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談教育和文化 談談幼兒教育(提綱)

我對幼兒教育感興趣,首先是作為幼兒的父親。我的孩子正在上幼兒園,我發現,在孩子心目中,老師是絕對權威,老師說的話是絕對真理,這真讓我羨慕,同時也有些擔心。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因此老師的素質太重要了。其次,我的專業是哲學,歷來哲學家對教育都非常關注,每一種教育理論背後都有一種哲學,哲學是教育的根據、理念、核心。如果說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看法,描繪了人、人類應該怎樣生活的藍圖,那麼,教育就是實現這個藍圖的最重要途徑,而幼兒教育則是其起點和關鍵時期之一。

對於兒童和兒童教育,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孩子是尚未長大的成人,兒童期的全部價值在於為將來作準備,教育的目標也在此,即掌握知識,將來適應社會。所謂「長大成人」,彷彿在長大之前還不是人似的,這種提法本身就十分荒唐。另一種觀點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兒童期本身具有價值,兒童教育的目標是實現此種價值,使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長,為一生的幸福和健康生長打好基礎。

杜威是後一種觀點的旗幟鮮明的代表,他指出: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而非生長另外還有一個目的。「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人生各個階段的生活同樣重要,兒童期生活有其內在品質和意義,不應把它當作一個但願快快過去的未成熟階段。他堅決反對前一種觀點,即認為生長是朝著一個固定目標的運動,教育的目的是為將來的成就或職責之類做準備。

蒙台梭利也尖銳地批評了「過去的錯誤」,即視兒童為「一個未來的存在」,在達到成為一個人的階段之前,兒童無甚價值,教育的唯一目標是使兒童為未來的社會生活做好準備。他指出:兒童有自己的人格,有創造精神的美和尊嚴。

對兒童期的尊重,事實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能以成人的經驗和需要為標準,簡單地讓孩子適應成人世界,其結果必定是壓制了兒童的本能和需要;而是必須細心體察和研究孩子的特性。

這種觀點不是否認、而是更重視兒童期對於一生的重要性,但著眼點不是為將來適應社會作準備,目標定位在孩子未來的整個人生,使其過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正如蒙台梭利所說:兒童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精神上也是如此。強調兒童期對於一生的重要性,卻反對把兒童期看作未來適應社會的準備,二者之間是否衝突呢?我的回答是沒有,因為第一,人格健全的人不是被動地適應社會,而是能對環境做出積極的反應;第二,羅素說得好:一個由本性優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將比相反情形的社會能產生更好的結果。

歸納起來,兒童教育的目標,從眼前來說,是要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長,從長遠來說,是要為孩子擁有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一個好的幼兒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愛孩子、懂孩子。所謂愛孩子,就像羅素所說,好的教師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深深感覺到孩子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這個要求非常高,在中國,許多做父母的,其父母本能也扭曲了,實際上是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狹隘人生目的的手段了。

幼兒的特點,第一是生命力的蓬勃生長。孩子喜歡玩,那是其生命力的自我享受。好老師、好父母首先是孩子的好玩伴。童年的快樂是一生幸福的基礎,快樂的孩子往往有自信心和獨立性,內在人格健全。讓孩子快樂,這是幼兒教育的第一原則,這樣才能把他們培養成熱愛人生、對生活有信心的人。不要從功利目標出發強求孩子,比如學各種班。中國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不快樂。一個尖銳的問號:是誰奪走了中國孩子的幸福?愛默生說:「嬰兒期是永生的救世主,為了誘使墮落的人類重返天國,他不斷地來到人類的懷抱。」現在我們是在做相反的事,逼迫孩子早早地墮落,堵死我們重返天國的路。

第二,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最重要的智力品質,必須鼓勵和保護。懷特海說:兒童應該從一開始受教育就體驗到發現的愉快。對孩子的提問,不要置之不理,不要堵回去,更不要給一個簡單的答案。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心智的活潑和敏銳。中國孩子缺乏好奇心是有名的,責任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第三,創造性。孩子沒有先入之見,不受現成的概念、觀念、規則之束縛,擁有看事物的第一眼,未被污染的直覺,不受拘束的想像力。這從兒童畫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其特點是自由感知、自發性、表現性。孩子講故事也是如此。應該鼓勵創造性,不要用現成的規則約束兒童。例如教繪畫,往往把孩子原來的創造性教沒了,畫作雷同。標準不應該是像不像,應該是有沒有意思。馬斯洛說:創造性是人性中天生的潛能,多數人因適應社會的文化而被壓抑甚至喪失。現在教育的問題就是使勁讓孩子適應社會的文化,導致創造性很早就喪失。

第四,豐富的潛能。孩子的才能未定型,這是優點,不是缺點,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在教育中,應保持潛能及其發展的開放性,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單向挖掘和發展,過早定型,結果必然是成為片面的人。

第五,也應看到,孩子不是一張白紙,每個孩子的基因是獨一無二的,這是個性的生物學基礎,並決定了不同的稟賦。教育不是把知識灌輸進一個空的容器,而是既有稟賦的生長。杜威說:「興趣是生長中的能力的信號和象徵。」教育者對孩子的興趣應予以同情的觀察,發現隱藏在其後的能力,給予鼓勵、引導。不過,仍要注意不可單向定型。

根據幼兒的特點,教育的任務可歸結為:

第一,提供外在的自由。認識幼兒的優點,為其生長提供最佳環境,善於發現、鼓勵、引導,切勿壓抑和損害。教育的任務往往是否定性的,優秀的人是生長成的,不是訓練成的。

第二,培育內在的自由。在外在自由環境中,通過好奇心、創造力、自信心的生長,形成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內在自由即此種能力,有此就能繼續生長。杜威說教育的價值在於創造繼續生長,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的孩子缺乏兩種自由,根源在於教育的功利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