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套 敗戰計 第36計 走為上——完美退場再圖後計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走為上計是說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因為紮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依時情而定),並沒有違背行軍常道。為了保全軍事實力,退卻避強。雖退居次位,但免遭到災禍,這也是一種常見的用兵之法。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畫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這句話,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氣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志。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捨。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裡控制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製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并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只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的晉文公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敵方已佔優勢,我方不能戰勝它,為了避免與敵人決戰,只有三條出路:投降,講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徹底失敗,講和也是一半失敗,而撤退不能算失敗。撤退,可以轉敗為勝。當然,撤退絕不是消極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與敵主力決戰。主動撤退還可以誘敵,調動敵人,製造有利的戰機。總之退是為進。

建功立業,是千百年來不少人的人生夢想,在這種夢想的感召下,湧現出許多英雄豪傑,他們的確創立了豐功偉績。但是,傑出的業績,經常是危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忘;功蓋天下者不賞,聲名震主者身敗。韓信、岳飛、李善長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了解這其中的奧秘,因此被殺。張良、范蠡、韓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急流勇退,去官歸隱,因此,苟全性命,更以廣闊的胸懷,引起後人景仰。這種走法,叫「功成身退」。

但是何時走?怎樣走?這裡要隨機應變,學問大得很。

無論在哪個領域,多種勢力在接觸與較量的時候,進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況下,退更為必要,也就是說,走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與自己相關的許多人與物。

要走的或應走的情形千千萬萬,應用到銷售中我們僅概括地講述兩種:

在銷售過程中,如果銷售員處於劣勢,客戶缺少購買意願,那麼硬拼,是以雞蛋碰石頭,不可能達成自己的銷售目的,甚至還會惹怒客戶。因此,不妨暫時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叫「走著瞧」。

還有一種走計,稱為「棄權」。在銷售中,可能會與你的競爭對手遭遇,但是可能競爭對手過於強大,或者目標客戶過於難纏,這時你可以試著退避一下,但是仍然要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這樣說不定還能坐收漁翁之利。

第三十九次被拒絕的銷售員

有位很認真的保險銷售員,當客戶拒絕他時,他站起來,拎著公文包向門口走去,突然,他轉過身來,向客戶深深地鞠了一躬,說:「謝謝你,你讓我向成功又邁進了一步。」

客戶覺得很意外,心想:我把他拒絕得那麼乾脆,他怎麼還要謝我呢?好奇心驅使他追出門去,叫住那位小夥子,問他,為什麼被拒絕了還要說謝謝?

那位銷售員一本正經地說:「我的主管告訴我,當我遭到40個人的拒絕時,下一個就會簽單了。你是拒絕我的第39個人,再多一個,我就成功了。所以,我當然要謝謝你。你給我一次機會,幫我加快了邁向成功的步伐。」

那位客戶很欣賞小夥子積極樂觀的心態,馬上決定向他投保,還給他介紹了好幾位客戶。

在銷售中漁翁得利

銷售員小林到北方某市農機銷售中心去銷售一套新型農機設備。他洽談的這個客戶,一共與六家提供商具體商談,其中四家對小林構不成威脅,只有一家提供商的產品報價和他相當,而對方的產品雖然是老產品但是質量確實不錯。為了順利地在這次競爭中打個勝仗,小林下了很大工夫。

首先,小林主動把價格壓低,他告訴客戶,產品價格可以再降9%,但這已經是底線了;其次,小林準備了很多新型農機在他地試用的資料和照片,其中有很多對比數據。但是對手也不弱,他們憑藉以往的口碑以及更低的價格打動了客戶。

第二天,客戶打來電話,不是和他簽單,而是請求他再降價4%,如果不行的話他就將接受另一家的產品。對小林來說,再降價4%是不可能的,最多可以再降2%。但就算勉強再降2%能達成這筆交易,自己的利潤也已經很低了,所以小林選擇了退讓。他告訴客戶,現在的價格已經是底線了,不可能再降,因為這種新型農機性能質量都要優於老機型,製造成本非常高,同時小林還給客戶留下了一份詳細的數據資料,表明這種新型農機使用更方便,效率更高。最後小林請客戶吃了頓飯,買賣不成仁義在,以後還會有合作機會的。

小林訂好了回程火車票,但是當晚客戶就打來了電話,說經過慎重考慮,還是決定同小林簽單,而且也沒有要求再降價格。

銷售中不忘「刺蝟法則」

西方的「刺蝟理論」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刺蝟渾身長滿針狀的刺,天一冷,它們就會彼此靠攏,湊在一塊。但仔細觀察後發現它們之間卻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原來,距離太近,它們身上的刺就會刺傷對方或者對方刺傷自己;距離太遠,它們又會感到寒冷。只有若即若離,距離適當,才能既保持理想的溫度,又不傷害對方。這也被稱為「心理距離效應」。

「刺蝟理論」也給銷售工作提供了一些啟示。有一個普遍的現象,當銷售員認準一位客戶後,千方百計地想達到成交的目的,於是,銷售員與客戶之間的共同話題就是關於產品、關於價格等等,一切好像都是為了這一次的銷售成功而設計的。其實,有的時候給客戶留下一定的空間,甚至放棄這次銷售,在長遠看來也是有好處的。

在正式面談過程中,銷售員應該及時提示銷售重點,開展重點銷售,告訴客戶,吸引客戶,說服客戶。在處理客戶異議時,銷售員也應該提示有關銷售要點,補償或抵消有關購買異議。到了成交的階段,似乎該說的都說了,該看的都看了,客戶已經明確了銷售要點,不用再作更多的說明了。但是,為了最後促成交易,銷售員應該講究成交策略,遇事多留一手,等到成交時再一一提示有關有利於成交的銷售要點和優惠條件,促使客戶下定最後的購買決心,有效地達成交易。

在實際銷售工作中,銷售員要注意提示的時機和效果,面談內容應逐步深入,首先要誘發客戶的購買慾望,並且要留有一定成交餘地,銷售重點先留一手,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再行提示,這是成交的最後法寶。但是,有些銷售員不了解客戶的購買心理,面談起來口若懸河,一瀉千里,銷售要點暴露無遺,這樣既不利於客戶接受銷售信息,又不利於最後成交。如果銷售員在面談時和盤托出,這樣就會變主動為被動,因此,銷售員應該講究成交策略,多留幾手絕招,除非萬不得已,絕不輕易亮出王牌。既要及時提示銷售重點,又要充分留有成交餘地。例如,在成交關頭,銷售員可以進一步提示銷售重點,加強客戶的購買信心,如「還有3年免費保修服務呢?」「還有兩件贈品呢?」「還有這個特點呢?」等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