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說話的學問 第九章 如何把握說話的分寸

即或是最有效的發送者傳播最有效的信息內容,如果不考慮接受者方面的態度及條件,也不能指望獲得最大效果。

——古煙和孝

人與人之間溝通,懂得如何說話、說些什麼話、怎麼把話說到對方心坎里,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地方。嘴上功夫看似雕蟲小技,卻有可能因此扭轉你的一生。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後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受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於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

「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只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的,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麼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領,能言善道,舌燦蓮花,享盡了一生榮華富貴。

說話,要懂得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說了,還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才實料,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從他嘴裡吐出來的話也許能一時吸引他人,卻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說話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而說話的分寸決定與你談話的對象、話題和語境等諸多因素的需要。換句話說,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則是「失度」,什麼叫做「失度」呢?一般說來,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面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下面我們就簡要介紹一些在談話中禁忌的話題,接觸這些話題容易導致談話「失度」,產生不良效果。

(1)隨意詢問健康狀況。向初次見面或者還不相熟的人詢問健康問題,會讓人覺得你很唐突,當然如果是和十分親密的人交談,這種情況不在此列。

(2)談論有爭議性的話題。除非很清楚對方立場,否則應避免談到具有爭論性的敏感話題,如宗教、政治、黨派等易引起雙方抬杠或對立僵持的話題。

(3)談話涉及他人的隱私。涉及別人隱私的話題不要輕易接觸,這裡包括年齡、東西的價錢、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4)個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傷害,例如他離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當然,若是對方主動提起,則要表現出同情並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問不休。

(5)講一些不同品味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話,在房間內說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尷尬和反感。

在人際交往中,談話要有分寸,認清自己的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應注意的。

同時還要注意講話盡量客觀,實事求是,不誇大其詞,不斷章取義。講話盡量真誠,要有善意,盡量不說刻薄挖苦別人的話,不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

世間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凡事能夠把握分寸,就是一種智慧。在誇讚別人這個問題上同樣存在分寸拿捏不同,後果也不同的現象。如果讚美得當,那就是一種美德,但是不得當的讚美成為阿諛,難免遭人輕視。把握讚美的分寸十分重要。讚美能贏得友誼。讚美如花香,芬芳而宜人,能以讚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緣,所以和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讚美。基督教唱讚美詩,佛教唱爐香贊,說明神、佛也要人讚美,何況一般人呢。尤其當一個人灰心的時候,一句鼓勵的話,能令他絕處逢生;當別人失望的時候,一句讚美的話,能使他重見光明。要想獲得友誼。誠心地讚美別人,必定能如願。

莎士比亞說過:「我們得到的讚揚就是我們的工薪。」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是別人「工薪」的支付者。你也應該慷慨地把這種「工薪」支付給你的朋友。我們平時聽到的最多的牢騷是什麼?不是「太累了」或「太苦了」,而是「幹了這麼多,誰也沒有說個好字」。這類似的牢騷很能說明一個問題,即人們需要得到「工薪」,而應付「工薪」的人又太吝嗇了。有人說,讚揚是一筆投資,只需片刻的思索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報酬。這話有些道理,但似乎又含有太多的實用主義的味道。讚揚不應該僅僅為了報酬,它還是溝通情感、表示理解的方式,如同微笑一樣,也是照在人們心靈上的陽光。

馬克·吐溫說:「靠一句美好的讚揚我們能活上兩個月。」這裡所說的讚美,是指誠心誠意、真真實實的讚美,而不是虛偽的應酬話,也不是言不由衷的阿諛之辭。

阿諛會遭人輕視。做人要「日行一善」,其實日行一善並不難,讚美別人也是一善。但讚美不同於阿諛,阿諛是一種虛偽的奉承,所謂「好阿諛則是非之心起」,所以做人寧容諫諍之友,勿交阿諛之人,被人批評不可怕,受人阿諛才可畏。有的人讚美不當,成了逢迎拍馬、阿諛奉承,也會受人輕視,因此做人不要阿諛諂媚,也要避免不當的讚美。

讚美和阿諛最大的區別在於出發點的不同。讚美一般是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而阿諛往往是誇大其詞。在日常交際中,要多一些真心誠意的讚美,少一些阿諛,這樣最終會給你帶來好名聲。

1671年5月,倫敦發生了一起舉世震驚的盜竊案,一夥盜賊潛入倫敦市郊馬丁塔,想要搶走英國「鎮國之寶」——國王皇冠。因消息走漏,盜賊束手就擒。英王查理二世得知此事,非常震驚,決定親自審問這些膽大包天的狂妄之徒。於是,罪大惡極的首犯布勒特被押到了國王面前。查理二世看著眼前這位其貌不揚的人,心中暗想:我倒要看看此人究竟有何能耐,居然敢盜國寶,想到這裡,便開口問道:「聽說你還有男爵的頭銜?」「是的,陛下。」布勒特老實地回答。「我還聽說你這個頭銜是誘殺了一個叫艾默思的人而得來的。」「陛下,我只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您賜給他的那個高位,要是他輕而易舉地被我打發掉,陛下就能挑選一個更適合的人來接替他。」

查理二世沉思了一會兒,覺得布勒特不僅膽大包天而且口齒伶俐。於是又厲聲問道:「你膽子越來越大,竟然敢來盜我的王冠?」「我知道我這個舉動太狂妄了,但是,陛下,我只是想以此來提醒您關心一下我這個生活無依無靠的老兵。」「哦,什麼?你並不是我的部下!」「陛下,我從來不曾對抗過您,現在天下太平,所有的臣民不都是您的部下?我當然也是您的部下。」

說到這裡,查理二世覺得布勒特更像是個無賴,「那你說吧,該怎麼處理你?」「從法律的角度說,我們應當被處死。但是,我們五個人每一位至少會有兩位親屬為此而落淚。從陛下您的角度看,多十個人讚美總比多十個人落淚好得多。」查理二世沒有想到他會如此回答,接著又問:「傳說中你是個劫富濟貧的英雄,你覺得自己是個勇士還是懦夫?」「陛下,我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安身,到處有人抓我,去年我在家鄉搞了一次假出殯,希望大家以為我死了而不再追捕我,這不是一個勇士的行為。因此,儘管在別人面前我是個勇士,但在陛下的權威面前我是個懦夫。」這番強詞奪理的辯解竟然讓查理二世大悅,最後竟赦免了布勒特。人總是喜歡別人奉承的。有時,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的弱點。

一個人受到別人誇讚,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

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的奉承話時,心中總是非常高興,臉上堆滿笑容,口裡連說:「哪裡,我沒那麼好,你真是很會講話!」即使事後冷靜地回想,明知對方所講的是奉承話,卻還是抹不去心中的那份喜悅。因此,說奉承話是與人交際所必備的技巧,奉承話說得得體,會使你更討人喜歡。

奉承別人首要的條件,是要有一份誠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