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 說話的藝術 第二十章 說「不」的藝術

為自己的幸福活著的人,低劣;為別人的意願活著的人,渺小;為別人的幸福活著的人,高尚。

——列夫·托爾斯泰

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要求時,他心中通常也會有某些困擾或擔憂,擔心你會不會馬上拒絕,擔心你會不會給他臉色看。

因此,在你決定拒絕之前,首先要注意傾聽他的訴說。比較好的辦法是,請對方把處境與需要講得更清楚一些,自己才知道如何幫助他。接著向他表示你了解他的難處,若是你處於同樣的境地,也一定會如此。

傾聽能讓對方有被尊重的感覺,在你婉轉地表明自己拒絕的立場時,也能避免他受傷害的感覺,或避免讓人覺得你在應付。如果你的拒絕是因為工作負荷過重,傾聽可以讓你清楚地界定對方的要求是不是你分內的工作,而且是否包含在自己目前重點工作範圍內。或許你仔細聽了他的意見後,會發現協助他有助於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與經驗。這時候,在做好目前工作的原則下,犧牲一點自己的休閑時間來協助對方,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是有幫助的。

傾聽的另一個好處是,你雖然拒絕他,卻可以針對他的情況,建議他如何取得適當的解決方法。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議或替代方案,對方一樣會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適當的支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拒絕時除了可以提出替代建議,隔一段時間還要主動關心對方的情況。有時候拒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方會不定時提出同樣的要求。若能化被動為主動地關懷對方,並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苦衷與立場,可以減少拒絕的尷尬與影響。拒絕除了需要技巧,更需要發自內心的耐性與關懷。若只是敷衍了事,對方其實能看得出來。這樣會讓人覺得你不是個誠懇的人,對人際關係傷害很大。

總之,只要你是真心地說「不」,對方一定會體諒你的苦衷。

1.做好說「不」的準備

我們可分析一下,那些在別人不論提出多不合理的要求時都很難說「不」的人,通常是由於以下一種或幾種原因。

首先對自己的判斷力缺乏自信,不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別人不該期望自己做的。

其次渴望討別人喜歡,擔心拒絕別人的請求會讓人把自己看扁了。對自己能力能夠成功地負起多少責任也認識不清。

最後是自卑作怪,因而把別人看成是能控制自己的「權威人士」。

然而,不論出於何種理由,這些不敢說「不」的人通常承認自己受感情所支配。不管過去的經歷如何,他們從未在別人提出要求時有一個準備好的答覆。

2.用拖延來說「不」

一位女友想和你約會。她在電話里問你:

「今天晚上八點鐘去跳舞,好嗎?」

你可以回答:「明天再約吧,到時候我給你去電話。」

你的同事約你星期天去釣魚,你不想去,可以這樣回答:

「其實我是個釣魚迷,可自從成了家,星期天就被妻子沒收啦!」

3.用沉默說「不」

當別人問:「你喜歡阿蘭德隆嗎?」你心裡並不喜歡,這時,你可以不表態,或者一笑置之,別人即會明白。

一位不大熟識的朋友邀請你參加晚會,送來請帖,你可以不予回覆。它本身說明,你不願意參加這樣的活動。

4.用迴避說「不」

你和朋友去看了一部拙劣的武打片,出影院後,朋友問:「你覺得這部片子怎麼樣?」你可以回答:「我更喜歡抒情點的片子。」你正發燒,但不想告訴朋友,以免引起他的擔心。朋友關心地問:「你試體溫了嗎?」你說:「不要緊,今天天氣不太好。」

5.用模糊說「不」

外交官們在遇到他們不想回答或不願回答的問題時,總是用一句話來搪塞:「無可奉告。」生活中,當我們暫時無法說「是與不是」時,也可用這句話。還有一些話可以用做搪塞,如「天知道。」「事實會告訴你的。」「這個嘛……難說。」等等。

6.用反詰說「不」

你和別人一起談論國家大事。當對方問:「你是否認為物價增長過快?」你可以回答:「那麼你認為增長太慢了嗎?」你的戀人問:「你討厭我嗎?」你可以回答:「你認為我討厭你嗎?」

7.用推託說「不」

比如一個賓館服務員,一位客人請求替他換個房間,則可以說:「對不起,這得值班經理決定,他現在不在。」

你和妻子一塊上街,妻子看到一件漂亮的連衣裙,很想買,你可以拍拍衣服袋:

「糟糕,我忘了帶錢包。」

有人想找你談話,你看看錶:「對不起,我還要參加一個會,改天行嗎?」

8.用客氣說「不」

當別人送禮品給你,而你又不能接受時,你可以客氣地回絕:一是說客氣話;二是表示受寵若驚,不敢領受;三是強調對方留著它會有更多的用途等。

9.友好地說「不」

一位作家想同某教授交朋友。作家熱情地說:「今晚我請你共進晚餐,你願意嗎?」不巧教授正忙於準備學術報告會的講稿,實在抽不出時間。於是,他親熱地笑了笑,帶著歉意說:「對你的邀請,我感到非常榮幸,可是我正忙於準備講稿,實在無法脫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絕是有禮貌而且愉快的,但又是那麼乾脆。

10.對事說「不」

某造紙廠的推銷員上某單位推銷紙張。推銷員找到熟悉的這個單位的總務處長,懇求他訂貨。總務處長彬彬有禮地說:「實在對不起,我們單位已同某國營造紙廠簽了長期購買合同,單位規定不再向其他任何單位購買紙張了,我也應按照規定辦。」因為總務處長講的是任何單位,就不僅僅針對這個造紙廠了。

當我們羞於說「不」的時候,請恰當地運用上述方法。但是,在處理重大事務時,來不得半點含糊,應當明確說「不」。而在朋友的真心求助下,則不能用說「不」的方法應付,應儘力竭盡所能,若實在違反原則和自己力不能及時,才好說「不」。

若別人有求於你,而你出於各種原因卻不能接受,又不好直說「不行」「辦不到」,怕因此傷害對方的自尊心;若對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講違心之言,又不願直接反駁對方;若你看不慣對方的行為,既想透露內心的真情,又不願意表達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對方。要想處理好上述社交經常出現的情況,就要在社交活動中學會巧妙委婉的拒絕,根據不同的情境說「不」。

1.假託直言

直言是對人信任的表現,也是與對方關係密切的標誌。但是多數情況下直言因逆耳而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要拒絕、制止或反對對方的某些要求、行為時,可採取假託由於非個人的原因作為借口從而加以拒絕,這樣對方就容易接受。例如:

某報社的推銷員登門要求你訂閱他們發行的報紙,可你不想訂閱。你可以很有禮貌地說:「謝謝。你們的服務很周到,可是我家已經訂閱了其他幾家報社的報紙了,請諒解。」

2.反覆申訴

當別人侵犯了你的權利時,你要維護你的權利,既堅持你所需要的東西而不生氣,也不急躁或高聲喊叫,應該學會在一種衝突的情境中有效地反覆表達你的意見。例如:

你到商店去買東西,由於購物的人多,售貨員少找給你十元錢。你向售貨員提出,售貨員因記不清而引起了糾紛。這時你要以一種平靜而重複的聲音訴說是如何少找給你錢的,直到問題得到解決。下面這段店員和買主的對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買主:小姐,你少找給我十元錢。

店員:不會吧,我們總是一手交錢,一手付貨。

買主:我相信你們總是這樣做的,可是你確實少找給我十元錢。

店員:你有發貨票嗎?

買主:有(拿出發貨票),你看,就是差了十元錢。

店員:(看發貨票)你在這裡買的是兩雙兒童的靴子。

買主:不錯,你再算算,就是差十元錢。

店員:你看過你的衣袋沒有?你是不是掉在哪兒了?

買主:不會的,我沒動地方。我衣袋裡再沒有錢了。

店員:現在沒法結算,快閉店時我們結賬,你來一趟好嗎?

買主:好,我相信您一定會找到。

3.模糊應對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不願意或不便於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給對方,這時可以用模糊語言來應對。例如:

在醫院裡,一位患有嚴重疾患的病人問醫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還有康復的希望嗎?」

醫生回答:「你的病確實不輕,但是經過治療,安心養病,慢慢會好的。」

這裡的「慢慢會好」是模糊語言。這「慢慢」是多久,是說不清的,但給病人以希望,對病人是一個極大的安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