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 說話的藝術 第十七章 應急語言攻略

狼的力量只存在於狼群中。

——吉卜林

移花接木是辯論中常用的手法,意即巧妙偷換概念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使自己脫離困境的同時陷對方以困境之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移花接木的說話技巧也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著名的詩人歌德在一條只能通過一個人的小徑上散步,迎面來了個極不友好的人:「我向來沒有給傻瓜讓路的習慣。」

歌德聽到對方不友好的喊叫,連忙讓到一旁,笑容可掬地說:「我恰恰相反。」

歌德運用了「移花接木法」,一句話就把「傻瓜」的帽子從自己頭上摘下,戴到對方頭上。

有時候,移花接木還可給別人一個台階下,讓對方在開懷一笑中體會語言的含義。

一對夫婦結婚已經有十餘年了,每個月他們都要給雙方的父母寄生活費。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辦。可是妻子卻每個月給自己的父母寄一百元,給丈夫的父母寄五十元。丈夫一直憤怒在心,卻也不想因此而與妻子鬧得不愉快。

以前,丈夫每天下班,什麼事都不幹,總要先抱抱小兒子,親撫半天。可這天回家後,他見到一歲半的兒子正在搖車裡哭,卻假裝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他一反常態地走到五歲女兒的身旁,把五歲的女兒抱了起來。

正在做飯的妻子扭頭看到了,急忙喊道:「兒子都哭成那樣了,你怎麼還不趕緊去哄哄他?」

丈夫不緊不慢地說:「這五十元錢的,還是你來抱吧!我要抱一百元錢的。」

聰明的丈夫風趣而又不失原則地請妻子進入了自己所預設的易位「圈套」,沒有長篇累牘地發牢騷,卻弦外有音地暗示了事情的實質和自己的不滿情緒,從而巧妙地達到了說話的目的。

妻子一聽,臉就紅了,以後每月也給丈夫的父母寄一百元了。

運用移花接木的說話藝術,關鍵的往往只有一句話,但這一句話往往緊緊扣住了對方的言行,所以分量很重,使對方几乎沒有反擊的餘地。

一個被指控酒後開車,並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機,在法官面前申訴說:「我只是喝了些酒,並沒有像指控書中說的那樣喝醉了。」

法官聽後微微一笑,說:「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沒有判處你監禁七天,而只判拘留你一個星期。」

法官的解釋,既迴避了司機的無理糾纏,又讓司機懂得對司機來說,「喝了些酒」開車與「喝醉了酒」開車的區別,就如「監禁七天」與「拘留一星期」的區別一樣,只不過是說法不同而已。

一位長官到連隊巡查,正趕上士兵們吃中午飯。

「伙食怎麼樣?」長官問士兵們。

「報告長官,湯里土泥太多。」一個多嘴的士兵回答。

「你們入伍是為了保衛國土,而不是挑剔伙食!」長官非常生氣地大聲斥責道,「難道這個道理都不懂?」

「懂,」士兵畢恭畢敬地立正,又斬釘截鐵地說,「但絕不是讓我們吃掉國土。」一句話,說得長官頓時對這位士兵刮目相看了。

士兵們的伙食很快得到了改善。

「泥土」與「國土」意義相差甚遠,但士兵卻能抓住「土」這一信息,並將其生髮開去,不無關聯地與國家的形勢、國土的淪喪和軍人的職責密切地結合在了一起,既體現了一個軍人對祖國的忠誠,又巧妙地達到了改善伙食的目的。

以謬制謬和移花接木有本質上的不同,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以謬制謬就是以錯制錯,意即對方作出錯誤的言論,有意將對方的荒謬觀點引發出來,使其表達得更為清楚,然後再由此推出錯誤的結論來反擊對方,進而使對方的觀點不攻自破。

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故事。

在美國廢奴運動中,廢奴主義者菲利普斯到各地巡迴演講。一次,一個來自反廢奴勢力強大的肯塔基州的牧師問他:「你要解放奴隸,是嗎?」

菲利普斯:「是的,我要求解放奴隸。」

牧師:「那麼,你為什麼只在北方宣傳?幹嗎不敢去肯塔基州試試?」

「你是牧師,對嗎?」菲利普斯反問道。

牧師:「是的,我是牧師,先生。」

菲利普斯接著問:「你正設法從地獄中拯救鬼魂,是嗎?」

牧師:「當然,那是我的責任。」

菲利普斯:「那麼,你為什麼不到地獄去?」

牧師覺得一個聲稱要解放奴隸的人,總在沒有奴隸的地方叫喊,目的顯得不純。菲力普斯認為以牧師的身份不應有過多功利的猜疑,於是便對他進行了有力的反駁,他用「以謬制謬法」輕而易舉地戰勝了對方。

逢年過節,船老闆得按規矩弄幾樣菜,招待船員。這年端午,船老闆端了四樣小菜,提了一把長頸子錫壺,往船員們面前一放,說:

「夥計們,喝酒吧!」說完就走開了。

有個夥計順手把酒壺一提,輕飄飄的,揭開蓋子一看,只有半壺酒。他很惱火,隨手拿起一把鋸子,把酒壺上半截鋸下來就往江中一扔,把底下半截子照舊放好。

沒過多長時間船老闆來了,一看酒壺給鋸了,氣得吹鬍子瞪眼珠,大聲問道:「怎麼酒壺只剩半截啦,誰幹的?」

鋸壺的夥計不慌不忙地答道:「我鋸的,上半截又不裝酒,留著沒用!」

可見,運用「以謬制謬法」時,應注意發現對方的謬誤,並對它進行全面的透視,然後尋找適當角度,進行有力反擊。

兩個鄉下財主在村頭談話,農夫老田見了,同他們打過招呼就走開了。忽然,其中一個瘦財主喊道:「黑老田,站住!」

農夫站住了,對匆匆趕來的瘦財主說:「您有什麼事兒?」

瘦財主喘了喘氣說:「你打斷了我們的話把子,賠五石谷,摺合洋錢五十塊,必須三日之內交清。」

老田回到家裡,愁眉苦臉,茶飯不進,只差沒有尋短見。

他的妻子問怎麼了,老田照實說了。

他的妻子就說:「這有什麼可怕的?到時由我對付!」

到了第三天,田妻叫老田上山打柴,自己便在門口等著。瘦財主來了,劈頭就問:「你家老田呢?」

田妻不慌不忙地回答說:「他上山挖旋渦風的根去了。」

瘦財主一聽,喝道:「胡說,旋渦風怎麼還有根?」

田妻反問:「那麼,話還有把子嗎?」

瘦財主無言以對只得忿忿地走了。

通過上面的這些實例,我們可以看出運用「以謬制謬法」有兩個基本訣竅。

一是以謬制謬,模擬必須相當,謬說必須等值。如甲說:「我家的狗會講話。」乙便說:「我家的驢會唱歌。」甲反問乙:「驢怎麼會唱歌呢?」乙反問甲:「狗怎麼會講話?」這一反駁,由於驢和狗相當,唱歌與講話等值,因而使甲張口無言。

二是無中生有的「無」,必須是絕對的「無」。反之,就會給對方留下反擊的空子,使自己陷於被動。

如,有人說:「我家公雞下了蛋。」另一個說:「我家母雞叫了夜。」這就出了漏洞,有懈可擊了。因為母雞不是絕對不叫夜的,而公雞則絕對下不了蛋,這樣的反駁就無法起到以謬制謬的效果了。

諧音,是指利用語言的語音相同或相反的關係,有意識地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巧用諧音,往往能使人擺脫困境化險為夷。

據傳,從前有個宰相,他有一個名叫薛登的兒子,生得聰明伶俐。當時有個奸臣金盛,總想陷害薛登的父親,苦於無從下手,便往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見薛登正與一群孩童玩耍,於是眉頭一皺,詭計頓生,喊道:「薛登,你像個老鼠一樣膽小,不敢把皇門上的桶砸掉一隻。」

薛登不知是計,一口氣跑到皇門邊上,把立在那裡的雙桶砸碎了一隻。

金盛一看,正中下懷,立即飛報皇上。皇上大怒,立刻傳薛登父子問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薛登卻若無其事地嘻嘻笑著。皇上怒喝道:「大膽薛登!為什麼砸碎皇門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問道:「皇上,您說是一桶(統)天下好,還是兩桶(統)天下好?」

「當然是一統天下好。」皇上說。

薛登高興得拍起手來:「皇上說得對!一統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隻多餘的『桶』砸掉了。」

皇上聽了轉怒為喜,稱讚道:「好個聰明的孩子!」又對宰相說:「愛卿教子有方,請起請起。」

金盛一計未成,賊心不死,又進讒言道:「薛登臨時胡編,算不得聰明,讓我再試他一試。」皇上同意了。

金盛對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隻也砸了嗎?」

薛登瞪了他一眼,說了聲「砸就砸」,便頭也不回奔出門外,把皇門邊剩下的那隻木桶也砸了個粉碎。

皇上喝道:「頑童!這又如何解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