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性愛四講 第四講 談孩子

現在有一種家庭叫丁克家庭,就是不要孩子,保持一個兩人世界。這好像還比較時髦,據統計,在育齡夫婦中佔到百分之十,其中白領居多。當然這也是一種進步,表明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選擇,無可非議。他們為什麼不要孩子呢?理由是為了實現自我的價值,有了孩子,就有了許多干擾,對於事業,對於兩人的享受,都是干擾,所以生兒育女會喪失自我。他們認為,中國傳統的家庭往往是父母為子女做出犧牲,這種傳統生活模式應該改變,他們要為自己活,而不是為孩子活。我覺得這個看法有一定道理,他們說的情況確實是存在的,以前中國的父母的確是大半輩子為兒女勞碌。不過,其實有了孩子也可以不這樣,人家西方家庭就不是這樣。

孩子會不會影響自我價值的實現呢,包括影響事業,影響兩人世界的享受?當然,在一定的時間內,尤其是孩子還很小的時候,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避免不了的。照料幼小的孩子是很費神的,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多了,花在事業上的時間就必然會減少。另外,比如說,你們兩口子要出門會朋友,或者泡酒吧,家裡有很小的孩子,就會比較麻煩。不過,我覺得這是小事,不必太在乎。孩子與事業是不是不可調和呢?我看未必,有一些大文豪,比如中國的梁啟超、郭沫若,外國的托爾斯泰、泰戈爾,他們都是多子女的家庭,還不是做出了偉大的成就。至於說實現自我的價值,我覺得自我價值的內涵應該是很豐富的,不僅僅是指外在的成功或者兩個人的享受,還應該包括豐富的人生體驗。其中,做父母的體驗也是重要的內容。如果你始終沒有做父母,你的天性中的父性或母性始終沒有機會實現,不能不說也是人生的很大缺憾。

回想自己的人生,我覺得人生中有兩段時光是幸福感最強烈的。一段是青春期,就是身體剛開始發育的時候,你的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個異性世界,男孩子突然發現女孩子那麼漂亮,那麼可愛,女孩子突然發現男孩子那麼帥氣,那麼深沉,那時候你真覺得世界實在太美好了,人生實在太美好了,你的前面有極其美好的事情在等待著你。另一段就是初為人父人母的日子,你親自迎接了新生命的到來。我剛做父親時就是這樣,覺得這個事情真是太神奇了,這麼一個小生命,和你有著血肉的聯繫,每天回家都能看見她,她會對著你笑。不過,這種東西是不可言傳的,單憑理解力、想像力是無法領會的,必須靠親身體驗,你如果沒有親自經歷過,跟你說什麼都白說,你都理解不了。我以前也是這樣,在沒有孩子的時候,我真覺得有沒有孩子無所謂,孩子可有可無,各有利弊,沒有孩子我還自由呢。其實人都一樣,沒有孩子時。孩子對於他來說都是抽象的。我遇到過一個計程車司機,我坐他的車,從上車開始,他就沒完沒了地跟我講他的孩子,情不自禁地講,一直講到我下車。他剛有了一個兒子,才一個月,他那個興奮呀。他告訴我,以前沒有孩子的時候,他最討厭的就是聽人講自己的孩子,全是那些雞毛蒜皮的事兒,有什麼可講的。可是,孩子生下來後,他的感覺就全變了。我的感覺也是這樣,當時真覺得眼前有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形容是一個新大陸。

孩子會帶給我們全新的體驗。有些什麼體驗呢?首先是使我們對愛的體驗更深刻了。說到愛,好像我們從小就知道愛是什麼,我們小時候被父母愛,長大以後,到了談戀愛的年齡,我們會愛上某個異性,不過,我們最在乎的還是被愛,她愛我多少,我愛她多少,她愛我是不是不如我愛她,等等,會計較這些。所以,我們從小最擅長、最在乎的不是愛,而是被愛。直到做了父母,我們才真正學會愛。

對孩子的愛有一個特點,就是極其本能,極其強烈,不由自主,不可遏止。當然,對異性的愛有時候也會非常強烈,但總體比較起來,好像還是要弱一些。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過一句話:孩子生了出來,要想不愛他已為時過晚。我說過,對孩子的愛是一種被迫的主動,為什麼這樣說呢?從這種愛完全是一種本能來說,是被迫的,你要不愛已經不可能了。但是,你又完全是心甘情願為他付出的,根本不是為了回報,也的確不求回報,所以說又是主動的。同時,我還說這是一種自私的無私,孩子是你自己的,所以說是自私的,但你可以為他做一切,甚至犧牲你自己的一切,所以說又是無私的。當然,這裡面有相當的盲目性,如果陷於盲目,可以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這需要我們掌握好分寸,不可太盲目。

我認為,對孩子的愛最鮮明地體現了愛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愛是給予而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索取。其實當愛的本質充分顯現的時候,當你愛到極點的時候,你會感到給予本身就是獲得,受苦本身就是享樂,犧牲本身就是滿足。我自己就感到,為孩子累,再累也甘心,也快樂,給孩子換尿布希么的,多髒的事,可就是覺得有意思,願意去觸摸她的小身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父母愛兒女遠遠勝過兒女愛父母,至少在兒女很小的時候是這樣。許多大哲學家討論過這個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父母與兒女的關係就好比詩人與作品的關係。兒女好像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在兒女身上付出了心血,所以有強烈的愛。法國哲學家蒙田說:施惠者對受惠者的愛,遠超過受惠者對施惠者。這個意思也和亞里士多德說的差不多,就是作為施惠者的父母在作為受惠者的兒女身上付出了心血,所以蒙田又說:你為之付出最大代價的東西對於你必定是最珍貴的。中世紀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也說:父母是把兒女當作自身的一部分來愛的。兒女的生命本來就是從父母的生命中分出來的,生下來後,父母又在他們身上耗費了許多光陰,實際上是耗費了一部分生命。這些話的意思都差不多,我歸納他們的意思是:愛是伴隨著付出的一份關切,我們總是最愛我們為之傾注了最多心血的對象。當然,我們一旦從對孩子的愛中體驗了愛的本質,就不應該把這種體驗局限在孩子身上。我曾經聽一位朋友講,她的上司待他們特別嚴厲,不苟言笑,有了孩子以後,突然變得十分和藹,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我相信,一個人有了孩子,他的人性中那種慈愛、柔軟的東西就可能會復甦。

父性和母性是人性中很重要的部分,這個部分沒有得到實現,人性就不完整。人有性本能,也就是生殖本能。在沒有孩子的時候,性本能表現為快樂本能,就是兩性之間的那種關係,從那種關係中得到快樂。有了孩子,性本能中那個更深刻的東西顯現出來了,這就是種族本能,你會發現,原來性本能實質上是種族本能,快樂只是手段,傳宗接代、種族延續才是目的,對孩子的愛之所以會這麼強烈,父性和母性一旦被喚醒了之所以會這麼強烈,原因就在這裡。不過,在做父母之前,我們往往不知道這一點,不知道潛藏在我們天性中的父性和母性——也就是種族本能——竟有這麼大的力量,遠比快樂本能大。在種族本能的支配下,親子之愛往往比性愛穩定,當然也專一得多。有一句俗話: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反正在性愛上,你是可以有許多選擇對象的,你的選擇也是可以改變的,在親子之愛上,你沒有選擇的自由,你多半也不想改變。另外,性愛畢竟是兩個成人之間的關係,必然會帶進社會性的因素,比如財產、前途等考慮,不像對孩子的愛那樣是純粹的本能。尤其是對幼崽,那是最純粹的自然關係,隨著孩子長大,社會性因素的比重就會逐漸增加。

我還有一個體會,就是孩子使家更加實在了,兩人世界誠然浪漫,但比較輕飄,孩子為家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共同撫育孩子的經歷又為愛增添了豐富的內容。我相信許多父母都有這個體會,有了孩子,孩子一旦不在身邊,離開得久一些,就會覺得空,不知道做什麼好了。我寫過這樣一段話:「孩子是使家成其為家的根據。沒有孩子,家至多是一場有點兒過分認真的愛情遊戲。有了孩子,家才有了自身的實質和事業。」我還寫過:「男人是天地間的流浪漢,他尋找家園,找到了女人。可是,對於家園,女人有更正確的理解。她知道,接納了一個流浪漢,還遠遠不等於建立了一個家園。於是她著手編築一隻搖籃,——搖籃才是家園的起點和核心。在搖籃四周,和搖籃里的嬰兒一起,真正的家園生長起來了。」這些都是我的真切感受。

孩子帶給我們的體驗,還有一點是使我們對生命的體驗更深刻了。當然,我們每個人是一個生命,但是,隨著我們長大,到這個功利世界裡去奮鬥,我們對生命的感覺就越來越遲鈍,越來越麻木了。孩子的出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面對一個全新的生命,我們看著他長大,看著生命的奇蹟在眼前一點點地展現,我們就有可能復甦對生命的敏銳感覺。

我曾經寫過一段話,表達孩子讓我感受到的生命的神秘:

「我曾經無數次地思考神秘,但神秘始終在我之外,不可捉摸。

「自從媽媽懷了你,像完成一個莊嚴的使命,耐心地孕育著你,肚子一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