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殿北掖門內外,密密麻麻聚集著數以千計的人,有朝臣,有甲士,他們彷彿中了定身咒一般,僵直著身體,天地間一片失音。所有人無一例外看向地面上一顆血污的頭顱,目光充滿著複雜。
大漢國朝堂第一權臣,太師董卓,就這麼死了?
事情發生的太過突然,敵我雙方一時間都有些反應不過來。
董卓死不瞑目,銅鈴似的雙眼雖然失去了光彩,卻透著一絲不甘。他想過殺他的人是士人,因為雙方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兼且積怨甚深,仇深似海。也想過是武人,畢竟,似皇甫嵩、朱儁這等名將,被他剝奪軍權,高高掛起,心中必然不忿。唯獨沒有想到,殺他的人竟是他的假子呂布,還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將他格殺。
呂布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到董卓首級前,俯下身,握刀的右手分出三指抓起董卓的腦袋,同時,左手伸入甲內,拿出一封詔書,高高舉起,環顧左右,驀然大喝道:「詔曰:董卓欺君罔上,殘害忠良,禍亂朝綱,罪無可恕,依律——誅!從者,一概以叛逆論處,迷途知返者,赦!……」
董卓所屬衛士木然地看著呂布,腦中一片空白。
從董卓遇刺到被殺,不過是眨眼的工夫,未央殿掖門內的群臣百僚,不知內情者,無不膛目結舌,太尉馬日磾右手微微發抖的指著門外,謂左右道:「這、這……」
王允心底深深長舒一口氣,籌謀近三載,期間無數仁人志士為此命喪黃泉,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終於,成功除掉董卓這個賊子。不可否認,後面還有很多事很棘手,最急迫的當屬董卓舊部的亡命反撲,但王允深信,董卓一死,余者皆不成氣候。似乎是為發泄這兩年多對他來說比死亡還要痛苦百倍的卧底生涯,王允語氣陰森地道:「董逆罪孽深重,而今伏誅,於公於私,馬公不都該欣喜才對嗎……」
王允以前對董卓,恭順非常,忠心耿耿,毫無二心,以至於長安坊間多有非議,某些士人認為王允身為袁隗故吏,不思為故主報仇,反而曲意獻媚於仇家,是個沒有禮儀廉恥之輩。不想今日親眼見到董卓被殺,其不僅沒有傷心難過,大有拍手稱快的意思。馬日磾看著大變臉的王允,弄不清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他,良久說不出一句話來。
司空淳于嘉道:「馬公、王公,天子尚在殿中,我等當速速入殿護駕……」
中軍校尉董璜騎在高頭大馬上,茫然望著叔父董卓的頭顱置於呂布之手,身體不可抑制的顫抖起來,嘴裡反反覆復呢喃著叔父大人死了、叔父大人死了……
悔啊!……
董璜若是早知道是如此結果,剛才在宮外,他便是拼著遭到叔父董卓的斥責,也要攔住其車駕,據實稟報呂布無恥行經。也許,就不會發生眼前這一幕了。
呂布!我要殺了你!我要殺了你!……
董璜眼中滿是怨毒之色,無盡的悔意及恨意就像肆虐的洪峰,瞬間將他的理智淹沒。董璜拔刀出鞘,指向呂布,回謂身後近千漢胡步騎,扯著嗓子嘶嚎道:「逆臣呂布,陰謀叛亂,兄弟們,為太師報仇啊!……」
董璜麾下千人一陣騷動,應者寥寥,他們皆是董卓舊部,董卓活著的時候,他們自然願意為他奮戰,甚至付出生命,因為他們知道,即使自己戰死,也不用擔心家人,董卓自會照顧。然而,現在董卓已死,死在擁有詔書的呂布矛下,背負叛逆之名。
他們,真的要為一個死去的叛逆,豁出性命戰鬥嗎?
董璜看到這個場面,心裡不禁一涼,他不願就此坐以待斃,大喝道:「我等皆為太師親信部曲,掌握朝政的奸臣賊子絕不會放過我們,惟有擊殺叛逆,保護天子,才有生路。兄弟們,隨我殺……」言訖,董璜飛馬而出,直奔呂布。數十名部曲親衛緊隨其後,另有百餘人亦大呼相隨,受他們的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苦也!」呂布心裡暗暗叫苦,手中詔書顯然沒有他想像中那麼有威懾力,他的部曲,及李肅的人,相加也不滿百人,如何能擋住上千裝備精良、勇猛善戰的董軍。
「殺——」
兩支人數相差懸殊的隊伍猛烈撞到一起,手提董卓首級的呂布,頓時成為董軍重點攻擊的對象。
呂布面對密密麻麻的刀矟,毫不畏縮,一手提頭,一手單握八十餘斤重的方天畫戟,揮舞間,歷風呼號,矛碰矛折,刀碰刀斷,人馬俱碎,手中無一合之敵。
不過十數息間,呂布周圍鋪滿殘缺的人屍馬骸,無敵戰神之姿,盡數展露人前。董軍上下,無不心生懼意,包括失去理智的董璜,一時也不敢上前找他的麻煩,生怕有去無回。
呂布看似威風凜凜,卻是自家人知自家事,似這般混戰,他遲早要被人海淹死,心裡焦急地道:「文遠、堅壽怎麼還不來……」
似乎聽到了他心底的呼喚聲,未央殿北掖門東方、北方,分別傳來響徹的馬蹄聲與凌亂的腳步聲。
騎者在東,約四百,身著紗縠單衣,頭豎雙尾鶡冠,持大戟、長刀,此身裝扮,惟有禁軍羽林郎、虎賁騎。步者在北,人數同樣是四百上下,玄甲大戟,頭戴兜鍪,正是九卿執金吾麾下持戟士。而將步騎者,即呂布千盼萬盼的騎都尉張遼張文遠,右中郎將皇甫祚皇甫堅壽。
遭到步騎夾擊,本就信心不足的董軍立刻動搖,漸有崩潰之勢。董璜的心已經徹底冷下來,以呂布的地位、威望,根本不足以驅動禁軍,恐怕連士人也力有不怠。是誰?突然,董璜瞥見一個熟悉的身影,皇甫祚。進而,聯想到一個名字,皇甫嵩。
皇甫嵩、呂布、士人,原來如此……
三方聯合,而我身負京畿防務重任,竟然毫無察覺,是我害了叔父!
董璜痛徹心扉,五官扭曲成一團。
親衛一把拉住董璜手臂,急語道:「校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今形勢危急,不能再做遲疑,速走……」
董璜猛然驚醒,他說得有理,宮外還有數千步騎大軍,城外,叔父董旻更是坐擁數萬眾,只要突出皇宮,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董卓、董璜一行人,由西門入宮,大軍即在未央宮西門外,而張遼、皇甫祚援軍,自北、自東而來,不礙突圍,董璜乃率數十騎打馬向西逃難。
既然決心除去董卓,自然是萬事皆慮,怎會讓他輕易逃出,董璜等人才衝出百餘步,便遭越騎校尉王頎帶兵堵截,雙方一通混戰,董璜被砍落下馬,割去首級。
隨著董旻死去,董軍紛紛投降,不降者皆被大刀長戟砍殺,皇宮之戰,至此落幕。
天子劉協身邊平日間環繞之人,皆為關東、關中士人,這些人沒有幾個對董卓抱有好感,雖不敢明言,亦有隱喻,日子久了,劉協也漸漸厭惡董卓跋扈。而今日,劉協心裡對董卓的惡感達到頂峰,世間豈有君候臣至,才開朝會的道理?
劉協這幾年經歷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比有些人一生還要精彩百倍,逼得他必須成熟起來,小小年紀就懂得隱忍,他心裡暗暗發誓,等到成年親政,定當法辦董卓。
可是,無論劉協再怎麼成熟,說到底,他終究只是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少年,驟然碰上政變,碰上廝殺,大感生命受到威脅,眼神滿是無助,身體瑟瑟發抖。
侍中扶風馬宇、弘農楊密、宗室劉謙等人溫言安慰天子,尤其是馬宇,和族叔馬日磾明哲保身,作壁上觀不同,他性格慷慨有大節,自族姑、皇甫規後妻馬氏為董卓逼殺,深以為恥,屢思復仇,為王允所招攬,全程參與了除董計畫。馬宇直言,這也許是朝中文武對逆臣董卓最後的一次反擊,勝,則漢室復興,敗,則社稷衰矣。
此言一出,不僅劉協聽得一呆,連楊密、劉謙等人也是目瞪口呆。
劉協雖然懂得不多,但也知道董卓兵強馬壯,朝臣,能殺得了他嗎,萬一失敗了……劉協越想越害怕,及百官入殿護駕,填滿空曠陰森的大殿,才稍稍使他安心。很快,他就從太尉馬日磾、司徒王允口中得知,董卓已然伏誅。
董卓這顆一直壓在胸口的大石卸去,劉協自然大為高興,只是令他想不通的是,董卓既然已經死了,外面為什麼還在打?
公卿面面相視,無人能答。
小天子目前還不能理解,董卓之死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公卿為免小天子遭到驚嚇,讓侍中楊密、劉謙等人扶劉協回返內殿休息。
戰鬥來得快,去得也快,不過兩刻鐘,殿外的喊殺聲便平息下來。司徒王允,此次除董事件的主要策劃人,由始至終,都安安穩穩坐在蒲席,合目養神。
不久,渾身浴血的呂布雙手分別拎著董卓、董璜頭顱,大步流星進入未央殿,將二顆首級隨手擲於階下,昂立抱拳道:「諸公,幸不辱命,二賊授首……」
至此,一直表現平靜,彷彿置身於事外的王允睜開雙目,大喝一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