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說話的學問 第十章 日常說話的誤區

一個人要善於從失敗中培養成功。障礙和失敗是通往成功的兩塊最穩靠的踏腳石。若肯研究它們、利用它們,便沒有別的因素更能對一個人發揮作用。且回頭看看,難道你不見失敗在那裡幫助過你嗎?

——戴爾·卡耐基

人類文明發展幾千年,向來對「沉默」這一語言形態所能發揮的力量和意義有諸多讚譽。

哲學家說:沉默是一種成熟;思想家說:沉默是一種美德;教育家說:沉默一種智慧;藝術家說:沉默是一種魅力;科學家說:沉默是一種發明。

實踐也證明,在人際交往當中,沉默是一種難得的心理素質和可貴的處世之道,因此「沉默是金」便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不言而喻的真理。但也正如人們所言:「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謬誤。」恪守沉默或說信奉沉默的人在享受沉默的正面力量時也無形承受著沉默的反作用力。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生活已經教會我們用相對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那麼面對沉默,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一下自身和周圍的環境再進行選擇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原因很簡單,一個人一味沉默,別人便無法了解他,他當然也無法正常與外界接觸,變成了孤家寡人,生活自然失去滋味,他的世界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小。因此,沉默不是不說話或不想說話、不屑說話。沉默是一種境界,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才會發揮其金子般的作用。

具備優勢的時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陽不語自是一種光輝;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藍天不語,自是一種高遠……人也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取得成績的時候需要沉默。面對成績和掌聲,成功者報以深深的一鞠躬。這是無聲的語言,是恰到好處的沉默。

遭受挫折的時候需要沉默。在失敗和厄運面前,拭去眼淚,咬緊牙關,默默地總結教訓,然後再投入新的戰鬥,不失為上策。

等待時機需要沉默。造化總是把機會贈送給有充分準備的人。怨天尤人無濟於事,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承擔痛苦的時候需要沉默。如果親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傷之中,此刻,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過一段時光,默默地為他做一些事情。

溝通心靈的時候需要沉默。不是隨便打斷他的話,而是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汲取智慧,彌補紕漏,建立信任,產生滿足。

切記管住自己的一張嘴。有一位朋友說:「我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張女士和楊女士都是我的同事,我發現楊女士經常在我面前說張女士的壞話,而張女士很少說過對方的不好。不管她們說什麼,我從沒有向任何人提到過這些瑣碎的閑話,因此,我們三人至今相處很好。」

總而言之,如果說不沉默需要說話的藝術,那麼沉默則更需要說話的藝術。所以,我們應慎重地對待沉默。

每個人講話都有其獨特的方式,無論是講話的語言還是手勢,都具有個人色彩。如美國人最擅長以誇大的動作,表現自己內心感受的極限;歐洲人和東方人則比較含蓄、內斂,不輕易把自己內心的感受一五一十地表現於外。但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隨聲附和,只不過有的輕、有的重、有的隱、有的顯而已。隨聲附和雖在多數情況下表達著一種善意的成全。但這種沒有獨自思想的附和語詞,並不能表現出個人的獨立人格與個人意見,而且更容易讓人覺得虛假。一個喜歡用極端的形容詞來強調自己想法或意見的人,是絕對不會以附和的口吻來表示自己的看法的。

許多人在交談時有「我同意……但是我認為……」的習慣用語。其實在朋友交談中,朋友想要聽的是你個人的看法,而不只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要讓自己成為更獨特的人就必須與一般人有所區別,盡量地表現出自己獨特的看法。

因此,不妨多應用些特殊或有個性的例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總是附和別人的想法。即使遇到讓你左右為難的問題或場面,用一些模糊言語回答也比隨聲附和要好。

例如魯迅的《立論》一文。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謊,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啊!您瞧!多麼……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人際交往中,與別人談話,無論雙方意見或說法是否一致,都不能板著面孔說話。首先這是對雙方交談的一種不尊重,其次也會招致對方的反感,最後此次談話也只能是不歡而散。

我們與人交往、談話無非有兩種人:一種是早已熟悉的人,如親人、朋友和同事;一種是陌生人。和熟悉的人談話板著面孔,或許還可以得到理解和諒解。和陌生人談話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談話的結果,只有給人家一個好印象,才能順利交談,發展友誼,取得交際的成功。

從前,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累了想找一家客店休息,遇到一位老農,他在馬上喊:「喂,老頭兒,這有旅店嗎?還有多遠?」老農說:「無禮!」「五里?」他快馬加鞭跑去,跑了十幾里,也不見人煙,心中納悶,猛然醒悟過來,撥轉馬頭又往回趕。見到那位老農,急忙下馬,誠懇道歉說:「老伯,請你原諒,我剛才太沒禮貌了。您能告訴我,哪兒有旅店嗎?」老農笑說:「年輕人,知錯改錯就好,你已經錯過旅店,我也不讓你白跑,如不嫌棄,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輕人滿心歡喜地跟老農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言談情態會引起對方不同的感應和對待。這類的例子很多,每個人都會碰上。

俗話說,「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你尊重別人,熱情待人,誰會駁你的面子呢!

斯諾的夫人韋爾斯也是一個記者,她第一次採訪毛澤東時先熱情洋溢地拿出一張斯諾拍的照片,有了這張窯洞前毛澤東的照片,一下子拉近了她和毛澤東的距離,陌生感化為烏有,談得十分親切、隨便和融洽。韋爾斯在西安採訪王震時,一見面她就微笑著說:「我記得咱們倆是同年的。當年我在延安時是28歲,現在已經72歲了。你是不是也是72歲呢?」王震一聽,頓時笑了,直爽地回答了她的問題。於是倆人像兩個「老熟人」在拉家常一樣,採訪得以順利進行。

我們每個人與人交談一定要開朗、熱情、生動,因為人不是受到什麼強迫才接近誰、喜歡誰;也不是由於什麼人出類拔萃、有成就、有名氣,才去接近、喜歡這個人。親切的話語,溫暖的微笑,一下子拉近了心理的距離。即使大人物,只要他善於交往、談話,也必然如此。相反,冷冰冰整天板著個面孔,無論對什麼人都是無益的。

我們在與人交往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這人是個直脾氣,說錯了你別見怪。」乍一聽挺真誠,其實仔細推究起來,不免包含了另外一種意義,即給自己說錯話或可能說錯話開脫。那麼既然有開脫之嫌,時間一長,難免會被聽者窺破。這樣一來,即使你當時確乎真心,也許還是會被對方誤解,從而產生芥蒂。

因此,在我們日常談話中,有時因為環境、氣氛、心理等因素,有些內容不便直接說出來,要用婉轉的語言來表達,即俗話說的轉著彎說,就可以避免給對方造成不良刺激,破壞談話的情緒,甚至使談話無法進行下去。委婉又稱婉曲、婉轉,即說話者不直說本意,只是用婉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

委婉和含蓄是緊密相連的,並非花言巧語,含糊其辭是因為它既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耍什麼花招,也不是語言不清,態度不誠懇,不讓人弄明白什麼意思。它是一種富於智慧、獨具魅力的表達技巧,是為某種需要而採用的辦法。培根說:「含蓄和得體,比口若懸河更可貴。」說明某些問題,適應某種場合,含蓄委婉的說話比直來直去讓人受用得多。魯迅有個叫川島的日本學生,由於談戀愛浪費很多時間,魯迅為了提醒他,在送他的書上寫道:

請你從「情人的擁抱」里,

暫時伸出一隻手來,

接受著乾燥無味的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的題詞是含蓄的批評、含笑的提醒,不露聲色而又意味深長。看到這樣的贈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