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說話的力量 第二十八章 演講

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局當如撞鐘,清音有餘。

——謝榛

有人說,觀點是演講的靈魂,「喜新厭舊」是聽眾的普遍心理,因而追求觀點表述的創新是演講者的重要任務。只有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觀點表述的創新是演講生命力的源泉。掌握創新思維的方法,提出新穎而富有吸引力的觀點,是演講者水平和實力的真正體現。

當然,創新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們熟練地掌握一些創新思維的方法,就能在演講實踐中提出新穎而富有吸引力的觀點,從而使我們的演講更為聽眾所喜聞樂見。以下五種方法可供參考。

1.老話新談

同一個正確的觀點,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說法是聽眾非常熟悉的,如果演講者一味地外甥打燈籠——照舊,照本宣科,老話連篇,就會使聽眾興味索然。在市場經濟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同一種商品,換上新的包裝之後,就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增加商品的附加值,並能激起顧客更強的購買慾望。同樣,在演講中,把老觀點巧妙地「包裝」一下,也是觀點出新的常用方法。如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曾在演講中說,聯想集團培養人的第一個方法叫做「縫鞋墊」與「做西服」。什麼意思呢?就是培養一個戰略型人才和培養一個優秀的裁縫有相同的道理,我們不能一開始就給他一塊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應該讓他從縫鞋墊做起,鞋墊做好了再做短褲,然後再做一般的褲子、襯衣,最後才是做西服。

培養人才不能拔苗助長,不能操之過急,要一步一個台階爬上去,這並不新鮮的觀點,人人都懂。演講者在這裡把培養人才和培養裁縫類比,把培養人才的過程描繪為從縫鞋墊到做西服,用一個通俗而新穎的比喻給老觀點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內容是舊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謂殊途同歸,新意盎然。

2.提升內涵

生活中有許多流傳甚廣的話,如民謠、俗語、諺語等,它們為人們所理解的內涵是相對固定的,如果演講者能巧妙地借用這些老的形式,並加以「改裝」,賦予它新的內涵,就能為在演講中進行觀點創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只要演講者能自圓其說且言之有理,就能在聽眾的認識上達成一種新的和諧。如筆者曾在演講中說:對待事業,要有心栽花,花不開,也要栽;對待名利,要無心插柳,柳成蔭,也無心。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俗話的形式和內涵廣為人知,筆者借用它,稍作改裝,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得到了聽眾的熱情肯定。

3.破舊立新

顧名思義,就是破舊立新,就是在否定、破除舊的觀點之後,提出與舊觀點相反或相對的新觀點,雖然破舊立新的難度和風險較大,但只要有言人所未言的勇氣,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就能收到出語驚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如一位演講者在《我們不願做睡獅》的演講中說:有人曾預言,中國是一頭睡獅,就這樣我們被人家當了一百年睡獅,我們也把自己當睡獅自我陶醉了百年。獅子是百獸之王,但一頭酣睡的獅子能稱得上是百獸之王嗎?一隻睡而不醒的獅子,一個名義上的百獸之王,並不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如果我們為這樣一個預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於「人家說我們祖上也曾闊過」一樣,真是脆弱而又可憐。我們不要偉大的預言,我們只要強大的實力,我們不要做睡獅,只要我們覺醒著、前進著,就比做睡著的什麼都強。人家的預言曾是我們驕傲的資本,但仔細分析起來,為一個過去的預言而陶醉或昏睡,於實際又有何益處呢?所以演講者鮮明地提出「我們不願做睡獅」的觀點,猶如當頭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奮發。

4.由此及彼

事物是辯證的,問題總有多面性,但由於我們認識上的局限性或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的影響,我們在表達某一觀點時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講其一,不講其二。當然,堅持和強調「這一方面」是應該的,因為它也是正確的公認的觀點,但如果我們顧此而失「彼」,就會妨礙認識的深入和工作的改進,因為隨著事物的發展,堅持和強調「另一方面」的意義也非常重要。如果演講者能由此及彼,即在不否認現有觀點的前提下,敏銳地發現問題的「另一方面」並適當加以強調,就能達到演講觀點深、新並舉的目的。如深圳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在演講中曾提出一個重要的新觀點「要提倡思想上的艱苦奮鬥」,他說: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艱苦奮鬥,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思想上的艱苦奮鬥,看不見,摸不著,難以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正因為如此,有些人就越來越淡化了思想上的艱苦奮鬥精神,其突出表現就是身勤腦懶,整天東跑西顛,顯得忙忙碌碌,可一旦遇到費及腦筋的事,卻不肯或不善於下一番工夫去深入思索,因而這些人跑得再勤,也跑不出多大所以然來……唐代韓愈有句名言「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句話是很有哲理的,所以我們要提倡思想上的艱苦奮鬥,本質的要求就是要在思想上吃得起苦,深入進行理論思維。以往我們對艱苦奮鬥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能吃苦、不怕累、出大力、流大汗的層次上,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提倡這一點無疑是應該的,但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的高科技企業的競爭當中,光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艱苦奮鬥是不夠的,還應該突出強調思想上的艱苦奮鬥,演講者提出的這一新觀點,對市場競爭中的高科技企業來說,其深意和新意是不言而喻的。

5.由淺入深

有時關於某一問題已形成結論並被人們當做「定論」廣為接受,似乎再也沒有思考下去的必要了,但實際情形遠非如此,只要我們再往前走一步,就會發現「風景那邊更好」。如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曾於1971年出版過一本極為暢銷的書《始於幼兒園為時過晚》。當時人們普遍認定的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在中學,中學教育的基礎在小學,而井深大則把問題再深入挖掘一層,認為還要重視幼兒園的教育,最後的結論是:不!始於幼兒園也已經太遲。從大腦生理學的角度來看,生下來的嬰兒具有100億以上的腦細胞,同沒有「接線」的計算機一樣,在這樣的頭腦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是否給予刺激,將決定「接線」即組成頭腦的形狀的好壞,所謂「接線」在四歲時要完成60%,八九歲時要完成95%,十七歲時要全部完成,所以,在幼兒時,如果缺乏良好的刺激是不行的。這雖然不是一個演講實例,但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對演講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一篇完整的演講稿都可以分作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

在主體部分又縱橫展開,形成不同的層次,體現出演講者思路展開的步驟,反映著演講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可以記敘與抒情相結合,謳歌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迹,達到鼓勵先進、鞭撻落後的目的;也可以夾敘夾議,敘議結合,達到統一思想、興利除弊的效果。根據演講內容的不同,適當調整演講稿的結構,使結構更好地為內容服務,從而突出演講的主題思想。而演講稿的結構作為整體,是演講稿的形式範疇。但結構的構成,也有它的形式和內容。從整體看,結構是演講材料的組織構造,是演講者依據主旨、意圖對材料進行組合、編排而成的一篇演講稿的框架。分開看,它也有它的形式,即一篇演講稿由哪幾部分組成;也有它的內容,即哪個部分講什麼。結構的中心是回答和解決這次演講「怎樣講」的問題,因此要寫好演講稿首先要掌握好演講稿的結構。

結構的實質是將來自各方面的分散的演講稿構成因素(主旨、題材、材料等)組合成一個新的有機的整體,使構成因素的原有意義集中、突出出來並升華出一種新的意義和信息傳播給聽眾。如魯迅的《娜拉走後怎樣》,其中有外國劇中的人物,有中國的實際,有它要闡述的問題、主旨和意圖。當我們讀它時,就覺得它是一個整體,原有分散的材料有機組合後具有了新的意義,產生了新的功能。這也就是結構的作用所在。

演講稿結構的一般模式就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認定的「三一律」。它由意義各不相同的三個部分即開頭、正文、結尾所組成。「三一律」概括了任何演講稿結構的形式特點。從形式上看,這三個部分各自獨立,各有各的意義和作用;從內容上看,則是統一的,是同一個主題、題材和材料在不同部位的表現,要達到的是同一個目的。這裡,開頭處於演講稿的重要位置,應該力求迅速引起聽眾的注意,力避拖沓、冗長和客套;結尾則在於使整個演講給聽眾留下一個完整、清晰的概念,力求做到揭示題旨、加深認識、促人深思、耐人尋味,文字不可過長。

一般說來,任何演講稿的開頭和結尾的結構方法及意義、作用都是一致的。但正文則不盡相同,至少有兩種特殊模式。這裡介紹的就是正文的兩種特殊模式:議論式結構模式和敘述式結構模式。

(1)議論式結構模式,即以普通論文方式安排的結構。由提出問題、分析論證和得出結論三部分組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