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實錄篇:影響你一生的經典演講 第二十三章 面對外交場合:體現優秀外交家的風範

中美友好往來的大門終於打開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周恩來

1972年2月21日

首先,我高興地代表毛澤東主席和中國政府向尼克松總統和夫人,以及其他的美國客人們表示歡迎。

同時,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代表中國人民向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民致以親切的問候。

尼克松總統應中國政府的邀請,前來我國訪問,使兩國領導人有機會直接會晤,謀求兩國關係正常化,並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這是符合中美兩國人民願望的積極行動,這在中美兩國關係史上是一個創舉。

美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我們兩國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兩國人民之間的來往中斷了二十多年。現在,經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友好來往的大門終於打開了。目前,促使兩國關係正常化,爭取和緩緊張局勢,已成為中美兩國人民強烈的願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我們相信,我們兩國人民這種共同願望,總有一天是要實現的。

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兩國政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但是,這種分歧不應當妨礙中美兩國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正常的國家關係,更不應該導致戰爭。中國政府早在1955年就公開聲明,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坐下來同美國政府談判,這是我們一貫奉行的方針。我們注意到尼克松總統在來華前的講話中也談到,「我們必須做的事情是尋找某種辦法使我們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為戰爭中的敵人」。我們希望,通過雙方坦率地交換意見,弄清楚彼此之間的分歧,努力尋找共同點,使我們兩國的關係能夠有一個新的開始。

說明

1972年2月21日~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應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邀請來華訪問,尼克松夫人美國國務卿羅傑斯、問題助理基辛格博士和其他美國美國政府官員陪同來訪。訪問期間,尼克松總統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又同周總理進行了會談。

這是美國總統首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訪問,一時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2月21日晚,周總理為尼克松總統一行舉行了盛大的晚宴,並在宴會上發表了這篇演說。這篇演講非常簡短,但是很富有感情。周總理借祝酒之際代表中國人民向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民致以親切的問候,表達了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的情誼。全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嚴密,沒有一句多餘的話,措詞非常得體,態度友好坦誠,如:「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兩國人民之間的來往中斷了二十多年。現在,經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友好來往的大門終於打開了。」收放適度,體現了大國領導人和優秀外交家的風範。本文刊載於1972年2月22日《人民日報》。

在美國國會的即席演講

宋美齡女士

1943年2月18日

議長先生,美國參議院各位議員,各位女士、先生,受到諸位所代表的美國人民熱情與真誠的歡迎,令我感動莫名。我事先不知今天要在參議院發表演說,只以為要到此說聲「大家好,很高興見到各位」,並向貴國人民轉達敝國百姓的問候之意。不過,在來到此地之前,貴國副總統告訴我,他希望我和各位說幾句話。

我並不擅於即席演說,事實上根本稱不上是演說家,但我不會因此怯場,因為前幾天我在海德公園參觀過總統圖書館,在那裡看見的一些東西鼓勵了我,讓我感覺各位或許不會對我的即席演說要求太多。各位知道我在那裡見到什麼嗎?我看到了許多,但最讓我感興趣的,莫過於一個放著總統先生(譯按,即羅斯福總統)演說草稿的玻璃箱,裡頭從第一份草稿、第二份草稿,一直到第六份草稿。昨天,我碰巧向總統先生提及此事,我說我很高興知道,以他如此知名又公認一流的演說家,還必須寫這麼多份草稿。他回答說,有時他一次演說得寫12份草稿。因此,今天本人在此發表的即席演說,我確信各位一定會包容。

貴國和敝國之間有著160年悠久歷史的情誼,我覺得貴國人民和敝國百姓有許許多多的相似點,而這些相似點正是兩國情誼的基礎,我也相信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感覺。

在此,我想說個小故事,來說明此一信念。杜立德將軍和部下一起去轟炸東京,回程時有些美國子弟兵不得不在中國內陸跳傘。其中一人後來告訴我,他被迫從飛機跳傘,踏上中國的土地時,看到當地居民跑向他,他就揮著手,喊出他會說的唯一一句中國話:「美國,美國」,也就是「美利堅」的意思,美國在中國話的意思是「美麗的國家」。

這個大男孩說,敝國人民聽了都笑開來,擁抱他,像歡迎失散多年的兄弟一般。他還告訴我說,當他看到我們的人民,感覺他已經回到家;而那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

我來到貴國時是個小女孩,我熟悉貴國人民,我和他們一起生活過。我生命中成長的歲月是和貴國人民一起度過的,我說你們的話,我想的和你們一樣,說的也和你們一樣。所以今天來到這裡,我也感覺我好像回到家了。

不過,我相信不只是我回到家,我覺得,如果中國人民會用你們的語言與你們說話,或是你們能了解我們的語言,他們會告訴你們,根本而言,我們都在為相同的理念奮鬥。我們有一致的理想,亦即貴國總統向全世界揭示的「四個自由」,自由的鐘聲、聯合國自由的鐘聲,和侵略者的喪鐘響徹我國遼闊的土地。

謹向各位保證,敝國人民深願亦渴望為實現這些理想和貴國合作,因為我們希望這些理想不會流於空言,而是成為我們、我們的子子孫孫、全人類的真況實境。

我們要如何實現這些理想?我想,我可以告訴各位一個我剛想到的小故事。各位知道,中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國家。我們有五千年歷史。我們被迫從漢口撤退,轉入大後方繼續抵抗侵略的時候,蔣委員長和我經過一處前線,就在長沙。有一天,我們上衡山,山上有一處有名的遺迹,叫「磨鏡台」,是兩千多年前的古迹。諸位或許有興趣聽聽這古迹的故事。

兩千年前,台址近旁有一座古老的佛寺。一名年輕和尚來此修行,他整天盤腿坐禪,雙手合十,口中喃喃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唱念佛號,日復一日,因為他希望成佛。

寺里的住持於是也跟著拿一塊磚去磨一塊石頭,時時刻刻地磨,一天又一天地磨,一周又一周地磨。小和尚有時抬眼瞧瞧老和尚在做什麼。住持只是一個勁兒拿磚磨石。終於有一天,小和尚對住持說,「大師,您每天拿這塊磚磨石頭,到底為什麼呢?」住持答道:「我要用這塊磚做鏡子。」小和尚說:「可磚塊是做不成鏡子的呀,大師。」「沒錯,」住持說,「就像你成天光念阿彌陀佛,是成不了佛的。」

因此,朋友們,我覺得,我們不但必須有理想,不但要昭告我們有理想,我們還必須以行動來落實理想。所以,我要對諸位參議員先生,以及旁聽席上的女士先生說,沒有我們大家的積極協助,我們的領袖無法落實這些理想。諸位和我都必須謹記「磨鏡台」的教訓。

我謝謝大家。

說明

這是1943年2月18日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的即席演講。這也是美國國會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第二位女性登上國會演講台。因為宋美齡的精彩演講和特定的歷史背景,所以此次演講被列為美國國會歷史上重要的演講之一。

1943年2月17日,在中國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宋美齡以中國「第一夫人」的身份訪美。當時的美國媒體評價說,美國人對她最深刻的印象是她1943年「征服」美國之旅。是年2月17日,宋美齡抵達華盛頓,受到白宮國賓之禮歡迎。2月18日,她在羅斯福總統夫人的陪同下在國會眾議院發表演說,把中國人民奮力抗戰的情況生動地介紹給美國人民,喚起美國對中國的同情與更進一步支持。演說引起全場多次熱烈的掌聲,她的演說由收音機轉播全美後,每天有數百封來自全美各地的信件寄至白宮,收件人是她。

2月19日,在白宮總統辦公室的記者招待會上,她與羅斯福總統夫婦共同接受172名記者採訪。穿著一襲黑色旗袍,胸前別著中國空軍軍徽的宋美齡以一流的口才贏得了大牌記者的好評。此後,她還在好萊塢發表演說,會見200多位支持中國抗日的世界大牌影星,勞勃·泰勒、賈利·古柏、英格麗·褒曼、凱瑟琳·赫本、亨利·方達、麗泰·海華絲、秀蘭·鄧波兒等都捐出巨款支持中國抗戰。本篇講演全文取自美國國會記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