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破解你的思維遊戲 16.想要什麼,先給什麼

在任何一個時候你需要幫助,你的祖先們,你的潛意識就會送給你很多幫助。

——美國著名催眠治療師史蒂芬·吉利根

一次回老家,家人講到一個親戚,說他前不久被「碰瓷」。當時他正開車,突然被一輛車攔住,車上下來幾個人說他撞了他們的車,要他賠1000元。他自然不想給,但在暴力脅迫下不得已給了錢。

這件事讓我這個親戚很鬱悶,我的家人也覺得有些納悶,說看起來憨厚老實的他已多次遇到這樣的事情,難道真是老實人容易吃虧嗎?

我想了想說,應該不是,因為有很多更老實更憨厚的人,一輩子也沒有遭遇過這樣的事情。我另外一個親戚,是常和這個老被「碰瓷」的親戚一起出去打工的,他們兩人看起來一樣忠厚老實,但他就從來沒有遭遇「碰瓷」的事。我想,答案應該是,我這個老被「碰瓷」的親戚心不正。

的確,我這個親戚看起來相當憨厚,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其實很想通過佔便宜的方式發一筆橫財,而且他也的確這樣做過數次,並且幾次得手。這樣的想法,或者說這樣的心念,就像是一顆種子,當他懷著這樣的種子遇到有同樣想法的人,就容易被這些人盯上,於是「碰瓷」的事情就發生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當時我剛看完一本書《真愛密碼》。這本書的作者格西麥克·羅區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他是美國人,父母很早離婚,此後,按照父母的離婚協議,他每年一半時間在爸爸這兒,一半時間在媽媽那兒。等他開始談戀愛後,他每次的愛情都只能持續六個月,剛開始感覺很好,但到了第六個月時就莫名其妙地結束了。

愛情屢屢受創的羅區對俗世生活感到恐懼和厭倦,於是去印度做了多年的和尚,很自在愜意。但突然有一天,他的老師對他說,你要做生意。他一開始不願意,但後來一做就一鳴驚人,他做的是鑽石生意,從最初的3個人和一張桌子做到了擁有1萬名員工和2.5億美元的年營業額。

更離奇的是,做了22年和尚後,他的老師說,你要有一個伴侶。相比起做生意來,他更不情願和恐懼,但後來找到了一個堪稱完美的精神伴侶克瑞斯蒂·麥克納利,她聰明、漂亮,和羅區有同樣的愛好和興趣,而且精通中文、印度梵文和藏文……總之符合格西麥克·羅區對伴侶的一切期望。

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羅區回答,他的秘訣是:「如果你想要任何東西,你先把這個東西給出去,給別人。」

「給別人」是種子,種子會開花結果,而這就是「我整個人生,我所實行的一切事情,就是這裡面所談的一切事情,就是這一條最有效的規則」。

具體而言,就是:

你想掙錢是嗎?那麼你就要把錢給需要幫助的人,這樣就種下了掙錢的種子。

你想健康是嗎?那麼你就要去照顧病人,這樣就種下了健康的種子。

你想擁有理想伴侶是嗎?那麼你就要去和寂寞的人交朋友,這樣就種下了和諧關係的種子。

這是好的種子的道理,而放在我的那個親戚身上,就是壞的種子的道理,因為他「給別人」的是「碰瓷」,所以,他也吸引了同樣想占別人便宜的人。當他的力量或資源勝過一些人時,他就有可能占別人的便宜,但當別人的力量或資源勝過他時,他就會被別人佔便宜。

這些道理,羅區在其另一部著作《當和尚遇到鑽石》中有更多的解釋,而《真愛密碼》這本書中,他主要講了如何擁有一個完美的伴侶。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如何擁有一個完美的伴侶關係。

那麼怎麼擁有完美的伴侶?去哪裡找呢?去舞廳、星巴克還是圖書館?

羅區的回答是,去你的內心中。如果你想擁有一個什麼樣的伴侶,先要在你的內心中種下相應的種子,「你那個完美的伴侶是你由你自己的內心所創造出來的」。不僅如此,甚至周圍所有事物「都是經由你的銘印製造出來的;你周遭的世界,周圍的人,甚至你自己,都是過去或好或壞的行為、語言以及思想的產物」。

對此,我自己的理解是,這有兩個層面:

第一,因為你有一些種子(也即作者說的「銘印」),所以你遇到了符合這些種子的伴侶。

第二,你有了一個伴侶,你可以再種下一些種子,將這個伴侶「創造」成完美伴侶。

第一個層面的故事,羅區沒在他的著作中多寫,而我的文章中所寫到的和我所聽到的幾乎所有愛情故事,它們之所以會發生,都是這個道理。簡而言之就是,男人又找了一個「媽媽」,女人則又找了一個「爸爸」,而「媽媽」和「爸爸」的種子是早就存在於我們心中的。

一天晚上,我去一個朋友家吃飯,女主人經常感嘆,自己太爭強好勝又太好冒險,不如有點平常心。「有點平常心」,這種渴望就是種子,她做不到這一點,但這顆種子照樣會開花結果。她的丈夫就是一個很有平常心的男子,而她的爸爸,一樣也是一個很有平常心的男子。

第二個層面的道理,是我們共同的渴望。然而,因為我們用錯了方法,結果總是適得其反。

我一再談到,每個人在戀愛中都藏著改造夢想,即我們總是對戀人的真實樣子有些不滿意,而希望戀人能變成另一個樣子。可以說,我們都渴望將真實戀人「創造」成理想戀人。

但是,我們這個願望幾乎百分百會受挫,不管我們怎麼努力,我們總會發現相反的事情發生了。即,我們越希望戀人改變,戀人越不會改變,甚至我們越希望他變成A,他反而越發向-A靠攏。

在羅區看來,並非是改造夢想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用錯了方法。在玩改造夢想的遊戲時,我們會使用種種辦法。但是,你是否嘗試過羅區的辦法呢?羅區說,真愛的密碼是「你希望伴侶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去做」。

他認為,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顆種子,雖然最初是種在你的心中,但卻會同時在你的伴侶身上發育,於是你的伴侶就是由你「創造」的。

譬如,他寫道:

如果你希望你的伴侶不再生氣的話,你自己首先要停止生氣,你自己先要停下來,不要等他停下來,他是你自己的一面鏡子。你首先要停止憤怒。不要跟你的伴侶生氣,也不要去求他,說你別生氣,別生氣,千萬別生氣。

你只要熄滅你內心的憤怒。就這樣子,你堅持做一兩個星期,你的伴侶的憤怒就會消失,這就是阻止你伴侶憤怒的唯一方法。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最好的道理總是最簡單的。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種下的種子,常常是二元對立的。當我們種下種子A時,-A的種子同時也一併產生了。

譬如,當父母對高三的孩子說,你一定要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學。這時,「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學」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但同時,「如果考不上一所好大學怎麼辦」的恐懼也產生了。

同樣的,當你對自己說必須成功時,「必須成功」的種子種下了,但「如果成功不了怎麼辦」的恐懼也產生了。

我們需要對這種二元對立有所意識,否則,假若我們只意識到A,那麼我們就會將-A投射到身邊的人身上。

一次我參加一個聚會,發現這個聚會上,最成功的男子和最失敗的男子總是形影不離,而我也了解到,不只是聚會中如此,在生活中他們的關係也是非常密切的。不過,當他們在一起時,成功者會不斷嘲笑失敗者,每當請客吃飯時成功者都會先對失敗者說「這次得你買單」,但當真要買單時,一定是成功者自己買單,同時也不會忘記再奚落失敗者一兩句。

在我看來,他們是互為對方隱蔽的種子。成功者只意識到了自己對成功的渴望,而他也果真成功了,這是A;而他的內心深處也藏著對失敗的恐懼,這是-A,但他對-A缺乏意識,也不能容忍自己失敗,所以,他要將對失敗的恐懼投射到周圍的人身上,那個失敗者最容易接受這種投射,於是成功者對這個失敗者有了很大的注意。

同樣的,這個失敗者已自暴自棄,他認為自己已不可能成功。但是,不管如何自暴自棄,他的內心深處仍然藏著對成功的渴求。只是,他認為自己做不到這一點了,於是他將對成功的渴求投射到了那個成功的男子身上,與成功者形影不離。

他們彼此形影不離,其實是因為他們與自己隱蔽的那一部分形影不離。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心中有什麼種子,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們,而且不需要意識上知道我們有什麼樣的種子。

前天,我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說他的領導要他交新年度的工作計畫,但他預料到,他所渴望的工作計畫,會被領導否定,所以他得揣摩領導的意圖,然後按照領導的意圖去制訂自己的工作計畫。但是,真這樣做的話,他又會感覺到非常痛苦,因為他再也不想完全按照領導的意思去做事了。

我問他,你的領導會用什麼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