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破解你的思維遊戲 12.撫平你內心的鉤子

如心存鬥志,也會激起對方的鬥志;如大發脾氣,對方也不會冷靜,所以必須向對手示好。

一旦坦誠相待,對方就不會存有戒心,就能聽你說話。

這是我花了15年才悟出的道理,以後無論我如何多嘴,也不會激起人的反感了。

——摘自日本小說家山岡庄八的著作《德川家康》

一個朋友總是和她先生吵架,稍微了解一下他們吵架的細節就會發現,他們總是以「你……」的句式講話,這樣說不了幾句,吵架就開始了。

所以,我勸她,以後多用「我……」的句式講話。並且,我請她當場就她談到的一起事件做練習,試著用「我……」的句式,對想像中的丈夫講話。

她嘗試了一會兒說,做不到,她沒有辦法用這個句式講話。

為什麼呢?我說,試著去覺察一下,看看有什麼東西阻礙著自己,讓自己無法用這個句式講話。或者說,如果用這個句式講話,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過了一會兒後,她說,她發現,每當她試著用「我……」的句式講話時,她就會感覺到很虛弱,相反,如果用「你……」的句式講話,她會覺得自己力量強了很多。

這種強,顯然是一種假象,是為了掩飾真實的虛弱感而製造出來的假象。

這個小故事,反映了我們為什麼愛用「你……」的句式。因為,當用這個句式時,就意味著,不是我,而是你,要為發生的一切負責。

佛學稱,心的本質是攀緣。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內心無時無刻不在忙著與其他事物建立關係。說這句話的哲人的本意是,因為心是如此繁忙,所以很難有純凈的時候。

在我看來,攀緣沒有什麼,關鍵問題是,我們會按照固有邏輯去攀緣,結果就陷入了心早就有的幻象,而不能如實地看待事物。

攀緣的方式,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講,就是投射與認同。我和你攀緣時,會將我心中的某些事物投射出去,如果你認同了,這個攀緣就成功了,我就和你建立了一個我的心所習慣的關係。

例如我這個朋友,她的真相是,她覺得自己虛弱,當面對她的家庭時,她會覺得沒有把握、沒有力量,而她不喜歡這種虛弱,於是使用「你……」的句式,理直氣壯地指責先生,假若她的先生中招了,便會產生一種虛弱感,覺得自己好像真的不行。

看起來,她的先生似乎沒有中招,相反也會用「你……」的句式說她,要麼給她講道理,希望說服她聽自己的,要麼會找其他親人或朋友,向他們訴苦,你們看,這個女人多麼不講道理,希望你們能看在孩子的份上勸勸她。

使用「你……」的句式時,她會很憤怒,很喜歡指責他,而他則貌似非常堅定、非常講禮貌,總是在講道理,只是,他一樣使用的是「你……」的句式。這樣一來,他講得越漂亮,越像回事,她就越憤怒,因為他這樣講的意思無非「你怎麼就這麼不通人性,不講道理,不考慮別人」……

聽上去,他講的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他一樣絲毫不談自己,這也是將事情的全部責任推到了她身上,而她自然不能接受,於是會爆發出更大的脾氣。

如此一來,他和她的互動方式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他們對彼此的火氣會越來越大,說的話也越來越難聽。

從火氣越來越大這一點來看,他們的投射都成功了。她試圖用「你……」的句式將自己的虛弱感投射出去,她成功了,他會產生這種虛弱感。但他和她一樣不喜歡這種感覺,於是也用「你……」的方式將這種虛弱感反投回去。他也成功了,她也會產生新的虛弱感,嚴重的時候,會覺得活著真沒意思,會想死,於是轉而用更劇烈的「你……」的句式攻擊他。

這個故事中的道理,其實也是大多數憤怒之所以會產生的道理。太多太多時候,我們的憤怒是一個假象,是為了防禦真相而製造出來的假象。

我一個朋友惠是很容易憤怒的人。一天,在吃午飯的時候,她突然對婆婆產生了很大的憤怒,強忍著才沒發泄出來。

她和我談到這一事件時,我問她,這種憤怒產生之前,還有別的感受或情緒產生嗎?

這是我在談話中常用到的技巧,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產生了某種情緒、感受或看法,認為事情就是這麼一回事,但假若試著去覺察的話,便會發現在這一情緒、感受或看法產生前,還有其他的感受產生。那個在第一時間產生的感受可以稱為「原初感受」,找到它,就可以發現問題的根本所在,而其他的感受、情緒或想法,多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防禦這個「原初感受」的。

聽我這麼問,惠靜下來,細細體會自己的感受,並發現,在對婆婆產生憤怒前,她有一種恐懼產生——她擔心婆婆不愛自己。

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本來是擔心婆婆不愛自己,但卻迅速將這種擔心轉化成了憤怒,本來是渴望關係的親近,但卻立即轉化成了疏遠。

可以問問你自己,當你過去產生某些憤怒的時候,是不是有同樣的心理轉變過程?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憤怒或攻擊行為,尤其是親密關係中的憤怒或攻擊行為,是一種假象,是用來防禦恐懼得不到愛而製造出來的。

可以說,本來真相是渴求愛而又擔心得不到的虛弱感,也就是說,「我擔心不配愛」,但卻立即轉化成了「你……」句式中的憤怒,表面意思是「我才不在乎你」,並向對方傳遞一個信號「你不配得到愛」。

這樣一來,我們就將自己的虛弱感投射了出去,令對方產生了虛弱感。

我的一個朋友嚴,會經常因為所在的外企公司複雜的人際關係而焦頭爛額。很有意思的是,他的人際衝突都源自和下屬的關係。並且,這些故事無一例外都有類似的邏輯:他很有耐心,沒有領導架子,充分考慮對方的需要,很講禮貌,但下屬對他越來越不尊重。

他幾次找我訴苦,聽多了,我也有些不耐煩,忍不住點了他一次:「他們之所以這樣對你,是因為可以這樣對你。」

「你這樣說是什麼意思?」他不解。

我解釋說,每個人都喜歡做有用的事,而不喜歡做無效的事,如果你的屬下發現,他們可以不尊重你,那他們就會越來越不尊重你。

也就是說,假若你只會使用耐心、沒架子、充分考慮對方的需要等方式對待屬下,而沒有一點厲害手段,那麼就是在教你的屬下對你不尊重。

聽到這裡,他說明白了,但他覺得自己就是無法用厲害手段對待任何一個人,而他也認為,他正是因為一直使用這些「讓別人感覺很好的方式」才贏得了現在的職位,所以如果讓他放棄以前的做法,他會覺得很難。

「哦」,我趕緊說,「我沒有說要你放棄以前的做法,你的『讓別人感覺很好的方式』會在很多地方很多時候很有效果,只是你只會使用這一種策略,未免太單調了一些,所以你可以在繼續使用這一方式的同時,再增加一個新的方式而已。如此一來,你就會靈活很多,而不是非要在同一棵樹上弔死了。」

我這個朋友認識我很久了,但他不喜歡心理學,不喜歡聽很細緻的分析與解釋,所以我使用了以上語言。假若做更精細的分析的話,可以說,他心中先是有一個內在的、固定的對話模式:「我為你們考慮很多,你們能不能為我多考慮一點,你們這些自私的壞蛋,你們肯定不會考慮我的需要的。」

這個對話模式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即投射性認同的ABC,A即「我為你們考慮很多」,B即「你們能不能為我多考慮一點」,C即「你們這些自私的壞蛋,你們肯定不會考慮我的需要的」。

可以說,嚴的好人形象是一個生存策略,是他希望通過這樣做而獲得更多的愛與認可,但是,他沒有信心,而且還有怨氣,就好像他早就知道,無論他怎麼付出怎麼善良,都註定得不到更多的愛與認可。

當他的心攀緣時,就會將這個內在的對話投射到一個關係中,而對方也會不自覺地認同他的投射。

這就是說,他的屬下之所以不考慮他的需要,對他不尊重,其根本原因是他在教他們這樣做,而他隨之產生的怨氣,也是早就準備好了的。

和我們絕大多數人一樣,嚴的這種內在對話模式,首先是在他自己家中形成的,他在家中是老大,下面有弟弟和妹妹,父母一直疼愛弟弟和妹妹,並要求他做一個盡責的大哥,但無論他做得多麼好,父母仍然是疼愛弟弟和妹妹遠勝於他,而且弟弟和妹妹好像也總是不領他的情,這讓他心中總是憋著一肚子怨氣。

每個成年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營造的,嚴的故事也不例外。假若我們懂得這一點,我們自然會更用心地去覺察,而覺察的句式自然會是「我……」,這個句式的意思就是「我要為我的一切負責」或「我要發現我內心的秘密」等。

如果沒有認同的鉤子……

我們不僅要明白自己在玩投射的遊戲,而且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