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親衛送來情報的一個時辰後,長安間者亦趕回晉陽,送上一份比前者詳細數倍的情報。
所謂間者,即間諜也,屬并州刺史部校事從事管轄。校事從事內監士民,外監諸侯,說實話這股力量不下數萬大軍,不能輕易交給外人,必須是親信嫡系出身才行。
前時,蓋俊找不到適合的人選,便用別駕王信的一位門生暫代其職,實際上由長史賈詡、主薄楊俊二人分管。今年正旦前,從父兄蓋泓、蓋洄隨蓋勛一家前來晉陽,正式入仕北疆,兩人乃是蓋俊至親,後者自然放心,便以次兄蓋洄為校事從事。
蓋俊匆匆看罷,總算對長安政變前後經過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意料之中的是,由於這個時空有他這位強勢的女婿虎踞河北,蔡邕避免了被王允所殺的命運。大兄何顒也被王允從牢中撈出,算是解去他及荀彧、荀攸、華歆、鄭泰等人一個心結。
蓋俊抬起眼皮,掃向立於蓋洄身後的間者,淡淡地問道:「為何這時才歸?」
間者來時已經從蓋洄處得知關羽親衛比他早到一個時辰,當即跪地叩拜,畢恭畢敬回道:「回稟使君,長安文武伏殺董卓當日,長安諸門封閉,不能外出。而天子之使則暢通無阻,是以微末之後雖快馬加鞭,日夜不息,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蓋俊點點頭,算是接受了他的解釋。又掃一眼放在眼前案上的情報,王允、呂布不僅殺了董卓、董旻、董璜,長安董氏一族如董煟、董岑,乃至門生故吏如李儒、田儀之輩,皆遭殺害,受牽連而死者千許人,擺明了是要對董卓黨羽趕盡殺絕。
這就是造成諸將反攻長安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吧……
歷史上關中以東雒陽,被董卓一把火燒成灰燼,以西涼州,韓遂、馬騰各擁勢力,誰也壓服不了誰,以南荊州,袁術和劉表為爭奪地盤,打成一團,以北并州,胡人肆虐諸郡,以致十室九空,連個像樣點的勢力都沒有。
而今則不同,關中四方皆有頑強,因此牛輔、董越皆掌重權,樊稠也得以將大兵鎮守一方,倒是歷史上混得風生水起的李傕、郭汜,至今還位居牛輔、楊定之下,也不知兩人還能不能順利崛起……
蓋俊希望看到諸將反攻長安,至於領頭的是牛輔、董越也好,李傕、郭汜也罷,蓋俊沒興趣知道,反正,到最後,自己只要坐收漁翁之利就好。
第二日,蓋俊優哉游哉來到刺史部,并州上下,討論的重點迅速從大雨洪災轉移到董卓之死,其影響力之廣,門吏都忍不住加入其中,口沫橫飛的討論著,忘乎所以。
「使君……」當兩名門吏察覺到還有本職工作時,蓋俊,這位北疆的掌權者,赫然站在面前,一時不由傻眼了,半晌才堪堪反應過來,伏叩地上,瑟瑟發抖。
兩人身份低微,連讓蓋俊生氣的資格都沒有,他瞥了兩人一眼,由中間穿行而過。傅干、王粲、司馬懿緊隨其後,依次走入刺史部,落在最後的馬超,拍了拍其中一人的肩膀,乾笑道:「下不為例。記住,不是每次都有這麼好的運氣……」
「……」
等到蓋俊一行人沒入刺史部深處,再難尋覓人影,門吏這才敢站起身,心有餘悸的擦了擦額頭……
蓋俊徑直走入議事殿,身邊只剩下傅干一人,兩人經旁門進入一間密室,房中十數人紛紛起身見禮,蓋俊微微頷首,漫步而上,坐於主位,而後示意諸人就座。
蓋俊治下并州刺史部、驃騎將軍府兩大體系,分列左右,涇渭分明,左起依次是「半刺史」別駕王信、「大管家」治中李牷、「心腹」主薄楊俊、「分司州政」議曹從事華歆,「掌錢穀」薄曹從事陳群、「監百官」都官從事司馬芝、「主間者」校事從事蓋洄,以及農都尉鄭泰。其右手者,鎮軍將軍馬騰、偏將軍龐德、偏將軍胡封,長史賈詡,司馬荀彧,從事中郎戲志才、從事中郎荀攸,傅干身為掾屬,處於末位。
此十六人,是蓋俊最為信重的文武大臣,亦是晉陽內最具權勢的人,如果刺客闖進來,將在場之人盡數擊殺,河北十餘郡立刻就會崩潰,自行瓦解。
毫無疑問,這是晉陽最高規格的會議。
蓋俊率先看向蓋洄,後者隨蓋勛在北地郡歷練數載,性子被磨練得甚是沉穩,但他尚是首次進入北疆核心圈內,面上略微有些緊張,靜了靜心,開口道:「從昨日至今,長安間者歸來三人,情報一封比一封詳實,都放在諸君案上,諸君可自行觀看。」
蓋俊聞言拿起案上情報,他來時已經看過,不過再看看也無妨。
鄭泰看到王允殺董卓宗人、黨羽千許人,剛毅的臉龐露出凝重之色,皺眉說道:「董賊禍國殃民,死不足惜,其親黨亦多有宵小之輩,也合該處死,但,董卓外將尚握有兵馬十萬,實力猶存,王公此時應以安撫為主,待盡收兵權,局勢穩定,再秋後算賬不遲。何至匆匆施展霹靂手段,絕諸將歸降之路?」
王信扯了扯嘴角道:「王子師是怕步董卓後塵吧。」王信擁有一雙慧眼,早在董卓將兵赴京的一刻,就看出了大漢國日趨沒落的形勢,應蓋俊所求,把族女許給出身卑微、出入行伍的卞秉,事實證明他押對了,蓋俊很快便成為并州牧,而他也順理成章出任別駕一職,權傾北疆。同時,王允雖在京師呼風喚雨,但那是藉助董卓權勢,並不為世人所重,看眼他為之努力奮鬥一生的目標,西河王氏超過太原王氏,有生之年有望達成。不想,王允突然奮起,誅殺國賊董卓,執朝政之牛耳。著實氣煞人也!
華歆道:「涼州邊地,數遭胡禍,婦女載戟挾矛,弦弓負矢,何況悍夫?西涼桀驁不馴,以力稱雄,惟信強者,王公出自邊疆,豈能不知其中道理?與其諸將異日兵臨城下,憂懼裡應外合,不如儘早消除後患。另,皇甫將軍平長安,調高陵屯兵,破董卓大軍,無不順通,名望之高,威勢之盛,一覽無餘。二者,王公之所忌也。是以,王公斷然不會招降董卓餘黨,反而要逼反之,再令皇甫將軍與其相持,互為消耗,此為一箭雙鵰之策。」
蓋俊輕輕敲擊書案道:「這些無關緊要,且不提,大家還是議一議是否按照既定計畫南下,而出兵的話,何時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