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說話的學問 第七章 說,還是不說

一條船可以由它發出的聲音知道它是否破裂,一個人也可以由他的言論知道他是聰明還是愚昧。

——狄摩西尼

在一項關於友情的調查中,調查的結果讓調查者感到十分意外。調查結果顯示,擁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於傾聽的人,而不是能言善辯、引人注目的演說者。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渴望表達自己。聰明的聆聽者能夠讓說話者有充分的表達的機會,自然就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有這樣一位經理,他心存好意,請劉某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勸服劉某留下來,可是卻沒有收到效果。因為在會談時,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對方的心情放鬆,然後再引出他心中的話。可是經理一開始就在說教,自己這麼嚴肅,讓對方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結果只能與自己所想背道而馳。

一方面,每一個人都喜歡敘述有關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讓對方相信自己的敘述;另一方面,每一個人又想探知別人的秘密,並且都想及早轉告別人。這種現象,也許可以說是人的本性。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會聽話比會說話更為重要。聆聽越多,你就會變得越聰明,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就會擁有更好的談話夥伴。一個好聽眾總能比一個擅講者贏得更多的好感。當然,成為一名好的聽眾,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注視說話人。對方如果值得你聆聽,便應值得你注視。其次,靠近說話者,專心致志地聽,讓人感覺到你不願漏掉任何一個字。再次,要學會提問,使說話者知道你在認真地聽。可以說,提問題是一種較高形式的奉承。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吧:上學的時候,如果老師在上面做完演講,聽眾沒有一個問題,場面是多麼的尷尬。另外,記住不可打斷說話者的話題。無論你多麼渴望一個新的話題,也不要打斷說話者的話題,直到他自己結束為止。最後,還要做到「忘我」。你始終要明白,你是個「傾聽者」,不要使用諸如「我」「我的」等字眼。你這麼說了,就意味著你不得不放棄聆聽的機會,注意力已經從談話者那裡轉移到了你這裡,至少,你要開始「交談」了。

社交中我們常常遇到沉默,有些沉默是對雙方或多方有益的,有些則是某方不慎或話題不合造成的不正常的沉默,那麼處於後者的這種沉默出現以後,我們該怎麼辦呢?下面我們介紹幾種打破沉默的方法。

一般來講,打破沉默局面有兩個基本要求。

一是深入分析引起沉默的真實原因。如小王因患急性咽喉炎而不願說話,你卻以為小王對你說話的主題沒有興趣,於是轉換話題想打破對方的沉默狀態,那肯定是難以奏效的。

二是在打破沉默的過程中,不要給對方以壓迫感。只有巧妙地打破沉默,才能給雙方帶來語言溝通的熱情和感受到社交的樂趣。例如:

你的朋友第一次參加某社團的集體活動,會拘謹而沉默寡言,這時你可主動向他介紹有關的情況,並引見諸位,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使你的朋友不知不覺地消除拘束感,沉默也就被打破了。

當然,打破沉默局面,應該從許多方面著手。

1.打破自己造成的沉默

如果是自己太清高、架子大,使人敬而遠之,而造成了對方的沉默,則應積極地檢查自己,在社交場合中盡量主動些、熱情些、隨和些。

如果是自己太盛氣凌人,使對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則要注意培養謙虛謹慎的品德,在社交場合中適當褒揚對方的長處,並真誠地表示向對方學習。

如果是自己口若懸河,講起話來漫無邊際、無休無止而導致了對方的沉默,則要注意自己講話應適可而止,並主動徵求對方的看法和意見,讓對方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千萬不要讓人覺得你是在單方面地「說教」,而應讓人覺得彼此在進行雙向溝通,讓對方產生你很重視他的觀點的印象,引起他的交談慾望,從而使談話不致陷於沉默之中。

2.打破對方的沉默

如果對方流露出對此話題不感興趣而長時間不願開口,那最好是馬上轉移話題,選擇對方樂於談論的事情進行交談,或故意創造機會讓對方自己轉移話題。

如果對方事先沒有準備,對話題有興趣但不知從何談起,那麼應以簡明的、富有啟發性的交談來開闊對方的視野,活躍對方的思想,從而引起對方的談話興趣。

如果對方自我防衛的意識太重,不輕易開口,就要努力創造非正式的交談氣氛,鼓勵對方無顧忌地交談,對其一些合理的看法給予讚許,促其進入交談。

3.打破雙方關係造成的沉默

如果是因為雙方互不了解,不知談什麼好,那麼就應當主動作自我介紹,並使交談涉及儘可能廣泛的領域,從中發現雙方的共同話題。

如果因雙方過去曾經發生的摩擦或隔閡而造成了沉默,那麼就應該高姿態,求大同存小異,或者乾脆把過去的隔閡拋在腦後,熱情地與之攀談,增強信任和友善的氣氛。

如果是剛剛發生了爭論而出現了沉默,那麼就應當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談些無分歧的問題;如果局勢太僵,則可暗示在場的第三者出面調解,打破沉默。

4.打破環境造成的沉默

如果對方覺得這個環境不適合說話,那麼可以換個環境,也許他就願意敞開思想和你交流。如果對方認為環境中的個別因素妨礙了交談,在可能的條件下,可以排除這些干擾因素,使對方積極地參與交談。

狄摩西尼曾說:「一條船可以由它發出的聲音知道它是否破裂,一個人也可以由他的言論知道他是聰明還是愚昧。」

同樣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用內心的思想來評斷自己,但是,別人卻會從你口裡說出來的話來評斷你這個人。

紀曉嵐是眾所皆知的機智才子,此外,他還是個絕佳的溝通高手。紀曉嵐在小的時候就已經有非常了不起的語言才能了。有一次,他和幾個孩子在路邊玩球,一不小心,把球丟進了一個轎子里。

大家匆匆忙忙地跑過去一看,這可不得了!轎子里坐的竟然是縣太爺,不僅如此,那顆皮球還不偏不倚地擊中了他的烏紗帽!

「是誰家的孩子膽敢在這裡撒野?」烏紗帽被天外飛來的一球打歪的縣太爺怒斥道。孩子們一鬨而散,惟獨紀曉嵐挺著胸膛,走上前去想討回皮球。

紀曉嵐恭敬地對縣太爺說:「大人政績卓越,百姓生活安樂,所以小輩們才能在這裡玩球。」

縣太爺一聽,氣馬上消了一半,他笑著說:「真是個小鬼靈精!這樣吧,我出個上聯給你對,要是你對得上,我就把球還給你。」

縣太爺環顧了一下四周,出了道題目:「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紀曉嵐眼睛一轉,說出了下聯:「太斧二千石,獨公……」

「獨公什麼?趕快說啊!」

「大人,如果把我的球還給我就是『獨公廉』,要不然就是『獨公……』」紀曉嵐故意支支吾吾地不說下去。

縣太爺看到這種情形,不由得哈哈大笑,他一邊把皮球還給紀曉嵐一邊笑罵道:「好小子,真有你的!我才不要中了你的圈套,成了『獨公貪』咧!」

一言定江山,一個人的談吐便有可能改變他的一生。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一位民權運動者,在街頭巷尾宣傳「種族平權運動」。他的聲音冷靜,但用字遣詞充滿張力,一波接著一波的言語像一首交響樂,以一種銳利的形勢層層迭上、推進人心。

當他終於以最深沉的嗓音嘶吼出「我有一個夢!我有一個夢」時,台下的群眾全被震懾住了,他們瘋狂地響應著:「阿門!阿門!」

這個名叫馬丁·路德·金的民權運動者,便以這篇著名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講席捲全國,改寫了美國的歷史。

征服一個人,以至於征服一群人,有很多時候用的往往不是刀劍,而是舌頭。因此可以說,有話好好說,把好話說好,生活無形中就多了一種資本。

大港油田某工廠有一批工人因廠里多年來一直半死不活,紛紛要求調動,對此,新廠長並沒有大驚小怪,更沒有埋怨指責,面對幾百名「請調大軍」,他發出肺腑之言:「咱們廠是有很多困難,我也憷頭。但領導讓我來,我想試一試,希望大家能相信我,給我半年時間,如果半年後咱廠還是那個奶奶樣,我辭職,咱們一塊走!」

這些話語沒有高調,樸實無華,既是人格的表現,又是模糊語言的恰當運用。廠長雖然堅決地表示決心,但語氣中肯,「我也憷頭」,「我想試一試」。他沒有正面阻止調動,而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後咱廠還是那個奶奶樣,我辭職,咱們一塊走」,像是在立「軍令狀」,把話往絕里說,然而,誰也不會相信,這是一個來「試一試就走」的廠長。相反,人們正是從他那入情入理、心底坦蕩的語言中感受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這個工廠像是一個得了狂躁症的病人吃了鎮靜劑那樣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