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 攻戰計 第18計 擒賊擒王——全力衝擊找准目標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領,就可以瓦解它的整體力量。好比龍出大海到陸地上作戰,面臨絕境一樣。

「擒賊擒王」一語,現今可見的最早、且影響較大的文字記錄,是唐代的五言古詩《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立國亦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氣焰囂張,連連大捷,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派勇將尹子奇率十萬勁旅進攻睢陽。

御史中丞張巡駐守睢陽,見敵軍來勢洶洶,決定據城固守。敵兵二十餘次攻城,均被擊退。尹子奇見士兵已經疲憊,只得鳴金收兵。晚上,敵兵剛剛準備休息,忽聽城頭戰鼓隆隆,喊聲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隊準備與衝出城來的唐軍激戰。而張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時擂鼓,好像要殺出城來,可是一直緊閉城門,沒有出戰。尹子奇的部隊被折騰了整夜,沒有得到休息,將士們疲乏已極,眼睛都睜不開,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這時,城中一聲炮響,突然之間,張巡率領守兵衝殺出來,敵兵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亂作一團。張巡一鼓作氣,接連斬殺五十餘名敵將,五千餘名士兵,敵軍大亂。張巡急令部隊擒拿敵軍首領尹子奇,部隊一直衝到敵軍帥旗之下。張巡從未見過尹子奇,根本不認識,現在他又混在亂軍之中,更加難以辨認。張巡心生一計,讓士兵用秸稈削尖作箭,射向敵軍。敵軍中不少人中箭,他們以為這下玩了,沒有命了。但是發現,自己中的是秸稈箭,心中大喜,以為張巡軍中已沒有箭了。他們爭先恐後向尹子奇報告這個好消息。張巡見狀,立刻辨認出了敵軍首領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將南霽雲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子奇左眼,這回可是真箭。只見尹子奇鮮血淋漓,抱頭鼠竄,倉皇逃命。敵軍一片混亂,大敗而逃。

戰爭中,打敗敵人,利益是取之不盡的。如果滿足於小的勝利而錯過了獲取大勝的時機,那是士兵的勝利,將軍的累贅,主帥的禍害,戰功的損失。打了個小的勝仗,而不去摧毀敵軍主力,不去摧毀敵軍指揮部,捉拿敵軍首領,那就好比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古代交戰,兩軍對壘,白刃相交,敵軍主帥的位置比較容易判定。但也不能排除這樣的情況:敵方失利兵敗,敵人主帥會化裝隱蔽,讓你一時無法認出。

王,是國家、社團、機構、部門、宗派或幫會等社會組織的首領或核心人物,是組織展開集體行動的指揮調度中心,是組織發揮整體力量的樞紐或關鍵,如領頭羊的作用。人們常說槍打出頭鳥,世間大多數人怕當出頭鳥,習慣隨大流。因此一個組織的形成和發展取決於少數關鍵人物。一旦關鍵人物不存在,便樹倒猢猻散。所以,要消滅和瓦解一個組織,攻擊的重心是它的首領和核心人物,一旦把他們擊倒,組織就會群龍無首。用古人話說即「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擒王是控制和消滅一個組織的首要任務或核心任務,但具體的實施又有很多做法,並可以用很多計謀。硬擒硬殺是一種辦法。但往往要付出極高的代價而且不易成功。荊軻刺秦王就是一個例子,目的沒有達到,自己先成了肉泥。

調虎離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王是虎,王和部眾在一起,如龍在潭,虎在穴,王和部眾結成一體,堅不可摧。設法引誘王離開部眾,使王和部眾無法接觸與聯繫,先擒孤立的王,再打擊部眾,如同搗無虎之虎穴,敵對組織便能迅速被破壞或消滅。

美人計用來擒王或控制王也威力很大。勾踐先用西施的美色擒住夫差,然後滅吳;中國帝王們以真公主假公主擒住番邦君王,使番邦臣服中國;竊權弄國的臣子,和武力擒王相比,代價要小得多,成功係數要高得多。

擒王,還有很多方法,三十六計中,很多計都可以用於擒王。而方法之中,又可以有很多變通。其方法是常變的,擒王這條原則卻是恆定不變的。

在銷售中利用擒賊擒王之計主要體現的是:

①牢牢抓住有購買決定權的客戶,集中全力攻下他的心。銷售中,銷售員可能會與客戶方多人打交道,這時候一定要找出有決策權的目標客戶,然後一舉攻陷,如果跟其他人過多糾纏也只是在白白浪費力氣。

②抓要害計,抓關鍵計,抓樞紐計,抓「千鈞」之「一發」計。打蛇打七寸,銷售就要抓住關鍵點,讓客戶不得不購買。

不要忽視購買者的朋友

五月份,夏裝剛剛上市。兩位小姐走進了一家服裝店,兩人一邊聊天一邊在裙裝貨架翻翻揀揀。過了一會兒,個子稍高的小姐請導購給找一件M號的黃色長裙,導購小王迎了過去:「請問是哪位要試穿呢?」高個子指了指旁邊那位笑得很柔和的同伴:「她!」

顧客試穿後效果整體不錯,只是腰線部分稍顯緊了一點,如果穿大一號的呢就又太肥了。顧客似乎很喜歡這件衣服,一直問旁邊的朋友:「你覺得行嗎?緊也不是很明顯吧!」小王連忙說:「其實這樣就可以。夏天的時候女孩子通常都要再瘦一點的,到時候不就正好了嘛!」

高個子小姐很挑剔:「那怎麼行?萬一到時候不瘦反而胖了呢?」小王沒有理會高個子,側過身對顧客說:「這款裙子我們家拿貨較少,這個M號就剩一條了,小姐喜歡的話就一定不要錯過啊!」

高個子有點不高興:「就剩一條?你們賣貨的還真是,都會這麼說!走吧,咱們再去看看別的!」顧客有點戀戀不捨地放下裙子轉身跟朋友出門了……

喝低檔酒的客戶

一位房地產推銷員去訪問一位顧客。顧客對他說:「我先生忙於事業,無暇顧及家務,讓我做主用幾十萬元購買一套房子。」推銷員一聽非常高興,便三番五次到她家拜訪。有一次,他們正在談話,有人敲門要購廢品,這位太太馬上搬出一堆空酒瓶與收購者討價還價,推銷員留心一看,這些酒多是一些低檔酒,很少有超過10元錢的,推銷員立即起身告辭,從此便不再登門。

仔細觀察判斷客戶購買能力

人的衣著特點,受他的文化修養、社會地位、生活水平、職業、性格、年齡和民族等因素影響。由於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用於穿戴的支出佔總收入的比例也越來越大。服飾已成為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客戶的服飾可以判斷他的職業特點和購買力水平,作為推薦商品、做好銷售服務工作的依據。這個規律雖然不絕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方法還是奏效的。銷售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已總結出這方面的規律,因而能在短時間內大體判斷出客戶的購買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判斷客戶的職業。

銷售員走入客戶的辦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客戶的服飾。西方經濟專家認為,從服飾可以判斷客戶的職業,有以下三種。

(1)從服飾面料來看

從事腦力勞動和待遇較好的服務人員、企業家、業餘文藝界人士等高薪階層人士,他們的工作對服裝磨損不大,多喜歡選擇質地柔和、飄逸輕柔的布料,如柔姿紗、綢緞、針織面料等;而從事體力勞動者及一般工薪階層,考慮到耐穿耐磨,多喜歡選用編織牢固、質地厚實的布料,如的確良、卡其等。

(2)從服飾款式來看

一般政府工作人員、公司職員或商人多數是西裝領帶、革履,給人以精明能幹、處事嚴謹、守信用、講效率的形象。而一般文化修養較高的學者、教師及其他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多數人對衣著款式不追求時髦,比較喜歡中山裝、夾克衫、針織外衣。他們長期伏案筆耕,研究學問,會有不少人還戴著眼鏡。農民則愛穿傳統式樣的衣服,有的還身著民族服裝。工人多穿勞保工作服和式樣比較新潮的衣服。

(3)從服飾色彩來看

每個人選擇的服裝顏色與他所處的生活環境相關,要求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生活在繁華城市的工薪階層,喜歡柔和含蓄、高雅協調的中間色調的服飾,求得心理上的安靜,使服飾與工作環境及個人地位相協調。在農村,年輕人大多數較喜歡對比度大,給人以熱烈、興奮感覺的紅、綠等較鮮艷的顏色,這些顏色在農村青山碧水烘托下給人以美和反差強烈的感覺。中老年人則喜愛顏色偏深的服裝,方便農活,耐臟耐洗。

其二,客戶購買能力的判斷。

客戶對商品的需求和愛好與其購買能力有很大關係。需求和愛好要以購買能力為基礎,經濟條件好、收入多,對商品的需要、愛好才能實現。一般來說,穿戴服飾質地優良、式樣別緻、名優產品、價格昂貴的,即表明其有較高的購買力水平,有經濟實力追求穿戴享受。而服飾面料普通、式樣過時的客戶多是購買力水平較低,正處於溫飽水平,還無力講究穿戴享受。從職業種類看,城鎮工薪階層服飾較好,購買力較強;農村農民、城鎮無業者,收入低,服飾相對較差,購買力也相對較低。

通過觀察客戶的服飾打扮,大體上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