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小雜感一束 一曲有保留的讚歌

必需品與奢侈品的界限真是非常相對的。有一些東西,今天已經成為普通人的生活必需品了,退回到二十年前,即使上流人士也是做夢想不到要擁有的。

最顯著的例子是手機。

就說二十年前吧,我研究生已畢業,住在單位的宿舍里。那時候,普通家庭安座機電話的也不多,因為初裝和月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與親朋的聯絡,主要靠公用電話。小區里的公用電話,一般設在自行車的存車處,由看車人代管。若有電話打進來,看車人就到宿舍窗戶外大聲呼喚,這叫作傳呼電話。一聽到傳呼,我必須立即放下手頭的一切,向存車處狼狽衝刺。公用電話用的人多,去遲了,電話被掛斷,往往要等很久才輪上打。

居住在同一個城市裡,聯絡已如此不方便,異地就更甚了。打長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輕易不敢問津。有緊急的事情,就發一封電報,為了節省費用,挖空心思把字數減到最低限度,被稱作電報文體。出差在外,人分兩地,多麼想念也只好忍著,分離得長久就寫信傾訴,雁書往返。

其實,我和我的同齡人,一生中多半歲月都是這麼過來的,說不方便僅是現在回頭去看的感想,當時大家都覺得很正常。曾幾何時,傳呼電話已是遙遠的記憶,電報也差不多成為古董了。今天的年輕人在手機普及的環境里生長,他們一定會覺得用手機聯絡是天經地義之事,難以想像曾經有過那麼原始的通信時代。那麼原始!可那不過是一二十年前啊!

的確,信息技術發展之快,其產品普及之神速,令我們不能不為之驚嘆。手機剛在市場上出現,形狀如一塊笨重的磚頭,俗稱大哥大。我猜測,如此命名的含義,一是因為體積大,二是因為大款才買得起。當時在街上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景象:一個生意人把臉貼在這麼一個烏黑的重傢伙上,扯著嗓子喊叫。為什麼要扯著嗓子呢?大約因為那時無線傳送的信號太弱吧。我相信,看見這個景象的人,不管心裡是鄙夷還是羨慕,多半不會想到自己不久後也將擁有手機,而且其外觀之美麗,體態之靈巧,性能之先進,都是大哥大望塵莫及的。如今,手機已經普及到了這個程度,即使是農民工、保姆、收廢品的,基本上人手一部。不分階層、地位、職業,大家似乎一致感到,倘若沒有手機,這日子簡直沒法過。

人們已經習慣於使用手機,而習慣成自然,手機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活必需品。隨身攜帶手機,隨時隨地可以找到自己要找的人,隨時隨地可以和親朋通話,隨時隨地可以談生意、訴衷情、拉家常,我們從前沒有這樣的需要,這些需要是手機製造出來的。手機雄辯地證明了技術的威力,它不但滿足人的需要,而且創造人的需要。

在手機之後,應該說一說電腦。

如果從蔡倫造紙算起,紙筆的使用將近兩千年了。兩千年里,人類一直是用筆把文字寫在紙上,這樣來傳遞和保存信息、思想、作品的。倘若塞萬提斯、歌德、托爾斯泰復活,來到今天的書房,看見作家們一個個都眼睛盯著屏幕在敲鍵盤,一定會驚詫不已。不用說過去世紀的作家了,即使活在當代的我,與紙筆為伴幾十年,何嘗想到有一天書桌上放的不再是紙筆,而是一台電腦。

我從1994年開始用電腦寫作,算比較早的。不好意思的是,我這個一向自稱對現代文明懷有警惕的人,用上以後竟再放不下了,離開了電腦簡直不願寫也不會寫任何東西。和紙筆相比,電腦真是既快捷又方便。以前用筆在稿紙上一格一字地寫,自嘲為爬格子,著實辛苦。當時最頭疼的有兩個問題。一是修改,在稿紙上塗塗改改,經常塗改得面目全非,只好換一張稿紙從頭再來。二是留底,稿子郵寄出去,寄丟了就白寫了,即使沒有寄丟,編輯給你亂改,你的原版從此在世界上消失,所以底稿是一定要留的,但無論謄抄、複寫還是去單位複印,都十分麻煩。有了電腦,這兩個問題不復存在,在電腦上增刪挪移,頁面始終整潔美觀,完稿後保存和備份也不費吹灰之力。有一段時間,還必須列印出來再郵寄給編輯,「伊妹兒」誕生之後,這也不需要了,滑鼠一點,稿子立即進了編輯的郵箱,何等便捷。

當然,用電腦寫作也有煩惱,比如說,因為病毒或故障,保存的文檔打不開了,甚至不翼而飛了。在用電腦的十幾年裡,我丟失過一些文稿,很是心疼。當年剛用電腦,中文軟體好像叫WPS,後來屢屢換代,這種軟體早已絕跡,而我又沒有及時轉換文檔格式,使得若干早期文稿永遠成了亂碼。不過,算起總賬來,得還是遠大於失,而技術產生的問題也總可以通過技術的進步得到解決。

我這裡說的是電腦給文字處理帶來的變化,至於圖像的處理,變化就更大了。對於老百姓來說,攝影曾經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從買膠捲到沖洗,成本頗高,也就節假日玩玩而已。隨著數碼相機的誕生和普及,攝影已經成為一種最大眾化的業餘愛好。既然可以隨意選留所拍的影像,拍攝時心態就非常放鬆,而拍攝完了存入電腦,在屏幕上就可以欣賞。配一台印表機,還可以自己列印,徹底擺脫了對照相館的依賴。數碼技術發展之快,功能之先進,已大有淘汰光學相機的趨勢,使得專業的攝影家也紛紛從暗室中解放出來,變身為電腦工作者了。

天哪,還有互聯網!在互聯網面前,上述種種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什麼是全球化?互聯網就是全球化。打開網頁,全世界今天發生的事立刻呈現在眼前。有一台安裝寬頻的電腦,或者一部可以上網的手機,無論身在何處,世界各地的新聞全在你的囊中了。互聯網真正使天涯變成了咫尺。

互聯網帶來的變化是說不盡的,它不但使你可以不出門而知天下事,而且使你可以坐在家裡辦公、購物、炒股、交友。通過互聯網,政府向老百姓發告示,老百姓向政府發牢騷。也通過互聯網,無數潛在的作家有了發表自己的小情調或大手筆的場所。

可是,對於互聯網,我到底知道些什麼?我必須承認我的無知,因為我上網太少,連自稱網民的資格也沒有。我上網僅限於做兩件事。一是有目的地搜索資料,為此我感謝搜索引擎的發明,它的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二是寫博客和看留言。我同樣感謝博客,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情形,一個寫作者能夠如此迅速地聽到眾多讀者的評論和心聲。

然而,仔細一想,我對手機和電腦又知道些什麼?我是很晚才有一部手機的,而且平時不開機,基本上只用來收發簡訊,因為我怕有太多的打擾。我用電腦雖然比較早,但也基本上只用來寫作,因為我沒有工夫用它干別的。我對手機和電腦的諸多功能是陌生的,這些功能對於我等於不存在。

這種情況好不好呢?我想,至少對我來說是好的,我藉此既讓這些現代化信息設備為我所用,又避免了它們對我可能產生的害處。什麼害處?比如說,我無法想像自己成為一個寄生在網路上的網蟲,一個耽於電腦遊戲的玩主,一個總在接聽手機的忙人。儘管如此,我仍不能躲避掉所有的害處,其中之一是,我不再有手稿,和朋友之間也不再有本來意義上的書信往來。偶爾翻出所保存的從前的手稿和朋友來信,看著這些漸漸發黃的紙和漸漸變淡的字跡,心中不禁悵然。

我為信息化時代唱讚歌,但有所保留,唱的是一曲有保留的讚歌。

2008.9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