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時代的反思 我就說葡萄是酸的

新浪博客首頁刊發了我的《我沒有反對人們讀于丹、易中天的書》,但把標題竄改成了《我為什麼說不要讀于丹、易中天的書》,意思正好相反。我剛在這裡糾錯,你們就在那裡把我的糾錯改造成了新錯。唉,媒體啊……

怪不得一小群對我一無所知的網民擁入了我的博客,向我開罵。當然,我不必理會。

也有善意的批評者,我願意向他們澄清我的觀點:

一、對於於、易通過「百家講壇」在圖書市場走紅的現象,我曾寫《心平氣和看于丹現象》一文,比較完整地表達了我的看法,可在我的博客中查到。

二、就國學是對中國古籍的研究而言,我完全不主張大家都從事國學,那當然只是相關領域學者的事情。正因為如此,我反對媒體把「百家講壇」節目熱播和於、易走紅扯成所謂「國學熱」。這的確是兩回事。國學不可能熱,不必要熱,事實上也沒有熱。

三、我強調的是經典,而不是國學。國學是少數學者的事,經典卻屬於每一個人。直接向大師學習,這是我的閱讀定位,我自己受益無窮,因此也樂意推薦給別人。中外經典名著是人類的偉大精神財富,最好的東西就在那裡,為什麼不去享用,卻把時間浪費在次好的、較差的東西上?當代無大師,廉價的「大師」帽子卻滿天飛,真讓人汗顏。我研究尼采,把主要精力用於翻譯,而不是寫專著,就是為了讓人們不是通過我的介紹了解尼采,而是能夠直接閱讀尼採的著作。我太知道在尼采面前自己的分量之輕。

四、閱讀是個人的精神生活,一個真正有閱讀愛好和習慣的人,必定是自己選擇適合於他的精神食糧,不會跟著媒體跑。這和是不是所謂「精英」毫無關係。你不是作為「精英」,但必須是作為「個人」,而不是作為「大眾」,才能走進真正屬於你的書籍世界。使我反感的正是現在這種由強勢媒體主宰多數人閱讀取向的局面,一段時間裡人們一窩蜂全去讀某一個作家或某一本書,這些僅僅跟著媒體跑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大眾」,而不再是「個人」,我在此意義上稱之為「大眾文化消費」,定性非常準確,一點兒沒有冤枉他們。

五、我仍然要說,如果我一夜之間火爆,一本書發行幾百萬冊,我會萬分惶恐。我當然喜歡有許多稿費,但我的神經承受不了媒體製造的如此離譜的神話。我相信,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質量會有一個基本估計,曾經花費更多心血、寫得更好的書長期受冷遇,一本自知比較淺的書靠了媒體炒作突然大紅大紫,這滋味未必全是甜蜜。權衡輕重,我寧願我的每一本書的銷量與其品質基本相稱,這會使我心安,並且覺得這個世界還比較正常。好吧,我就說葡萄是酸的,我總不能把自己沒有吃到的一切葡萄都說成是甜的吧。狐狸和狐狸還不同呢,人和人的區別就更大了,不是嗎?

2007.10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