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談哲學 一個哲學家眼中的藝術——尼采論藝術

主持人李公明:今天周國平教授給我們做一個關於尼采論藝術的講座。關於周老師,我想不用多說,大家通過閱讀他很多的著作都非常的熟悉。我從70年代末讀書開始,一直以來,周老師是我心目中非常仰慕的學者。因為在8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正是遇到思想解放的運動、西學的介紹,那段時間大學生校園的生活特別值得懷念,這個懷念裡面,周老師當時翻譯和介紹的尼采,特別是那一本《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給我們很大的影響。後來又讀到了他的博士論文《尼采與形而上學》,一直都是我個人學習西學的過程裡面非常重要的資源。今天請周老師做這個講座,我相信他會把這麼多年來尼采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向我們做一個介紹,他講的部分完了以後,我相信有更多的朋友想提出問題請周老師給予解答,這是非常好的交流機會。

周國平:李公明讓我來做一個講座,他說就講我現在正在做的事兒,那麼我現在正好是在回到尼采。其實我研究尼采是在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寫完我的博士論文後,我就宣布和尼采告別了,我說我不能在一個人身上花那麼多時間,那樣還有我嗎?我想寫自己的東西。但現在我覺得,我的尼采研究還是做得不完全,好多朋友也跟我說,你做尼采就做到這個程度太可惜了,應該做下去,所以我就妥協一下吧。關於尼采哲學,我原來寫過兩本書,一本是《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重點是尼採的人生哲學,還有就是我的博士論文《尼采與形而上學》,重點是尼採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現在我想再寫一本書,是關於尼採的精神哲學的,重點講他的美學、倫理學和文化批判,這個事情我剛開始做,剛做到美學這一塊,那麼我就講一講尼採的美學。一個多小時我也不可能講多少,我想講一講我這段時間重新做尼采美學中覺得比較有意思的觀點,重點講兩個觀點。一個是藝術形而上學,是尼採的早期觀點,主要是《悲劇的誕生》這本書裡面的。我不知道你們都讀過這本書沒有,讀過的能不能舉一下手?哦,沒有。那麼,讀過尼采著作的,不管哪一本,讀過的請給我舉一下手。好,這就比較多了。第二點我講一講藝術生理學,是尼采後期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也比較有意思,我重點講這兩個觀點。

在這之前,我先把尼採的情況做一個一般的介紹。我覺得尼采這個哲學家跟其他的哲學家不太一樣,他是個德國人,但是他不太像德國人。德國的哲學家都是學究氣很重的,基本上是學院里的哲學家,但尼采完全不是這樣,所以尼采自己也不喜歡德國,他最喜歡的是法國,他覺得他自己跟法國人比較相近,他還喜歡義大利人,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也是生活在義大利、法國那些地方。尼採的哲學和他這個人的個性有很大關係,所以我先介紹一下這個人。

尼采是德國哲學家,出生在德國東部的一個小鎮勒肯,德國統一前是屬於東德的,生於1844年,死於1900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四個階段。24歲以前是童年到大學畢業,他上大學開始在萊比錫大學,後來在波恩大學,主要學古典語文學,就是研究古希臘羅馬的文獻,類似於我們中國人學中國古典文學,他是學西方古典文學的。24歲的時候,他大學畢業了,成績非常優秀,他的老師李契爾非常喜歡他,就把他推薦到瑞士的巴塞爾大學,巴塞爾大學馬上聘用他當古典語文學的教授。這是第二個階段,大概當了10年教授,從24歲到34歲,但實際上他上課的時間並不長,原因是他寫了一本書,就是我今天要介紹的《悲劇的誕生》。

按理說,尼采24歲就當上了教授,這在歐洲大學裡也是少見的,可以說前途無量。但是,尼采並不買賬,他給朋友寫信說,無非是世上多了一個教書的而已。他對學院生活十分鄙視,一般同事滿足於過學院里的安穩日子,同時又熱衷於名利之爭和無聊社交,他特別受不了這種氛圍。進巴塞爾大學以後,他鉚著勁做一件事,就是為他的第一本著作做準備,花了三年的時間,到1872年1月,在27歲的時候,《悲劇的誕生》出版了。可是,這本著作可以說是毀了他的學術前途,古典語文學的同行幾乎一致認為它根本就沒有學術水平,認為尼采不務正業,完全沒有按照學術規範來搞,根本就不是在搞學術。

書出版以後,學術界起先是一片沉默,誰也不出聲,包括他的老師李契爾。李契爾是最喜歡他的,還在上萊比錫大學的時候,李契爾就說他是整個萊比錫青年學術界的偶像,但是現在李契爾也不出聲了。尼采非常憤怒,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我最不能忍受的是你的沉默,還說我認為如果說你的教學生涯是有成就的話,那麼這個成就就體現在這本書上,你教出了我這樣一個學生,能夠寫出這麼一本書來,我非常看重你對這本書的看法。李契爾看了這封信後沒有回信,只在日記上寫了一句話,說尼采是自大狂。不過,李契爾給另一個學生寫信的時候,就講了自己的真實看法,說尼採的這本書是對自己的母親也就是古典語文學的大不敬。不久以後,有一個比尼采還年輕的古典語文學家叫維拉莫維茨,他寫了一本小冊子,對尼採的這本書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總的意思也就是說尼采完全不是在搞學術,像尼采這樣的人根本就不應該在大學的講台上當老師。因為尼採在書中描寫了古希臘酒神節狂歡的情景,歌手俄耳甫斯吹著笛子,然後老虎啊、豹啊都湊近來聽,所以維拉莫維茨就說了,他說尼采應該帶著虎豹去古希臘和古印度,而不應該呆在大學裡,你去古代世界裡實現你的理想吧。

總之,這本書出版以後,尼採的狀況真是非常糟糕,在學術界受到了徹底的孤立。你們知道,西方的大學是自由選課的,而在這本書出版以後,尼采就只剩下了兩個學生,而且那兩個學生不是古典語文學專業的,是別的專業的旁聽生,跟他學古典語文學的學生一個都沒有了。這種情況再加上身體越來越差,嚴重的神經衰弱,經常頭疼、失眠,還有眼病,視力幾乎到了失明的程度,最後他的教授就當不下去了,在34歲的時候提出了辭職,從此告別學院生涯。

從34歲到44歲,也是10年,是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他是一個無業者,一個盲流,靠很微薄的退休金過日子,在歐洲的一些地方流浪。他身體很不好,又怕冷,又怕熱,所以一定要找一個溫度比較合適的地方,冬天基本上在義大利、法國南部、德國南部那些比較暖和的地方,夏天就找一個涼爽的山區住下來,大部分時間是住在瑞士的一個小山村裡。那個地方叫西爾斯-瑪麗亞,我去過那個地方,他連續八個夏天都是在那裡過的,租一間很簡陋的農舍住著。西爾斯-瑪麗亞現在算是尼採的故居了,成了一個旅遊點,賣尼採的紀念品,我覺得很可笑。那是一棟農民的房子,普通的三層樓,當年尼采是在二樓租了一小間,也就是6平米的樣子,一張床、一張小桌子基本上就把整個房間佔滿了。但是,就是在那個小房間里,尼采寫出了一生中的大部分著作,包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偉大的著作。

然後,到了44歲的時候,大概是在1889年年初,他瘋了,得了精神病。當時他是在義大利都靈這個城市,那一年的1月2號早晨,他走上街頭,看見一個馬車夫在用鞭子抽打馬,他看見了以後大叫一聲,撲上去,抱著馬的脖子痛哭,接著就昏過去了。醒來以後,他的神智再也沒有正常過,這樣一直到死,大概有十一二年的時間。

關於尼採為什麼會瘋,以前有各種說法。有一種是說因為他太孤獨了,尼採的確是太孤獨了,他沒有結過婚,長年是自己一個人過的,在鄉村找個地方隱居起來寫東西。這種成年累月的孤單生活是非常難熬的,真會把人逼瘋。還有一種說法是說他在年輕的時候染上了梅毒,最後導致腦子發生病變。但我最近看到一個材料,說醫生詳細地研究了他的病案,否定了他染梅毒的說法。所以,原因到底是什麼還很難說,我覺得和他的孤單多少是有關係的。

尼採的經歷大致是這樣。他這個人的性格,非常突出的一點是他從小就很悲觀,很憂鬱,這可能和他小時候的經歷有關。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死了,此後不到一年,他的弟弟又病死了。他家是三個孩子,父親和弟弟死後,家裡就剩下他母親、他和他妹妹,父親和弟弟的連續死亡給他的刺激非常大。他弟弟死之前,他做過一個很奇怪的夢,夢見父親的墳墓開了,父親從墳墓里出來,走到教堂里,從教堂前的桌子上抱起一個小孩,然後回到墳墓,墳墓又合上了。做這個夢後沒幾天,他的弟弟就死了,完全像是應驗了一樣。這些經歷使他成為一個非常敏感也非常內向的人,他14歲的時候寫過一個自傳,裡面說他就喜歡一個人呆著,不喜歡跟人交往。從10歲開始,他寫了很多詩,主題全是悲觀的,父親的墳墓、教堂的鐘聲、人生的無常之類。

然後到了上大學的時候,他看了叔本華的書,驗證和更加強化了他的悲觀。大家知道,叔本華是西方哲學家裡面最悲觀的一個哲學家,他整個是悲觀主義的,這在西方是一個特例,西方很少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