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回歸你的身體感覺 5.哺育你的內在保護空間

當你深深地紮根於你的體內時,成為你思維的觀察者,你會很容易進入當下。不管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任何事情都不會動搖你。

——摘自埃克哈特·托利的著作《當下的力量》

汶川地震後,我去過地震災區做心理救援,從災區回來幾天後,接到一個成都朋友W的電話。

她參與創辦了一個心理志願者團隊,剛接到一個緊急任務,要去地震災區的一個縣為上千名公務員做心理輔導。然而,她的團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這令她很焦慮,她打電話來是希望我能幫她出一些主意。

儘管成都與廣州隔了數千里的距離,但我的身體仍然能感受到她的焦慮,我的上呼吸道周圍感覺到緊得難受。對她說了我這種感受後,我問她,你的身體有什麼感覺?

她回答說,她得了感冒,呼吸道感染了,有炎症。對此,W有自己的理解,她說:「或許我太累了,但這種時候,我的意識拒絕休息,我好像在期待得病,最好還病得重一點,那樣就可以沒有愧疚地休息了。」

感冒和呼吸道感染,顯然就是在滿足她內心深處的這種渴望了。不過,我們知道,最好不要讓「病得重一點」這種事情發生。

於是,我對她說:「我感覺,你現在的注意力在外面,現在主要在我身上。那麼,試著把這個注意力收回去,放到你身體的不舒服的部位,只是去覺察這些部位的感受,不做任何分析和思考。」

W安靜下來,開始覺察自己,約兩分鐘後,她在電話里說,她的身體剛才出了很多汗,她現在感覺舒服多了。

當遇到挑戰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焦慮或難受,那時我們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外面,試圖抓住一些什麼東西,希望這些外在的資源能幫助自己去面對暫時似乎超出了自己應對能力的挑戰。然而,我們越這樣做,就越容易感覺到失控。

這首先是因為,外面的資源,尤其是別人,是很難被我們掌控的,無論我們多麼信任那個人,這種不確定感都會令自己更焦慮。

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是,當我們努力向外面尋找答案時,我們通常切斷了與自己內在的聯繫,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重心,令自己的心像浮萍一樣處於飄忽狀態,這時無論怎麼做都是消除不了焦慮的。

可以說,這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去和自己的內在取得鏈接,找到自己的重心,然後帶著這種鏈接去考慮問題。這時,或許你還會做出和以前同樣的選擇,但因為有了和自己內在的鏈接,無論做什麼選擇都是踏實的。

通常來說,和自己的內在取得聯繫的最容易的一步,是首先和身體取得鏈接,而方法就是去覺察自己身體的反應。

覺察自己的身體是非常簡單的,但也是非常神奇的方法。現在,在做諮詢以及和一些朋友聊天時,我習慣性地使用這個辦法,經常會發生一些神奇的事情。

帶著覺知去行動,到底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最近一段時間中,最觸動我的故事,來自於我的一個來訪者M。

M的問題是,她太拘泥於依賴別人。差不多在任何場合,她都想扮演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形象,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別人接納她、親近她。然而,這種方式只對小部分人有效,而在多數時候,她過於依賴的樣子會引起一些人的反感甚至攻擊,這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M非常渴望能改變她的依賴,但同時,和所有喜歡依賴的人一樣,她對於部分放棄依賴並走向獨立充滿恐懼,擔心自己一旦不依賴了就更沒有人喜歡她、接納她了。

可以說,M是我的來訪者中問題比較嚴重的,前兩三次的諮詢中,她強烈的抑鬱情緒甚至會把我催眠,讓我控制不住地暈睡過去幾秒鐘。但是,當她在諮詢室中學會「帶著對不舒服的身體反應和負面情緒的覺知去面對問題」,並將這一辦法應用到生活中以後,她立即發生了一些很好的轉變。

一次,她去給公司的新員工培訓。新員工早她半個小時到了課室,等她到了以後,他們問她,你不是說今天提前半個小時開課的嗎?

這時,她才記起自己是這樣說過,但她完全忘記了這一點,所以還是按照舊的時間安排趕到了。

那一刻,她慌了,本能性地想反問:「我說過嗎?我沒有說過吧?」

這是她做錯事而被別人質疑時的通常反應,同時她還會表現得很茫然,好像根本不知情,甚至有點兒無辜,總之是用一個依賴的形象來換取別人的諒解。

但這次,她立即想起了「覺知」,於是她立即靜下來,試著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接著,她將注意力保持到腳底,體會那種雙腳踩在大地上的踏實的感覺,找到了這種感覺後,有一種力量從心中升起,這種力量讓她第一次嘗試簡單而真誠地道歉。結果,當她做出了簡單而真誠的道歉後,所有新員工都立即表達了對她的諒解。此前,她從未獲得過這種諒解,每當她像一個無助的小女孩一樣去祈求諒解時,都會有人表達對她的鄙夷。

簡單而真誠地道歉,是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對她而言,這就是一個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她以前從未嘗試過這種辦法,但一旦開始並嘗試了它的力量後,她終於真正體會到,原來真的是有其他更好的辦法的,她不必再像以往那樣。

現在,她在很多時候都應用了「帶著對問題的覺知去行動」這個技巧,學會了很多全然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口頭表達中,她發現,帶著對自己內在的覺知去說話,原來是那麼好的表達方式。對此,她在日記中寫道:

我把我真實的感受慢慢說出來,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出來,不用害怕自己的表達,不用在意別人願不願意聽。我發現,原來我會有很多的話想說,我也可以很善於聊天吹牛,以前我總以為我說的話是很沒有意思的,沒有人願意聽我說話。

我學習信任我的感覺,把它真實地表達出來,我相信我的表達真誠而細膩。現在,我已經在信任我的感覺的旅途中了。今天,我看到我真誠的話真的吸引了很多人聽,我看到他們用一種充滿欣賞和友愛的眼神在聽我說,好像我的講話是最有趣的、最引人入勝的。這種感覺很好!

或許,對於一個自信而獨立的人而言,M描寫的這些細節實在不算什麼。但在我看來,對於過於依賴的M而言,這些細緻入微的體會是難能可貴的,它們就是M走向一個全新的自己的基石。

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很多人期待著一些神奇的體會,期待著讓改變從神奇開始,但在我的經驗中,我發現,改變經常是從細節開始的。當一些不同於以前的細節發生後,當我們有了一些新的細小的體會後,如若我們信任它,充分吸納它帶給我們的收穫,並將這一收穫擴展到生命中的其他領域,好的改變就會發生並逐漸鞏固下來。

M已經體會到這一變化,儘管在一些較大的挑戰時刻,她會很難容納較強烈的、不舒服的身體反應和負面情緒,但一個又一個細小的改變讓她充分品嘗到了「帶著對問題的覺知去行動」這一方法的好處,並在一天的日記中總結道:

今天一直保持著一種覺知,這好像給了自己一個保護空間似的。儘管我話不多,也沒有非常熱情的樣子,但是感覺我在自己的空間里,沒有了以前那種受冷落、孤立無助、壓抑的感覺了。在我想說話的時候我就說,別人說話時我就聽,如果覺得有點慌就停下來進入我自己的空間裡面,這就沒了以前那種很想急著插話題、害怕被丟在一邊的慌張感覺。

這是一段精彩絕倫的描繪,M發現了「覺知」的重要效果——「好像給了自己一個保護空間似的」。

對於覺知的保護作用,埃克哈特·托利稱,覺知不僅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加強我們的精神力量,他寫道:

你對身體投入越多的覺知,你的免疫系統就會變得越強,好像每個細胞都被激活並歡躍一樣。你的身體喜歡你的注意力,它同樣也是一個很強的自我治療體系。當你不進駐你的身體里時,大部分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如果主人長期不在,各種角色將會入住。當你進駐你的身體時,一些不受歡迎的「客人」就會很難入侵。

不僅你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得到加強,你的精神免疫系統也會得到提升。後者可保護你不受他人消極心理和消極情緒力量的影響,這種消極力量是具有傳染性的。關注身體並不是幫助你設立屏障,而是加強你的能量的振動頻率,所以任何低頻率振動的東西,比如害怕、憤怒、抑鬱等,會完全在一個與你不同層次的現實之中。它們不會再進入你的意識領域。即使這種情況發生了,你也沒有必要去拒絕它們,因為它們很快就會穿越你而消失。

對於沒有足夠體會的人而言,托利這一段文字太神秘了。但假若我們回到本文最初的W的例子上,就會明白這一道理並不玄虛。

在這個例子中,W對自己的身體和情緒缺乏覺知,結果,她的身體患上了比較嚴重的感冒,而她的心理則陷入了嚴重的焦慮狀態。假若這種狀態持續下去,我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