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計 以德服人——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他人 活學活用

●崇高的人才能成就偉業

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政治生涯開始時便追隨聖雄甘地,支持甘地所領導的運動。甘地本人對他十分欣賞,寄予厚望。甘地經常和尼赫魯在各種問題上交換意見,主動提拔他擔任領導職務,由於甘地的作用,尼赫魯在國大黨的地位迅速提高。尼赫魯雖然九次被捕入獄,但是他從未放棄他的政治抱負和理想。更加可貴的是,尼赫魯並不盲目地追隨甘地。他不怕困難,對歐洲進行了考察,在很多問題上的看法早已超過甘地。他始終走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的最前列,提出了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廣泛擁護。他所具有的良好品格、對革命的堅定信仰和目光的遠大深受印度人民的崇敬和信賴。

有些政治家對品格不屑一顧,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他的《領導者》一書中對道德表示輕視。他說:「美德不是偉人領袖高於其他人的因素。」但是這種認識從根本上來說是錯誤的,它將權力等同於權術。權術往往是不擇手段的,在不夠民主和透明的權力機制下,它有可能發揮作用,但是在民主化和透明度很高的機制下它往往會讓領導者寸步難行。尼克松最終因為「水門事件」而下台,正說明了這點。因此只有道德被認可,才能實現有效的領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領導者必須通過自己的道德品質來吸引下屬。下屬往往對領導者的能力表示欽佩,進而服從,但是更多的時候是為領導者的個人道德品質所感動,進而產生無條件的服從和信賴。因此領導者要注重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雖然不能做一個偉大的人,但是一定能做個崇高的人。

●人格魅力遠勝於權力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做到以德服人,就不能不強調人格的力量。人格本身是一種有價值的力量,管理者只有依靠其人格所產生的威望(地位和權力難以產生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員工。

中國人重視「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才服人」或「以力服人」,就是要求管理者要用自己的高尚寬厚的人格感化對方,使其心甘情願地服從自己。這一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管理者的道德感化基礎之上的,管理者的道德越高尚,對於被管理者的感應性也就越大。

彼得·德魯克主張:「品格是發揮領導力的手段。」德行具有精神、意志和感情的一種性質,它們慢慢地灌輸品格的力量和人格的穩定。

權力不會自動點燃你的魅力,有權力並不意味著你有某種魅力可以掌握人心。一個員工願意為他的老闆或企業竭盡全力工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老闆所擁有的個人魅力像磁鐵般吸引了他的心,激勵他勇往直前。

《道德經》上講:「君子以厚德載物。」具有優秀品德的老闆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而這種力量有時看得到有時看不到,但只要你一進入其間,即使他不說一句話,你仍然能感覺到那「看得到的內心深處的力量」。

有魅力的老闆才有感召力,有感召力的老闆往往有魅力。

你可能會聽到一個下屬說:「你和他在一起待上一分鐘,你就能感受到他渾身散發出來的光和熱。我之所以賣命努力,那是因為他強大的魅力深深吸引我所致。」

曾經在一個報告會上,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說:「在現實世界裡,眾所皆知的一流領導者無一例外地都具有一種罕見的人格特質,他們處處展現出魅力領袖的風範。他們不但能激發下屬們的工作意願,而且具有高超的溝通能力,能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渾身散發出熱情洋溢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他帶領團隊屢創佳績,擁有一連串驕人的輝煌成就。運用獎賞力與強制力來領導,也許有效,但是如果你要提高自己的領導魅力,贏得眾人的尊重和喜愛,我建議你們要盡最大的努力來影響和爭取下屬的心。假如你們當中誰能做到這點,誰就能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人,而且也可能完成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做管理工作,須知權力產生的威信常常會因為職位的變化而改變,而因為優秀品德和人格魅力帶來的威信、敬重、感召力、凝聚力卻不會輕易改變。前者屬於職務內權威,具有強制性,他不得不服從;後者屬於職務外威信,與組織和職務沒有關係,他的服從和認可完全是自發的,發自內心的,心甘情願的,無怨無悔的。前者如同「捆綁夫妻」,面和心不和,口服心不服;後者如同「自由戀愛」,鐵了心牽手,上刀山下火海義無反顧,面不改色心不跳。這時候精神感召力的巨大作用遠遠超越了金錢以及其他利益帶給人的激勵,「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法則也有不起作用的時候。

人格魅力遠勝於權力。老闆要想團結、凝聚所有的成員,就要「注重人格的感化力,以德才能服人,而不是借權威管人」。只有這樣,員工們才會信任並敬仰他,企業內部也才會出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局面。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每個人都有一方魅力的沃土,等待你去開墾。」

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培養自己的領導魅力,以仁德征服人心,以正直換取信任,以誠實贏得尊重,以無私獲取追隨,是每個管理者提高內在道德素質,樹立良好外在形象的必修課。

正所謂: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

●「以力服人」讓人被動服從,「以德服人」讓人主動跟隨

為什麼秦、隋二世而亡?為什麼漢唐能有天下數百年?

同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什麼元代短命而清朝長壽?

原因是:前者行霸道,後者行王道。霸道得天下,瞬間即失;王道得天下,四海皆服。霸道「以力服人」,是靠管理者憑藉手中的權力,讓人歸服的,而並非心服;王道「以德服人」,是靠管理者的道德榜樣,人格魅力,讓人歸服的,那才是心悅誠服。

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為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漢代名將李廣,不但是一位驍勇善戰、百發百中的神箭手,而且還是一位體貼士卒、廉潔奉公的將軍。他歷任七次郡太守,前後四十餘年,每次一得到朝廷的賞賜,立即分賞給其部下,同士卒一起吃喝。他家沒有多餘的財物,也始終不過問家產的事。他帶兵打仗,每次長途跋涉、口乾舌燥之時,遇到水源,總是先讓士卒喝。如果全部士卒沒有飲夠,他就決不進水;如果士卒不全部吃飽,他決不進食。再加上他平時對下屬和藹、寬厚、不苛求,所以士卒們都愛戴他,很樂意被他任用。

不少老闆在日常管理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信奉「強權即公理」。可是我們看到,在強權的管理下實際上並沒有獲得管理者所期待的效果,反而使員工的逆反情緒更為強烈,最後導致人心盡失。

管理者注意自己的道德修養,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從而帶動整個團隊道德水平的提高。

海南航空公司的管理模式就是「以德服人」的代表。

「三為一德」是海航對管理幹部的獨特要求,是海航管理者最基本、最核心的自身修養的主要內涵。

「三為」即為人之君,為人之親,為人之師。「為人之君」指幹部要有君王一樣的責任和君子一般的風範;「為人之親」指要像親人般地善待下級;「為人之師」指的是幹部要別人做到的自己應先做到,還要讓別人從你那裡學到東西。

中國文化中三大傳承的核心就是一個「德」字,海航由「三為」而構成的「德」字有四個內涵:誠、善、勤、儉,即誠心待人、善念處事、勤勉工作、節約福報。四條做到,會在「德」字上有所提高,會帶來好的發展前景。

孟子有云:「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把國家管得很好,善於應用法律來治理國家,那麼人民將會懼怕我們;如果我們拋開刑法,好好地教化萬眾,人民將會愛我們。因此,如果通過法律來管理國家,得到的只是財富;但是通過教化來管理人民,得到的將是民心。

在企業管理中,老闆只要搞好團隊的價值導向和對員工的價值教化,就可以以一馭百,收服人心。

以傳統文化精粹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和員工素質修養培訓,是海航的企業文化特點。對此,海航董事長陳峰這樣說:「目前中國人職業道德方面已是很弱,不如西方成熟,而市場經濟是有一定規則的競爭,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中應該得到弘揚的東西沒有確定起來。因此,做企業時僅有西方管理的一套往往力不從心,對付不了傳統文化中的劣根,如上班要求打卡,有的人可以打完卡再溜出去,還有現在上市公司里的各種問題。總之,企業管理中還缺乏規範自己的理念。拿什麼來規範呢?僅有西方的管理制度是不夠的,於是要求大家把人做好,加強對自身如何做一個好人的認識,實際上還是職業道德。修養方面的最基本的東西——做人訓練好了,職業道德自然就好了。文化加上制度,就能使制度有效地執行下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