,以及別有用心的「偶像崇拜」:六手六腳的女神、高踞寶座的男神、象神、虛神、諸神殿、家神,「三位一體」,「眾神合一」。而我們看到的則是無知、迷信、教條和僵化,對上帝真正的信仰卻少得可憐。這不由得使人想到:假如不相信上帝,也許我們會活得更好吧?無數事實證明,在相當多的情況下,上帝非但不是來生的期許,反而是今世的毒藥。有時候,我們即便大膽預言,認為上帝是人類心靈的幻象—一種具有破壞性的幻象,似乎也是合理化。也許對於上帝的信仰,其實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病態,必須設法救治才行。

信仰上帝,是否真是一種疾病呢?它是否是一種特殊的移情現象呢?是否源於我們過多地接受了父母的「小宇宙」觀念,由此阻礙了我們去接納「大宇宙」觀念?或者說對於上帝的信仰,是否是原始而幼稚的思考方式?為尋求更高境界的認知和道德,我們是否必須敢於將「小宇宙」觀念徹底捨棄?我們在因心理治療而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我們的宗教信仰會發生怎樣的轉變呢?為從科學的角度解決類似疑問,現實中的「臨床數據」是必不可少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