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榮譽第一相關的是獎章(勳章)、獎牌、獎狀以及獎金。脖子上掛了獎章獎牌,手裡拿著獎狀和獎金,臉上必定感覺有面子。所以,國人特別在意的面子跟榮譽也有了關係,獎章之類好像是榮譽和面子的中介。但是有的時候,獎章得來跟榮譽沒什麼關係,只跟面子有關。國人眼裡的面子除了表面的光鮮之外,主要講的是人的實力、關係和運作的能力。某件事誰都擺不平,你去擺平了算你有面子,某人誰說都不聽,你去說服了,算你有面子。北洋時期的北京政府,定期向大小軍頭髮勳章,勛一位,勛二位,勛三位,害得軍頭們照起相來胸前掛滿了大小勳章獎章,一排,兩排,三排,四排,眼花繚亂。但是好像這些軍頭們一向沒幹什麼事,還凈跟中央政府鬧彆扭。能得到勳章,僅僅在於人家有面子,實力強、軍階高、面子就大,勳章也就跟著大。這麼一來,面子和獎章之類直接結合,好像中介喧賓奪主,媒婆頂了新娘的心窩子。
不過,這種事情在中國好像從來都不稀罕,本來評獎、發獎章什麼的是為了表彰某種行為,就像王朝時代皇帝下令修牌坊一樣,為的是表彰烈婦節婦,大有讓天下女性守在家裡,免得男人看不住自家老婆,引發社會動蕩之效。可惜,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好事的效果總是難以長久維持,人人爭當先進,時間久了,神經一疲勞,評獎也就成了例行公事。某些獎項,誰拿獎得獎章,關鍵看面子。面子大的獲大獎,面子小的得小獎,沒面子的沒有獎。評審的時候,想要得獎的主兒,必須去爭,具體地說就是運作,都說運作靠銀子,其實人家收不收你的銀子也要看你的面子。很多的時候,在評委那裡有面子往往是決定作用的,面子特別大的,一個錢不花一樣得獎。原本作為評獎依據的事狀和成果,其實只是一種藉以說話的憑藉,怎麼說全看評委。反過來,大家去爭這個獎那個獎,也主要看這個獎背後的相關待遇,比如工作安排、升職和評職稱優先等等,對於獲獎本身的所謂榮譽倒是看得很淡,因為本來就沒有多少。
沒有了榮譽,所謂的獎和相關的獎章之類就發生了變異,在這個獎還有含金量的時候,評獎成了分贓,有勢力的人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當獎沒有含金量,或者含金量比較小的時候,獎就變成了安慰或者裝飾,就像北洋時期軍頭們掛在胸前的勳章一樣。我們現在各單位的傳統榮譽,比如各種名目的先進、優秀、紅旗手之類,也是這種命運。很多單位某些人該晉陞而沒有晉陞、該評職稱而不得的時候,聰明的領導就會安排一些這樣的獎勵給這些倒霉蛋,好讓他們看起來沒那麼慘。
榮譽被面子偷換,自然就沒有了榮譽感。原本為了規範引導人們行為的頒獎也就失去了意義。人們,尤其是那些社會中的優秀分子,沒有人會為了獲得榮譽去競爭這些獎項,得到的未必引以為榮,沒得到的也未必引以為恥,獲獎與否,背後的動機往往是純粹功利性的,跟做一筆買賣沒有多少分別。
沒有榮譽感,羞恥感也淡了。就本該最有道德感的學界而言,一個學者拿一個大獎,同行們首先想到的未必是他的學術成就,而是他運作的能力,或者他所在單位對他是否重視,因為許多大獎往往是單位出面運作。也就是說,人們讚賞的是不是他的研究能力、學術水平,而是他的公關本領,他的路子,他走後門的精明以及他靠山的堅挺。那麼這種獎,還能對學術進步起作用嗎?當然也會有作用,不過是反作用。
一個社會的榮恥觀念喊是喊不出來的,關鍵是這個社會獎勵什麼,懲罰什麼,獎勵是一種正面的激勵,而且是最正宗的激勵。現在這種激勵掛著羊頭卻賣起了雜肉,甚至不是肉的肉,人們心目中該以什麼為榮也就糊塗了。官方的評價體系自亂陣腳,卻總是埋怨老百姓亂七八糟,笑貧不笑娼,哪裡有道理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