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計 愛護有加——人才難得而易毀須加保護 精彩案例

清朝漢族大臣中,曾國藩位高權重,堪稱數一數二。曾國藩37歲時,就已官至二品,為清王朝立國以來所僅有。人們也許要問:出身貧寒農家的曾國藩,為何年紀輕輕就能在朝廷大臣中取得顯赫聲名呢?這就不能不提到滿族大臣穆彰阿對曾國藩的賞識提攜了。

穆彰阿是滿洲鑲藍旗人,歷任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等要職,深得道光皇帝的信任與器重。道光十八年,被欽點為會試總裁。

這一年,28歲的曾國藩第三次赴京會試,以第三十八名得中進士。得知這一結果,曾國藩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總算榜上有名;憂的是第三十八名畢竟太后面了些,只怕難有出頭之日。他下定決心要在殿試中奮起直追,爭取名次移前。誰知殿試結果只得了三甲第四十二名,別說理想中的一甲,連二甲也相距甚遠。按照慣例,三甲人員進不了翰林院,只能分發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地去任縣令。這對一心想進翰林院的曾國藩來說,自然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他心灰意冷,連以後的朝考都不想參加,收拾書本準備回家再作努力。師友們連連勸慰,才使他勉強留了下來,按時參加朝考。

就在這時,命運之神關照了曾國藩。擔任會試總官的穆彰阿,聽說湖南考生曾國藩的文章寫得好,在朝考結束後,特別調閱了他的試卷。曾國藩應試之文的很多論述,正切合穆彰阿近來的心境。他參與朝政多年,左右之毀多矣,但他覺得自己該是真正的良吏。這個湖南考生言之在理,想必是個有用之才,應該名列前茅,當即決定取為一等第三名。朝考結果呈皇上審核時,穆彰阿在道光皇帝面前,又特別把曾國藩的文章稱讚了一番。皇上也頗為賞識曾國藩的說理與文風,覺得不在一二名之下,硃筆一揮,又把曾國藩調升為第二名。由殿試的三甲第四十二名,一躍而成為朝考一等第二名,不僅曾國藩本人覺得意外,所有關注此次朝考的人都大吃一驚。

張榜當晚,曾國藩依例登門拜謝會試總官。穆彰阿首次與曾國藩相見,對這個來自遙遠南方的考生印象極佳,覺得其步履穩重,舉止端莊,談吐大方,是個朝廷大臣的樣子。他有心多了解一些這位新人對內政外交的見解,便找些話題與之交談起來。正如自己內心所期望的,曾國藩雖然開始因為不了解這位滿族大臣用意何在,有些誠惶誠恐,但很快便領悟到對方並無刁難挑剔之意,便無所顧忌地開懷暢談,不僅對答如流,而且所談內容恰合穆彰阿心意。穆彰阿聽曾國藩所說,越發感到自己沒有看錯人。欣慰之餘,語重心長地叮囑這個即將進入翰林院的新人:「翰林院乃藏龍卧虎之地,朝廷宰輔之臣大半由此而出,足下進入之後,宜繼續爭先奮進,立志做國家棟樑之才。」曾國藩一再拜謝穆彰阿知遇之恩。

有了穆彰阿做靠山,加上自己刻苦修業深造,曾國藩在翰林院果然一帆風順、步步高升。道光二十年,授職侍講,官位升至四品。穆彰阿在向皇上稟報新任侍講時,針對道光帝極重天倫的特點,特別稟報曾國藩家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兒女一應俱全,堪稱有福之家。道光帝聽後果然非常高興,下旨叫曾國藩次日進殿覲見。

第二天,曾國藩進殿後,被帶到以往從未去過的房間等候宣召。可一直等到臨下朝時,才有太監來通知,說皇上有事,今日不見了,明日再來。曾國藩回到家中,覺得其中有異,連忙去穆府求教。穆彰阿沉思片刻,明白了皇上的用意,便問曾國藩是否留意了房中擺設,特別是牆上的字畫。曾國藩搖頭說:只等皇上召見,哪還注意那些。穆彰阿頓時顯出悵然若失神色,喃喃自語:可惜!可惜!曾國藩不解地說:明日再覲見,還可見到皇上呀!穆彰阿自顧沉思,也不答話。過了一會,突然召喚家人帶四百兩銀子去見宮中一位老太監,請他把那房裡四周牆上的字畫一一抄錄好,再設法送過來。同時讓曾國藩就在這裡等著,接到抄件,趕緊讀熟記住。曾國藩雖未懂其中奧妙,但老老實實照辦了。

第二天,皇上召見曾國藩時,問及那間房裡的字畫,曾國藩頓時恍然大悟。他既佩服穆彰阿的料事如神,更為其對自己的關照而感動萬分,心想:要不是穆彰阿,自己對皇上的問話無言以對,說不準會怎麼樣呢!如今,自己順順暢暢地回答了皇上的問話,一字不差地背出了那些詩詞,皇上的滿意心情,不言自明。穆彰阿對自己的大恩大德當永世不忘。果然,不知道個中詳情的道光帝,只道是曾國藩的觀察力和記憶力超乎尋常,世所罕見,如此賢才,應該重用,稍後不久,便降下旨意,擢升曾國藩為內閣大學士,官居二品。轉瞬之間,連升數級,為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曾國藩對穆彰阿一直執弟子禮。在京任職時,常上穆府討教;出外做官後,每次進京,必先到穆府問安。穆彰阿去世,曾國藩還照常到穆府探望其家人。一個滿族大臣與漢族後輩結下如此深厚情誼,實屬難得。

穆彰阿對曾國藩的培養可謂用心良苦,關懷備至。我們發現穆彰阿首先是發現了曾國藩的才能以及可造就之處,覺得此才可造,然後就用心以全面的培養和關心,從穆彰阿在道光帝面前的舉薦、褒揚,到四百兩銀子抄錄字畫,愛才護才之心令人敬佩。

是金子也需要人來發掘,所謂「金子總要發光的」,但是早遇到好的「掘金者」和「護金者」,金子就會發揮更大的能量。高明的領導者總會做好掘金護金的工作,從芸芸眾生中發現金子並不容易,讓金子更好發光更不容易,所幸有這樣的領導者,會從下屬中發現、培養「金子」。

張兆棟,是清朝的一個官員。張兆棟之所以被後人稱道,關鍵在於他不僅能堅持實事求是地選拔人才、使用人才、信任人才,而且能夠想方設法地保護人才、培養人才。

同治年間,清廷任命張兆棟到吳下任市政使,專管一個省的財賦和選用官吏。當時,正值丁日昌任蘇州巡撫。丁日昌是一個偽善煩瑣、舉止輕率的人,喜怒無常,變幻生於頃刻,張兆棟都能穩定處之,在必要時加以補救。

有一天,在秀水任職的沈偉寶,給巡撫丁日昌彙報治水工程情況。因為沈偉寶出言不遜,丁日昌便生氣地呵斥起來,沈偉寶雖然資歷淺,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據理力爭。因此,丁日昌大怒,拍案摔碎茶碗。沈偉寶也不甘示弱,乾脆摘下官帽往桌上一放,說了聲:「悉聽尊便!」便徑自走出。丁日昌見此情景,惱羞成怒,派人將沈扣住,聲言不殺掉沈偉寶誓不罷休,並派人去叫張兆棟幫助裁決。

張兆棟聽說這件事後,為了盡量保住沈偉寶不遭殺身之禍,故意拖延時間不去。私下裡,他就到沈偉寶被扣留的地方,去問明事情的經過,隨後又幫助沈偉寶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而後,張兆棟又來到丁府,又向丁日昌詢問了事情的經過,說:「沈某的罪行在於不尊重你嗎?」他這樣一問,丁日昌也覺得因為不尊重就殺頭有些過分,支支吾吾地說:「哦,我當時非常的生氣,所以……」張兆棟又說:「作為一個巡撫,你抓一個沈偉寶非常容易,你要殺他就殺好了,誰又敢違背你的命令呢?不過問斬之後,你要是不向皇帝稟奏,我也會稟奏的。」又說:「我也不敢違抗你的命令啊,不過,我還會如實陳奏的。」丁日昌聽到他的話,臉是青一陣白一陣,好久不說話,最後說:「你說得有道理,我做得有些過分。」說完,就對左右說:「把沈偉寶放了吧!」

沈偉寶出來之後,對張兆棟非常的感謝。有了這次教訓,人也變得謙虛起來。

張兆棟之所以能公平地處理沈偉寶和丁日昌的矛盾,是因為他的平衡之術的靈活運用,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又對人以啟發教育,使沈偉寶和丁日昌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加以改正。

可見,育人不單單是對人才的幫助,在事件中讓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就給我們以啟發,我們在教育人的時候,也要學學張兆棟的平衡之術,在矛盾中使人受到教育。

拿破崙對士兵的一次容忍,被傳為佳話。他率領的部隊宿營在一個小鎮,這個小鎮盛產葡萄,當天夜裡,一個士兵感到口渴,一時找不到水,他悄悄地來到葡萄架下,順手摘下一串葡萄,然後津津有味地吃起來。第二天一大早,葡萄園主發現地上的葡萄皮,立刻判斷是來此宿營的當兵的偷吃了葡萄,他找到拿破崙很生氣地說:「你手下人偷吃了我的葡萄,必須查出來是誰幹的!」

拿破崙一開始不相信,他與葡萄園主走出宿營帳篷,一起來到葡萄架下,果然看見了滿地的葡萄皮,他忙賠不是,並拿出錢給葡萄園主,才讓葡萄園主停止了發火。

拿破崙向帳篷走的路上很氣憤,他想一定要嚴厲查辦偷吃葡萄的士兵。但他一會兒又冷靜下來,告訴自己要容忍住,因為眼下正是用人之際,處罰一個人是小事,但會影響到全軍士兵的士氣,同時他又從人性化角度為那個士兵考慮,長年累月的戰爭,士兵們吃了很多苦頭,看見誘人的葡萄能不流口水嗎?這樣想過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