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計 人盡其才——把人的才能都挖掘出來 精彩案例

●人盡其才——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年輕的時候,家裡很窮,經常連飯都吃不上,只好東求西討地向人家要一點吃的。有一次,他挎著寶劍在街上行走,一個惡少攔住他說:「你敢用劍殺了我嗎?不殺,你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不跟他計較,就從他胯下鑽了過去。惡少和周圍人哈哈大笑,說他是膽小鬼。項梁起兵反秦,韓信背著僅有的一把寶劍去投奔,在項梁手下當了一名小兵。項梁戰死以後,韓信又跟著項羽做了郎中的小官。他曾幾次給項羽獻計獻策,項羽都沒有採用。韓信一氣之下,離開項羽,投奔到了劉邦門下。劉邦也沒有發現韓信是個人才,只是叫他做了個治粟都尉,負責經辦糧草一類的事情。

最早跟著劉邦起兵的蕭何,是個善於識別人才的人。曾經找韓信談過幾次話,蕭何發現韓信是個了不起的將才,準備找機會向劉邦推薦。可是還沒有等蕭何推薦,韓信卻以為劉邦不肯重用他,就在一個晚上,背著寶劍,偷偷地逃走了。

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了,很是惋惜。他來不及向劉邦說一聲,就騎上一匹快馬,乘著月色,親自去追趕韓信。

韓信匆匆忙忙地出去,由於道路不熟,又找不到人問路,正在山谷中徘徊。他借著月色,看見遠遠的一個人騎著快馬追來,嚇了一跳,趕緊沒命似的向前飛跑。蕭何看清楚前面使勁奔跑的那個人,正是自己要追趕的韓信,就大聲呼喊:「韓壯士!請停一停!」

韓信聽出來是蕭何的聲音,他知道蕭何很賞識自己的才能,就停了下來。

蕭何趕快下了馬,拉著韓信的手,急急地說:「韓壯士,你不能走!漢王是重視人才的,只要我向漢王一說,他準會重用你。請你不要性急,稍等幾天!」

韓信看蕭何真心想推薦他,就放棄了離開的打算,跟著蕭何回來了。

當蕭何追韓信的時候,有的話一傳兩傳地傳錯了,說蕭何也開了小差。這一下可急壞了劉邦,他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樣,急得飯也吃不下了。過了兩天,蕭何回來了,劉邦責問他:「你幹什麼去了?為什麼不告訴我一聲?」

蕭何回答說:「我追逃走的人去了。」

劉邦問:「你去追誰?」

「我追韓信。」

「將士逃亡的很多,別人你都不追,為什麼單單去追韓信?他不就是鑽褲襠的那個小子嗎?」劉邦滿不在乎地說。

「大丈夫能屈能伸,大王不可小瞧他。別的將士容易得到,像韓信這樣的人卻找不到第二個。大王如果只想做漢王,韓信的確用處不大;如果想要爭奪天下,像韓信這樣的人才萬萬不能缺少。」

劉邦嘆一口氣說:「唉!我當然要爭奪天下!我怎麼能在這窮鄉僻壤待一輩子呢?」

蕭何說:「大王既然想打天下,那就應當重用韓信。您能用他,他就會留在這裡;您不用他,他早晚會走的。」

劉邦說:「照你這樣說,我就封他為將軍。」

蕭何說:「像韓信這樣的人才,做個將軍太屈才了。」

「那我拜他為大將軍如何?」

「那太好了。」

於是,劉邦打發人去把韓信叫來,說要拜他為大將軍。蕭何聽了趕緊制止說:「大王平時對人不講禮教,今天拜大將軍可不能像平日那樣,隨隨便便把人叫來。您如果真心實意要拜韓信為大將軍,就應當選定一個好日子,吃三天素食,然後築壇拜將。這樣才顯出您愛惜人才的誠意。」

劉邦認為蕭何說得有理,就真的照著實行,找了一個日子,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被拜為大將軍之後,覺得自己施展才能的時候到了。他給劉邦詳細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韓信認為能夠與劉邦爭奪天下的只有項羽一人。項羽雖然勇猛,但是不會用人;對別人表面上很仁慈,其實很吝嗇;更嚴重的是他失掉了民心,老百姓都很怨恨他。要打敗項羽並不難,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行。韓信建議劉邦要放手任用勇敢善戰的人;得到勝利以後,要把封邑土地封賞給有功之人;更重要的是要努力爭取民心,把老百姓拉到自己這邊來。韓信給劉邦貢獻具體的策略說:「被項羽分封在關中地區的三個秦朝降將,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原先幫助秦始皇鎮壓老百姓,是老百姓最痛恨的,可以先拿這三個人開刀,然後再往東去跟項羽爭鋒,奪取天下。」

韓信對形勢的分析很是中肯。劉邦聽後高興極了,握著韓信的手說:「蕭何言得韓信方能得天下,果然是,果然是!」他覺得與韓信相見恨晚,決定立即照著韓信的話,東進去和項羽爭天下。

韓信一直擺脫不了「大材小用」的命運,項羽用他,但是只讓他做個持戟的衛士,劉邦用他,也只是讓他做個管糧倉的小官,弄得韓信始終不得志,苦悶沒有出路,不得已,才開了小差。我們說一口大得能裝下一頭牛的鍋,肯定裝得下一隻雞,話雖這樣說,但是如果任由一口裝得下一頭牛的鍋就煮一隻雞,你說是不是人才浪費呢?所以,小材大用出問題,大材小用如果一直不能得到改變,問題就更大了。

說這些對於擇才有什麼借鑒意義呢?擇才的目的是什麼,擇才的目的就是讓人才發揮出他應該發揮的才幹來,必須授予人才與他的才幹相當的職權和職銜,才能讓人才「活」起來!這個樸素的道理往往是擇才中最容易失誤的環節,擇才者只知道將人才得到手,卻不知道知人善任,毫不客氣地說,只有知人善任,將人才配置以合適的位置,擇才者才算盡到了責任,才算對人才對大局有了一個交代,不然,草草了事,該授予重職的不授予,擔不起重職的偏偏相中,本末倒置、黑白顛倒,則會造成人浮於事、按資排輩的低效率人事結構,日積月累,真正的人才永遠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個個都起了開小差、另謀高就的念頭,這樣的兆頭是人才流失的危機信號。蕭何尚且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連夜騎馬終於把韓信追回來,現實生活中,倘若一味地熟視無睹,任由事態惡化,則恐怕發動多少蕭何,韓信也追不回來了!

●讓恰當的人做正確的事——諸葛亮選賢任能

公元222年,蜀吳兩軍在夷陵會戰,結果蜀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倉皇逃到白帝城。經過這次重大的打擊,劉備的元氣大傷,從此一病不起。公元223年,劉備自知時日不久,於是派人去都城請來諸葛亮和他的兩個兒子,做最後的交代。

劉備見到諸葛亮,兩眼含淚,激動地說:「先生,我當年在隆中初次和您見面的情形,至今還在我眼前浮現,這些年來,您為了我建立大業出謀劃策,居功至偉。可是我卻沒有聽您的勸告而去進攻孫吳,結果招來這麼大的不幸,連性命都難保了。」諸葛亮緊緊握住劉備的手,眼淚也不住地往下淌。劉備接著說:「我自知命不久矣,我死後萬事就託付給先生您了!」說著,他使勁地拉住諸葛亮的手說:「丞相的才能比曹丕高千倍萬倍,一定能完成治國的大業。要是阿斗可以輔佐,您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不行,您就乾脆代替他,自己做主公吧。」

諸葛亮一聽到這裡,心中一陣酸痛,連忙抱緊劉備的雙手,低頭痛哭道:「臣下怎麼敢不全心全意地報道您呢?承蒙主公對我的知遇之恩,我就是死了,也要盡心輔佐太子啊!」接著,劉備又給太子寫了遺詔,讓他們兄弟三人要像對待親生父親那樣,對待丞相。隨後沒過幾天,劉備就撒手人寰了。

17歲的劉禪,也就是阿斗,在劉備死後不久就繼承了皇位,並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稱其為相父。從此,蜀漢政權事無巨細都要由諸葛亮決斷。為了治理好國家,諸葛亮不僅教育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而且還特別重視選拔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他寫了《便宜十六策》呈現給後主劉禪,再三強調選賢任能的重要性。

聯吳抗曹是諸葛亮振興蜀漢的重要戰略決策,可是夷陵之戰,蜀吳聯盟遭到破壞。諸葛亮擔心孫權會趁劉備剛死之際,對蜀漢發動突然襲擊,於是想找一個得力的人去吳國修好,可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正在諸葛亮愁眉不展之際,尚書鄧芝來拜見諸葛亮,當二人談到目前國家的狀況時,鄧芝說:「眼下皇上年幼,且初登大寶,民心不安。如果要完成先皇的統一大業,就必須摒棄前嫌,和吳國修好。只有如此,才能消除東顧之憂,才能北上中原,不知丞相意下如何?」諸葛亮聽到這裡,臉上不禁浮現出幾分喜色,他笑著對鄧芝說:「我對這件事情已經考慮很久了,只是我正苦於找不到一位合適的人選出使吳國。今天我終於找到這個人了!」說著慢條斯理地品起茶來。鄧芝興奮地問道:「這個人是誰啊?」諸葛亮神秘一笑,說:「就是你啊!聽了剛才您的一番話,我知道只有您最了解聯吳的目的,所以也只有您能順利地完成聯吳的使命啊!」,諸葛亮立刻派鄧芝出使吳國。鄧芝到吳國的時候,正巧魏國也派人來說服孫權,聯魏攻蜀。鄧芝並不畏懼魏國實力強大,充分發揮自己能言善辯的本領,不但幫助孫權分析聯蜀抗曹的優與劣,還幫他分析聯魏攻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