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為教育把脈 書中的育兒世界

女兒啾啾今年九歲,上小學四年級。從幼兒園開始,她就喜歡看書。我們從來沒有特意教導她、督促她,她對書的喜愛,完全是自然而然產生的。

從兩歲開始,每天晚上,她媽媽給她念一段童話故事,這成了她入睡前的必有節目。她非常愛聽,如果哪天媽媽忘了,她必提醒,一天也不可缺。她就這樣聽完了《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許多經典童話故事,有的聽了好幾遍。有一回,她盯著媽媽正在念的書,問:「媽媽,書上都是字,故事在哪裡呀?」媽媽沒法跟她解釋清楚,只好說:「寶貝以後認字多了,就知道了。」

其實,那時候,她已經能認一些字了。認字的過程也非常自然,玩看圖識字的卡片,看碟時跟著聲音看字幕,上街時問招牌上的字,諸如此類,當然認的字還不多,零星得很。

忽然有一天,我看見她自己捧著一本書,一邊用手指著書上的字,一邊大聲朗讀。一串又一串我聽不懂的句子,可是,她念得非常投入,念了很久。自此以後,我發現她常常這樣自得其樂地念書,所念的書則逐漸有了目標,往往是媽媽前一天晚上給她念的那一本,她找到才念過的地方,連猜帶蒙,把書上的故事復誦一遍。

終於,有一天晚上,媽媽又要給她念書,她說:「媽媽,你不要給我念了,你念了我再讀就沒有意思了。」原來,通過這樣的過程,她認的字越來越多,基本上能夠自己閱讀了。這時候她剛五歲,隨手翻開《騎鵝旅行記》的一頁,念出上面的一條標題:「斯莫蘭的傳說。」媽媽驚嘆:「你真行啊!」她感到奇怪,說:「這裡不是寫著嗎?」那個曾經有的困惑——「書上都是字,故事在哪裡?」——已經自行消解。

通過女兒自己學會閱讀的事例,我真切地看到,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有潛在的認知能力,只要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環境,他們的天賦能力就會健康生長,結出果實。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和習慣,最重要的是保護和鼓勵他們對書籍的興趣,使他們感到閱讀本身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最糟糕的做法是強迫他們學習,其結果只會適得其反,甚至使他們對讀書永遠心懷懼怕和敵意。

啾啾三歲時,好友於奇主持台灣作家幾米繪本的大陸版出版事務,送給了我一套。剛拿到手,我就翻開其中一本,與啾啾同看。她指著一個變形的人物形象說:「這個什麼也不像的東西真好玩。」一語道破了藝術的真諦。接下來的那些天里,她成了最熱情的幾米迷,整天坐在地毯上,搖頭晃腦,高聲朗讀幾米的妙語。有一天早晨,她吃煎蛋,像往常一樣不吃脆邊,我勸她吃,說那個最好吃。她向我一字一頓地大聲宣布:「不一樣的腦袋有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眼睛有不一樣的看法,不一樣的嘴巴有不一樣的說法。」我笑了,問她從哪兒學來的,她說是幾米的書里的。她可真會活學活用。幾米知道了自己在大陸有這麼一個小「粉絲」,不久後,托於奇轉送給她一本親筆簽名的新作。

我和妻子都喜歡讀書,我們各人捧著一本書讀,是啾啾天天看到的情景。我相信,這種氛圍發生的潛移默化作用是最有效的。家裡到處是書,她經常從書櫃里抽出一本書來,隨意地翻看。有一回,她抽出一本卡夫卡的短篇小說集《變形記》,看見封面上有葉廷芳的名字。葉廷芳也是我們的好友,她感到好奇,問:「是葉爺爺寫的?」我解釋,是葉爺爺翻譯的。她又問:「整本書都是《變形記》?」我告訴她,《變形記》是其中的一篇。她表示想看一看,根據目錄翻到了那一頁,看了開頭,立刻笑著說:「一開頭就變成甲蟲了。」

童年不但是養成讀書愛好的關鍵時期,也是形成讀書品位的重要時期。我一向認為,讀書的起點一開始就要高,應該為孩子提供適合其年齡的優質的書。啾啾五歲時,我訂購了一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著之旅」叢書,放在她的書櫃里,想看看她有什麼反應。這套書共二十來冊,都是根據名著縮寫的,我翻了一下,覺得縮寫得不錯。我發現,她很快就對這套書發生了興趣,在很短時間裡讀完了三本:《魯濱遜漂流記》,《苦兒流浪記》,《八十天環遊地球》。最早讀的是《魯濱遜漂流記》,但在三本中最晚讀完,她說她害怕,終於讀完以後,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句感想:「很激動人心的故事,尤其是在無人島上的時候。」我從不催她,她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基本讀完了這套書,最喜歡《唐·吉訶德》,經常對我們說起裡面的情節。在這之後,她最喜歡的書是卡爾維諾編的《義大利童話》,厚厚兩大冊,一千多頁,反覆讀了好幾遍,到了幾乎能背誦的地步。她欣賞那種民間風格的幽默,隨便你翻到哪一頁,她立刻就能活靈活現地給你講述相關的那個故事。

啾啾看書是非常專註的。經常的情況是,我自己在忙,突然想起很長時間沒有聽到她的聲音了,到她的房間看,只見她坐在窗邊,捧著一本書在讀,我跟她說話,她一臉茫然,可見她的心還沉浸在書里。這情景真令人感動。有一回,她媽媽表示想看《戰爭與和平》,她從書櫃里替媽媽找了出來。過了幾天,她發現媽媽在看別的書,就問:「你為什麼不看《戰爭與和平》了?」媽媽說:「我翻了一下,覺得別的書更好看,就看別的書了。」她說:「你沒有看進去。」真是一針見血啊。

有一本書,她從四歲到現在一直喜歡,就是《窗邊的小豆豆》,也是百讀不厭。一開始是媽媽讀給她聽,她聽完後宣布:「以後我也要寫自己的事。」因為那本書有後記,她又加上一句:「當然也要寫後記的嘍。」我藉此機會叮囑我的寶貝:說話要算數呀,爸爸就等著你兌現諾言啦。

在同齡的孩子里,啾啾肯定不算讀書最多最用功的。我的有些朋友的孩子,年紀很小就讀成人讀的大厚本,能背誦許多古文。和他們比,啾啾仍顯得孩子氣。不過,我覺得這樣挺好。在孩子智育的問題上,我有一顆平常心,不給她施加任何壓力。我給她的只是一個布滿書籍的環境,一種以讀書為樂的氛圍,如此足矣,其餘皆順其自然。智力的生長有自己的季節,何必揠苗助長呢。

附言

這篇文章是命題作文,出題目的是《父母》雜誌編輯格子。她希望我從育兒的角度推薦一些我最喜歡的書籍,並且不限於兒童書籍。的確,一個人如何育兒,取決於他的整體素質,而他的整體素質之形成,又受他所讀的書的重大影響。我在這裡推薦兩類書籍。

第一類是一般所認為的兒童書籍。世界文學寶庫中有一些書,表面上似乎屬於兒童文學,其實也適合於成人閱讀,甚至成人更應該好好閱讀。這些書能夠喚醒我們的童心,從而使我們更加懂得孩子的心,更好地做父母。在這方面,我最喜歡的書有:聖-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安徒生童話》,列那爾的《胡蘿蔔須》,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蒙格瑪麗的《綠山牆的安妮》。

第二類是偉大作家的散文。世上有一些偉大的心靈,情感豐富,哲思深刻,又保持著兒童般的單純。他們的作品給了我最美好的享受,也長久地熏陶著我的心靈。其中,我要特別推薦泰戈爾、紀伯倫的散文詩,蒙田的隨筆,還有豐子愷的散文。

2007.12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