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聽眾篇:演講助你贏得人心 第十章 調動聽眾的情緒

使用興奮語言滿足聽眾的心理需求,找到聽眾的興奮點,提高演講刺激的強度,加大演講語言的力度,並且敢於標新立異,這樣的演講一定是成功的演講。找出聽眾的興奮點是演講成功進行的重要保證。

巧妙使用興奮語言,滿足聽眾心理需求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日本投降時發表的廣播演說中,首先把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的美軍軍艦「密蘇里」號上,接著又回顧了四年前的珍珠港事件,讓所有美國人的心都為之跳動,在緬懷親人的同時,闡明這是自由對暴政的勝利,並認定「勝利後的明天將是全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希望」。整篇演講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與意志,又讓人民對明天充滿必勝的信心。

上面的事例就是興奮點設置的範疇。興奮點的範疇包括所有能夠引起聽眾興趣和熱切關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闢獨到的見解等。在演講稿中,按照演講內容需要,有計畫、有目的地選取一些興奮語言,綿延不斷地「埋設」在演講稿中,讓它們像星星一樣閃爍,像眼睛一樣放射出睿智的光芒,會拉近演講者和聽眾的心理距離,滿足聽眾的心理需要。但要講求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千萬不能不顧對象,故弄玄虛,刻意求工。

提高演講刺激強度,加大演講語言力度

泰戈爾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開頭就說:「我的年輕的朋友,我眼看著你們年輕的面目,閃亮著聰明與誠懇的志趣,但是我們的中間卻是隔著年歲的距離。我已經到了黃昏的海邊,你們遠遠地站在那日出的家鄉。」相對陌生而又清新雅緻的詩句從詩人的口中緩緩流出,哪一個青年能不為之動情動容,繼而為他的妙語連珠所吸引。他由此升華上去的保持純凈靈魂和自由精神的演講自然就異常深入人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最容易記住對自己有重大影響、對自己有利的、自己主觀願意記住的或給予自己重大刺激的信息。聽眾對演講反應強弱,或者說演講對聽眾興奮程度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演講語言的強度。演講語言的強度主要取決於演講者對演講內容的熟悉程度、對事物的感悟程度、對問題分析的透徹程度和現實立場的鮮明程度。演講者要盡最大努力把問題講得透徹、準確、鮮明,始終給聽眾一種壓力感和責任感。

敢於標新立異

外交場合的演講大多平穩有度。但1972年尼克松來華時,在一次演講中卻說:「長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隔開的城牆。但是,它使人們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著許多把各個國家和人民隔開的城牆。長城還使人們想起,在幾乎一代人的歲月里,中國和美國之間存在著一道城牆。」聽到這裡,人們不知其來意是善是惡,自然細心聆聽下文:「四天以來,我們已經開始了拆除我們之間這座城牆的長期過程。」一句話讓人輕輕放下提起來的心。

人都有好奇心,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身就具有興奮作用。打破常規、標新立異是設置興奮點的很好方法。為了使演講吸引聽眾,在尊重文化傳統和思維習慣的基礎上,要對演講稿進行必要的創新,打破思維定勢,要敢於創造,善於借鑒,造清新之氣,樹時代新風。

醞釀感情,給聽眾留下掌聲空間

例如,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中的:「這是某集團的無恥,恰是李先生的光榮!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殺,是李先生留給昆明的光榮!也是昆明人的光榮!」還有一種是寓情感於情理之中,發掌聲於妙語之外。例如,朱鎔基總理在就任伊始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鏗鏘的話語贏得了滿堂的掌聲。

掌聲能夠活躍會場氣氛,給演講者以「感情回報」,使之心情更加愉快,思維更加敏捷,也能使之更加認真投入。掌聲的調劑會使演講產生強烈的現場感染力。因此起草演講稿時應有意識地給掌聲留出一定的空間。這就需要在演講稿中主動運用那些帶有濃厚感情色彩、充滿激情的語言,那些立場鮮明、見解獨到、能夠給聽眾以深刻啟迪的語言和那些熱情歌頌真善美、無情鞭撻假惡丑的語言。這些語言能讓聽眾受到激勵、鼓舞和啟發,從而自發地鼓掌。

引起聽眾的共鳴,讓聽眾感同身受,這樣一來演講者的觀點、意見自然會被聽眾接受。怎麼才能喚起聽眾的共鳴呢?我們可以採用的方法有:巧妙使用對比法,善於喚起聽眾的情感,找到和聽眾利益的共同點,使用反問法,適當使用想像手法等。

對比法的使用

在演講中,用對比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可以突出演講主旨的傾向性,引起聽眾對演講信息的高度重視,從而與演講者產生心理的交融。

某大學邀請一位老教授作關於演講技巧的報告,當時校園裡正同時舉行青年歌手大獎賽。老教授走上講台,發現台下雖有空位,但走廊上卻站著不少學生,可見這是心中猶豫不決的聽眾。他決定要爭取這部分人。他放棄了原來的開場白,這樣講道:

同學們,今天首先是你們鼓舞了我,你們放棄了青年歌手大獎賽,來這裡聽我演講,這說明你們嚴肅地做了選擇。在說的與唱的之間,一般人選擇唱的,而你們卻選擇了說的;在年輕小夥子、姑娘和老頭子之間,一般人選擇小夥子和姑娘,而你們卻選擇了我這半老頭子。這說明你們認定說的比唱的好聽,老頭子比年輕人更有魅力。這使我產生了一種返老還童之感。

開場白後報告廳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走廊里的人擠進了座位,後面的人又擠進了走廊。老教授先把說與唱、年輕人與老頭子對比,再把一般人與聽眾在二者之間的選擇作對比,既褒揚了聽眾,又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睿智,引起了聽眾的重視,使雙方心理相容,產生共鳴。

善於喚起聽眾的情感

演講只有用真情實感的流動、跳躍和燃燒才能感動聽眾,演講者只有用血、用淚、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呼喊、去敲擊才能叩開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靈魂,才能有效地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學做演講,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樂學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講道:

他的兩個學生正在國外,聽說老師病危,中止合同,飛回上海,為老師臨終演出。那一天,有著許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寫過的一樣,都激動起來、崇高起來,好多不懂音樂的人也買票去聽。小學生們的家長對記者說:「帶他們來,是為了讓他們明白什麼叫音樂,什麼叫老師……」幾天後,這位教授死了,龍華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裡堆滿了鮮花,樓梯上一層一層地疊滿了鮮花……

這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聽眾分明感受到,那曾經在上海的帶了幾分悲愴和崇高的氣氛,此刻瀰漫在演講會場。聽眾的靈魂在演講者動情的講述中得到了凈化和升華,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振。

找到和聽眾利益的共同點

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共同的地位、經歷、願望、志趣、信仰、理想等,都具有趨同性。演講者可以從趨同的角度入手,去尋找和聽眾的共同語言,渲染與聽眾的共同體驗,縮短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做的聖誕演講:

我今天雖然遠離家庭和祖國,在這裡過節,但我一點也沒有異鄉的感覺。我不知道,這是由於本人的母親血統和你們相同,抑或是由於本人多年來在此所得的友誼,抑或是由於這兩個文字相同、信仰相同、理想相同的國家,在共同奮鬥中所產生的同志感覺,抑或是由於上述三種關係的綜合。總之,我在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過節,完全不感到自己是一個異鄉之客。我和各位之間,本來就有手足之情,再加上各位歡迎的盛意,我覺得很應該和各位共坐爐邊,同享這聖誕之樂。

在聖誕之夜的特定氛圍中,演講者娓娓述說共同的血緣、文字、信仰、理想,以及在共同奮鬥中結下的同志般的情誼。這些共同的體驗把彼此的心連在了一起,實現了雙向交流,喚起聽眾溫馨親切的心理感受。

使用反問法

演講中的反問句並不需要聽眾來回答,而是一種表達強烈情感、進行雙向溝通的手段。以反問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能激起聽眾心中的波瀾,把演講推向高潮,增強演講的鼓動性和感染力。

一篇名為《我不願做這樣的飛鴿》的演講詞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怎能嫌棄腳下的土地,難道她不是960萬平方公里的組成部分?我們怎能嫌棄大別山貧窮,難道她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模樣?難道祖國的兒女只有躲開的理由,而沒有建設的義務?難道一個新時代的人,一個有血氣的青年能做這樣的「飛鴿」?

可以看出這一連串的反問,寓答於問,反覆激發,句句扣人心弦,字字催人猛醒,使聽眾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

適當使用想像手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