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 說話的藝術 第十四章 辦事高手說話術

盡量不說意義深遠及新奇的話語,而以身旁的瑣事為話題做開端,是促進人際關係成功的鑰匙。

——丁·馬菲

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當一個人需要求一個陌生人辦事時,就像在打一場仗,只有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才有可能一戰而勝。那麼,該怎樣準備呢?一方面,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對方的背景、經歷、性格、喜好;另一方面,在對對方基本情況了如指掌的前提下,設想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以不變應萬變的心理準備。然後,在交往之中針對對方的特點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其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從而成功贏得對方信任。

盛宣懷是晚清的一位大臣,他在拜見陌生的上級時,就非常注意了解對方的有關情況。一次,在李蓮英的保薦下,醇親王特地在宣武門內太平湖的府邸接見盛宣懷,向他垂詢有關電報的事宜。盛宣懷以前沒有見過醇親王,但與醇親王的門客「張師爺」過從甚密,從他那裡了解到兩個方面的情況:(1)醇親王跟恭親王不同,恭親王認為中國要跟西洋學,醇親王則不認為中國人比洋人差;(2)醇親王雖然好武,但自認為書讀得不少,頗具文采。盛宣懷了解情況後,就到身為帝師的工部尚書翁同馜那裡抄了些醇親王的詩稿,念熟了好幾首,以備「不時之需」。

另外,盛宣懷還從醇親王的詩中悟出了些醇親王的心思,畢竟「文如其人」。胸有成竹之後,盛宣懷前來謁見醇親王。

當他們談到電報這一名詞的時候,醇親王問:「那電報到底是怎麼回事?」

盛宣懷回答道:「回王爺的話。電報本身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醇親王聽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話,不免另眼相看,便問到:「你也讀過兵書?」「在王爺面前,怎麼敢說讀過兵書?不過英法內犯,文宗顯皇帝西狩,憂國憂民,竟至於駕崩。那時如果不是王爺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設想了。」

盛宣懷略停了一下又說:「那時有血氣的人,誰不想洗雪國恥,宣懷也就是在那時候,自不量力,看過一兩部兵書。」

盛宣懷真是三句話不離醇親王的「本行」。

醇親王是盛宣懷的上級,他的接見關係到盛宣懷的前途與命運,因此盛宣懷花了不少的工夫來打探醇親王的情況,對他的喜好、性格了解得一清二楚,為自己增添了不少信心。拜謁之時,盛宣懷句句話說在醇親王的心坎兒上,使他覺得這個人很合自己的胃口,於是很快對他委以重任,盛宣懷的未雨綢繆幫了自己的忙。

在與陌生人接觸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通過讚美對方或誠懇謙遜地介紹自己,以真誠感動對方,儘可能地拉近彼此情感和心靈的距離,對方自然會樂於為你效力,或幫你促成某事。

古時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1000頂高帽子戴給我最先遇到的1000個人,現在已送出了999頂,只剩下最後一頂了。」有個長者聽後搖頭說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後一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一聽,忙拱手道:「先生說的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實沒有!」長者頓時手拈鬍鬚,洋洋自得地說:「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這最後一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你了。」

這只是一則笑話,但它卻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說客的機智外,更包含了人們無法拒絕讚美之辭的道理。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促某事成功,恰當地讚美別人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別人的讚美,而實際上,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希望從他人那裡得到賞識,但是,周圍充分理解自己言行的人並不多,而我們自己也很少評論那些發生在周圍的、我們所喜歡的言行。這一點著實令人感到奇怪,因為表示讚賞是非常容易的,不需要任何代價,而在讚美別人後自己得到的回報卻是多方面的。

人人都喜歡被讚美。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曾推出一條原則:「給人一個好名聲。」如果你能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心實意的讚揚滿足他人的被認同感和榮耀感,那麼他人可能會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樂於協力合作。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同樣一件事,同樣身份的人,甲去請人辦理則順順利利,事情也辦得妥妥噹噹,乙去請人辦則困難重重,事情也一塌糊塗。為什麼這樣呢?有人說這是人的因素;有人說這是辦事技巧問題。其實這兩種因素都不能排除,請人辦事是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綜合了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包含了許多做人做事的藝術,其中有很多講究。

(1)要注意禮貌。請求別人辦事,無論大事還是小事,都要注重一個「請」字,不要認為是別人「理所當然」的事。如果對人開口稱「喂」,閉口稱「喂」,那非碰壁不可。另外,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謝應該說得真誠。如你請朋友幫忙找到了一本早想要的書,你可以這樣說:「謝謝了,沒有你的幫助,我恐怕不能這麼快就看到它了。」

(2)要注意方式。如果不是緊急的事,最好是在別人愉快或空閑時提出;當別人情緒不佳或事務繁忙的時候,最好不要打擾別人,因為此時的請求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另外,在請求方式上,說話要婉轉,給對方充足的時間,不要催促過緊,以免使對方左右為難。

(3)要注意場合。請求別人幫助解決某些問題,要根據問題的性質,該上門拜訪的不要到對方單位詢問;該個別交談的不要影響家人;該藉助書信請教的不要電話聯繫。要盡量體諒對方的難處,特別是自己曾幫助過對方的,更不能有意無意給對方施加心理壓力,以免使對方感到為難和尷尬,影響幫你辦事的積極性。

(4)要注意原則。當你請求別人幫助解決某些問題時,對你本人來說可能是正常的,但對別人來說,由於工作性質和部門不同很可能有「開後門」之嫌。在這種情況下,要全面考慮,掌握求人辦事的原則,以免給別人增加負擔,影響別人正常的工作,造成不良的後果。

(5)要注意真誠。請求別人幫助的事,要真實地向對方講清楚辦事的目的,不能有意把事情的難度縮小,更不能掩蓋事情的真面目,使對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是對朋友不信任和自己不誠實的表現。

與人交談中,找話題如同寫文章一樣,有了一個好題目,往往會文思泉湧,一揮而就。請人辦事,因目的性太強,往往會出現沒話說的尷尬場面。此時,若能迅速找一個能與對方進行良好溝通的話題,無疑便有了一個成功的開端。那麼,怎樣找到能夠使雙方或多方順利暢談的話題呢?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面對眾多的陌生人,要選擇眾人關心的事件為話題,把話題對準大眾的興奮中心。這類話題是大家想談、愛談、能談的,人人有話,自然就說個不停,以致引起許多人的議論和發言,導致「語花」飛濺。

(2)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藉此引發交談。有人善於藉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取得好的效果。「即興引入」法的優點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聯想。

(3)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略為自如。如在聚會時見到陌生的鄰座,便可先「投石」詢問:「你和主人是老鄉呢還是老同學?」無論問話的前半句對,還是後半句對,都可循著對的一方面談下去;如果問得都不對,對方回答說是「老同事」,那也可談下去了。

(4)問明陌生人的興趣,然後投其所好順利地進入話題。如對方喜愛象棋,便可以此為話題,談下棋的情趣,車、馬、炮的運用等。如果你對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談得投機;如果你對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個學習機會,可靜心傾聽,適時提問,藉此大開眼界。

引發話題方法很多,諸如「借事生題」法、「即景出題」法、「由情入題」法等。可巧妙地從事某事、某景、某種情感,引發一番議論。引發話題,類似「抽線頭」「插路標」,重點在引,目的在導出對方的話茬兒。

通過對手顯示出來的態度及姿態,了解他的心理,有效地捕捉他所發出的各種信息,分析研究,然後對症下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對方抱著胳膊,表示在思考問題;抱著頭,表明一籌莫展;低頭走路,步履沉重,說明心灰氣餒;昂首挺胸,高聲交談,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發,揉搓手帕,說明她心中有話,卻不知從何說起;真正自信而有實力的人,會探身謙虛地聽取別人講話;抖動雙腿常常是內心不安、苦思對策的舉動,若是輕微顫動,就可能是心情悠閑的表現。

當然,對請託對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靜觀默察上,還應主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