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計 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樣 活學活用

領導者要下屬積極地投入工作中,首先自己要有這份熱情;不要把私人事情夾在公事中,要永遠保持愉快的笑容,這才是領導者的形象。要是經常愁眉苦臉或者在工作中翹高雙腿看報章雜誌的領導者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

遇到下屬遲到的問題,在責備其上班不準時的時候,先要想想自己是否做到按時上班了。自己都沒有做到的事情是無權要求別人做到的,否則會引起下屬的不滿和不信任。具體的如果遇到下屬遲到,有一些微妙的方法可以在無形中改善這種情況。待遲到的下屬上班,跟對方打個招呼後,有意無意地看看手錶;如果對方仍無反應的話,也就別再追問。等待他再一次遲到,又與上次的情況一樣的話,不妨問他是否居住得很遠,然後建議他提早些起床。整個過程,勿忘保持友善的笑容;而且聲音不要太大,僅對方能聽到就可以了,免他在同事面前感到尷尬,而產生仇恨感。

還有一個許多領導者都常犯的嚴重錯誤就是開會和散會的時間不定,全憑個人心情行事,這是最要不得的。開會時間一經定下,就不能因個人心情而隨意改動;須知下屬已經刻意安排出那段時間開會,如果你隨時改變,將會影響下屬的工作進度和情緒。

無論是開會這樣的大事,還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作為領導者都應該以身作則,換句話說,是領頭人就一定要有領頭人的樣,否則就不要做領導者。

不怕失敗,敢作敢為,這是一個領導者應有的基本素質。如果領導者縮手縮腳,缺乏風險意識,不能開拓進取,那麼,他所領導的整個團隊肯定是一潭死水。

很多人都抱怨制度限制了他們的行為,而美國康柏電腦公司總裁謝克卻不這麼認為。他說:「大公司的條條框框不會束縛一個領導者的手腳。規章制度只規定了一些基本的東西而已,還留有很多空間供個人發揮、個人創意。很多人沒有創意,沒有把東西做出來,就歸咎為規章制度對自己的束縛。實際情況不是這樣。」他把缺乏創意的原因歸為兩個:一是自己沒有能力去創意;二是害怕面對失敗。新的東西一定是人家都沒有嘗試過的,成功的另一面就是失敗。因此,並非每一個領導者都能勇於直面失敗。

對於小公司來說,有時不一定需要什麼制度。如果幾個人都很能幹,就用不著什麼制度了。但公司大了以後,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人與人之間需要配合,這時就需要制度了。但是,領導者與普通員工對制度的看法應該有所不同。普通員工看制度看的是數字,是九點零五分不是零六分,是做三遍不是做四遍。他不用想別的事情,只要按制度做就行了。但作為領導者,就不應該這樣看待制度了。

制度是人定的,領導者必須清楚每條制度的制定究竟出於何種考慮。制度只能是一條、一段、一本書,但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僅靠制度解決不了現實環境中千變萬化的問題。現實隨時變化,制度也要變,這就需要領導者充分了解並努力縮短環境與制度之間的距離。領導者要敢於迎接挑戰,不要害怕失敗,老是按照以前所教的招數來進行企業管理,這樣會讓整個管理失去活力和創新,最終只能導致管理的失敗。

《論語·子路》記載,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請教怎樣管理政事,孔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意思是說,管理者首先要給自己的老百姓帶頭,然後才能讓他們勤勞地工作;並且,管理者要永遠以身作則,不能倦怠。「君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所以,儒家認為,管理者是被管理者的表率,其言行具有示範的意義。

孔子還有個著名的觀點:「政者,正也。」所謂「政」,就是領導者的自我端正。也就是說,領導者在要求別人之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德、作風、言行、舉止等,否則,你就不可能管理他人,尤其不能讓你的追隨者信服。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其身正,不令而行」,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荀子說:「君主就像測定時間的標杆,民眾就像這標杆的影子;標杆正直,那麼影子也就會正直。君主就像盛水的盤子,民眾就像盤子里的水;盤子是圓形的,那麼盤子里的水也是圓形的。」

日本企業家井植薰就是一個以身作則的典範。他自律甚嚴,時時為員工做出表率。比如,他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到達公司,其誤差率幾乎精確到秒的程度。天長日久,公司大樓的門衛竟然把他當成了標準的時鐘。每當他的身影出現在公司大門前,門衛就會下意識地伸手看看自己的手錶,嘴裡說「真準時啊」,或「我的手錶怎麼慢了一分鐘」。

井植薰將這種準時上班的習慣堅持了幾十年,一直到退休,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他為什麼這樣苛刻地控制自己的上班時間呢?提早上班比準時上班省心多了。但井植薰認為,如果提早上班的話,也許會給員工造成某種苛求的印象。他說:「大家可能會學你的樣,比你來得更早,這不是好辦法。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我現在所做的,分秒不差。」由此也可見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胸懷。

在一個企業,老闆的行為是員工們的榜樣。優秀的管理者,應當成為員工的楷模,不僅是有形地在工作中時常給予員工指導,無形中也要將為人及作風帶給員工,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

日本企業家士光敏夫說:「以身作則最有說服力。」「部下學習的是上級的行動。」

美國企業家亞瑟·布里恩說:「位居領導位置的人需要許多天賦的才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管理者必須能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以此來感召員工,凝聚人心。

1944年,日本戰敗後,松下公司面臨極大的困境。為了渡過難關,松下幸之助要求全體員工振作精神,不遲到,不請假。

然而有一天,松下幸之助本人卻遲到了10分鐘,原因是他的司機疏忽大意,晚接了他10分鐘。

他認為必須嚴厲處理此事。首先他以不忠於職守為理由,給司機以減薪處分。其直接主管、間接主管,也因監督不力受到處分,為此共處分了8個人。

松下幸之助認為對此事負最後責任的,是作為最高領導的社長——他自己。於是他對自己實行了最重的處罰,扣發全月的薪金。

僅僅遲到10分鐘,就處理了這麼多人,甚至包括企業的最高領導人自己。此事深刻教育了松下公司的員工,在日本企業界也引起了很大震動。

毛主席說:「只有落後的領導,沒有落後的群眾。」在規定、制度、公約面前,人們是一律平等的。優秀的管理者絕不會讓自己凌駕於制度之上。如果領導能自覺遵守制度,員工就不會輕易地違反制度。如果領導都不遵守制度,下級就會步步效法。

管理者必須做到由正己到正人,由修身而治人,由上行而下效。只有真正做到自律,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才能達到治人的效果。正如法國總統戴高樂在《劍刃》一書中所說:「一個領導者為了說服別人遵循他的路線,聽從他的指揮,必須能夠確定他的權威。」

企業中管理者就是團隊的領頭羊。領頭羊所起到的就是一個標杆的作用。它永遠站在隊伍的最前方,給群羊以榜樣與力量,使得整個團隊昂首闊步地向前。

勇當下屬學習的標杆,才能贏得下屬的尊重和信賴,以心相隨。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著名的巴頓將軍就是這樣的領導。他曾經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在戰爭中有這樣一條真理:士兵什麼也不是,將領卻是一切……」

巴頓將軍為什麼說這樣的話?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故事:

有一次巴頓將軍帶領他的部隊在行進的時候,汽車陷入了深泥里。巴頓將軍喊道:「你們這幫混蛋趕快下車,把車推上去。」

所有的人都下了車,按照命令開始推車。

在大家的努力下,車終於被推了出去。當一個士兵正準備抹去自己身上的泥污時,驚訝地發現身邊那個渾身都是污泥的人竟然是巴頓將軍。原來巴頓將軍剛才和他們一起把車推了上去。

這件事一直都牢牢地記在這個士兵的心上。

直到巴頓去世,在將軍的葬禮上,這個士兵對巴頓的遺孀才說起了這件事,這個士兵最後說:「是的,夫人,我們敬佩他!」

當我們看完這個故事,再回顧巴頓將軍那句名言:「在戰爭中有這樣一條真理:士兵什麼也不是,將領卻是一切……」

我們不難發現隱藏在這句話背後的深意,那就是:士兵的狀態,取決於將領的狀態;將領所展示出來的形象,就是士兵學習的標杆!

這個道理不只在軍界適用,在任何一個組織都適用。

凡是能夠帶領團隊取得成功的管理者,必然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管理者。能夠以身作則地帶領自己的團隊,也是管理者的首要職責之一。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創建有凝聚力的團隊,管理者就要嚴格要求自己,起帶頭和表率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