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 讓你的身心重歸流動 25.找回失去的自我

當你的情緒被觸動的時候,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觸動了你情緒的那個人身上,就是累積內在力量的開始。

——摘自張德芬經典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

跟史蒂芬·吉利根學催眠時,一天課上,他讓我們每兩個人一組做一個練習,核心程序如下:

一、兩人相對而坐,放鬆,感受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內在鏈接。

二、想像打開自己,與同伴鏈接。

三、兩人輪流使用下面的句子,用同一種步調,表達自己的覺察:

現在我覺察到我看到了……

現在我覺察到我聽到了……

現在我覺察到我感受到……

四、使用以上句子進行數輪表達,感覺進入催眠狀態後,使用最簡單的句子輪流講述自己的感受和意象,譬如一人說「微風吹過」,另一個人說「秋天的樹葉」……

這個練習若進行得比較好,兩個人心中湧現的意象和感受會越來越接近,甚至會完全一樣,而兩個人也逐漸融為一體。

練習結束後,一個同學說,她的感覺好極了,希望能繼續下去,但她的男性夥伴進行了四五分鐘後就匆忙結束了。練習結束後分享彼此的感受時,她的夥伴說,他也覺得不錯,但他突然間擔心自己愛上她,一時有些慌亂,所以就想結束了。

對此,吉利根回答說,親密關係需要有一個合適的距離,否則,一方或雙方會擔心,如果被吞噬了怎麼辦?

要防止這一點發生,最重要的一點是,時刻保持與自己的鏈接,當發現與自己失去鏈接時,要有意識地回來。

要時刻保持與自己的鏈接,這一點,是吉利根在課上不斷強調的。課後分享彼此的感受時,多名同學對我說,這也是自己在吉利根老師的催眠課上最大的收穫。自己未必能在持續12天的課程中成為一名催眠師,而且自己也未必想成為一名催眠師,因為很多人來到這個課上,初衷不是為了助人,而是為了自助,僅僅能養成這樣一個意識——時刻保持與自己的鏈接,就已經可以令自己受益匪淺了。

其實,這也是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係的關鍵所在。因為,假若我們失去了與自己的鏈接,我們就會拚命與別人去鏈接,別人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將遠遠勝於自己。對於這一點,我們很容易會說「因為我愛你」,但這種愛常是幻覺,是我們失去了與自己的鏈接後,將愛人當成了自己,失去愛人,就意味著失去自己,所以我們會對愛人特別執著。

這個道理,一切社會關係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現。你或許會有感覺,那些一心想討好你的人,你反而會討厭他,想遠離他,其中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人好像是撲上來與你交往,但他那一刻失去了自我,他是一個沒有自己的人,而且他還將你當成了他自己,他將自己的生命重量掛在了你身上。

那麼,什麼是與自己取得鏈接呢?怎樣可以與自己取得鏈接呢?

首先,我們需要將焦點調回到自己身上。很悲哀的一點是,多數人的焦點都不在自己身上。多數人找心理醫生,一開始在心理醫生面前談論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親人,最常見的如配偶、孩子或父母等。

碰到這種情況,有經驗的心理醫生會幫來訪者調整焦點,讓他多談自己,多使用「我……」的句式,而少使用「你……」的句式。這個工作可有意地去做,譬如一些治療師會明確要求來訪者使用「我……」的句式,也可以無形中引導來訪者去做,譬如一些治療師會將自己的焦點對準在來訪者的感受上,當來訪者談別人的時候,他會不斷去問,「當這件事發生時,你有什麼感受呢」「你更精細的感受是什麼」。

只這樣問還是遠遠不夠的,心理醫生需要首先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自己,對自己的感受有很好的覺察能力。心理醫生對自己的感受的覺察能力越好,他就越能細緻入微地體會來訪者的感受,或通過自己的感受,而能理解來訪者對他的一些投射和欲求。

我的一個來訪者,他有嚴重的拖延習慣,尤其在工作上,拖延得一塌糊塗,沒有完成的工作已累積成山,雖然公司老總很包容他,但他自己極度內疚。他來到我的諮詢室,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幫助他改掉拖延的習慣,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所以,第一次諮詢中,他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的拖延,談論自己的內疚。但是,當我聽他講話時,我主要感受到的是一種疲憊,非常非常的疲憊。於是,在一個恰當的時機,我對他說,我聽你講話時,感覺非常累,你感覺怎麼樣?

聽我這樣說,他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好一會兒後才說,的確,他有這種感覺已經很長時間了,但他一直不想承認這種感覺,他希望自己永遠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工作姿態。

按照吉利根老師的說法,這位來訪者希望自己永遠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工作姿態,是頭腦層面的意識,而累,是身體層面的意識。身體層面的意識,要遠比頭腦層面的意識更為真實。頭腦能發揮作用的前提,就是與身體一致,而假若頭腦和身體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話,那麼遲早一個人會發現,他的身體拒絕接受他的頭腦的指揮。

若想改變這種局面,一個人就要重新與自己的身體取得鏈接,去認識身體的需要,聆聽身體的呼聲,並尊重這個聲音。

所以,我一開始就幫助他不斷聆聽自己身體的感受並試著學習尊重這些感受。

要做到這一點,我可以不斷去問「你有什麼感受」,但假若心理醫生只是將這句話當成一個原則去問,那麼來訪者勢必很容易感覺到厭煩。要最大效果地發揮這句問話的效用,心理醫生先要做到和自己的身體有一個很好的鏈接,對自己的身體感覺有很好的覺察。通過這種覺察,才能捕捉到來訪者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有時候能捕捉到細節,有時候只是一些模糊的判斷——一些重要的感受正在發生。有了這些信號,心理醫生就可以在恰當的時候問「你有什麼感受」,這時這句話就可以一下子令來訪者進入狀態。

關注自己的感受,可以算是第二個重要的努力了。所謂感受,通常指身體的種種感覺和情緒。有時也會有一些特殊的、難以描繪的感受。

身體的感覺一般指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其中對多數人而言比較重要的是視覺和聽覺,所以很多練習——包括本文一開始提到的練習——都強調要來訪者表達「看到了什麼」或「聽到了什麼」,而情緒、其他身體感覺或一些難以概述的感覺就可以用「感受到什麼」來表達。

有時,我會使用一個最簡單的治療方法,即不斷地請來訪者複述一件重要的事情,同時不斷問他當時或在回憶中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複述一遍,再複述一遍,再複述一遍……

這個簡單的辦法之所以有治療效果,是因為它可以幫助來訪者和這個事件帶給他的所有體驗取得鏈接,尤其是一些事發時被他的頭腦排斥的體驗,或被他忽略的體驗,一旦和他的頭腦取得鏈接後,就會立即有不可思議的療效。其實所謂療效,就是他重新看這次體驗時,有了更多的角度,逐漸地他可以完整地看待他整個體驗,而完整地看待自己的體驗,會幫助他徹底接受這件事情,而接受勢必會帶來轉化乃至不可思議的療效。

但這個複述問話法和前面那個「你有什麼感受」的問話法一樣,切忌只是當成一個金科玉律來使用,治療師要根據自己的感受來判斷,來訪者現在是否準備好了這樣做,是否樂意這樣做。在恰當的時機這樣做才會有很好的效果,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有些治療師喜歡使用宣洩的方法,即讓來訪者釋放鬱積已久的情緒。使用這種方法時,有一種認識是,負面情緒累積多了對人不好,需要釋放。這種將情緒分成好和不好的二分法,本身就是一種限制性的理念。在我看來,宣洩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通過宣洩,來訪者和被自己一直忽略的情緒取得了一個鏈接,這時就有一個機會,從各個角度去體會、理解和認識這個情緒,和自己的體驗有更完整的鏈接。

羅傑斯說:「我就是過去一切體驗的總和。」所以,遠離自己的體驗,也即遠離自己,而與自己的體驗取得鏈接,也即意味著開始回歸自我。

回歸自我,聽起來是一個很偉大的事情,所以,很多人聽到回歸自我時,會想到自己該做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其實,不必非要去做一些重要的事,一開始只需要留意自己在生活中一些細節的感受就可以了。

我的一個來訪者說,在她30多年的人生中,她一直覺得自己挺糊塗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更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她對別人,尤其是戀人的想法非常關注,戀人的一個眼神、隨意一句話她都會關注到,假若戀人要求她做一件事情的話,她會把它做到滿分,甚至比戀人要求得還要高很多。

我問她:「你怎麼認識自己呢?你能否向我描述一下你的特徵,描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