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 敵戰計 第09計 隔岸觀火——把握時機成功銷售

陽乖序亂,明以待逆。暴戾恣雎,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正面佯攻、佯動等迷惑敵方的軍事行動,利用敵人被我「示之以動」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虛而入,以達軍事上的出奇制勝。

本計名最初見於唐代僧人乾康的詩:「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而其思想,則早見於《〈戰國策〉·燕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蚌張開殼曬太陽時,長嘴鳥去啄它的肉,被蚌夾住了嘴,互相爭持不下,結果一起被漁翁捉住了,此計的特點是:以靜觀變,隨變而動,使敵人內部互相殘殺,自相削弱。當兩股敵對勢力相爭時,既不援助,也不魯莽干涉,靜觀其變化,直到事情發展到有利於自己的地步,才相機行動,及時出擊,坐收漁利。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君,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歸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後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他又考慮,如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禦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懼怕袁氏吞併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併。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我料!」

隔岸觀火,意同「坐山觀虎鬥」,使用的正確方法是靜止不動,讓他們相互殘殺,力量削弱,甚至自相瓦解。但隔岸觀火要根據具體情況運用,「觀」不是消極地看,除了「觀」之外,還要想辦法讓火燒得更大,甚至還要趁火打劫,從中漁利。當然,當火未燒起時,敵人內部矛盾尚未激化時,不是隔岸觀火,而是趁火打劫,那就錯了,因為火候不到,一施加壓力,敵人就會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對外。此計正是運用本卦順時以動的哲理,說坐觀敵人的內部惡變,我不急於採取攻逼手段,順其變,「坐山觀虎鬥」,最後讓敵人自殘自殺,時機一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舉成功。「趁火打劫」,是乘敵人遭遇天災、內亂,或內憂外患交加的困境之際,給以打擊,從而撈取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好處,但是這種招法,玩不好就會惹火上身,以致自焚。

如果一個國家或一個集團遭遇天災或內亂之火,而它的整體力量又沒有在火中燒光,來自外部的打擊,就會使國家或集團內部的矛盾勢力結成一個整體,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抵抗與反擊打劫者,消滅打劫者。

因此,如果要打擊並消滅敵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觀望,看火勢發展,等待火勢蔓延,從內部燒垮敵人的有生力量,坐收漁利,這才是隔岸觀火的精髓。

「隔岸觀火」也並非全然「坐觀」,等到時機成熟,就要由「坐觀」轉為「出擊」。

在現代銷售活動中,利用此計主要是指在銷售過程中,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等待客戶釋放購買信號,立刻抓住信號並進一步發揮直至達成交易。可見,運用隔岸觀火之計不應是消極等待、觀望,而是要充分把握時機,促成客戶的購買,取得成功。

一份拖沒了的訂單

張峰是某配件生產公司的銷售員,他非常勤奮,溝通能力也相當不錯。前不久,公司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配件,較之過去的配件有很多性能上的優勢,價格也不算高。張峰立刻聯繫了他的幾個老客戶,這些老客戶們都對該配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此時,有一家企業正好需要購進一批這種配件,採購部主任對張峰的銷售表現得十分熱情,反覆向張峰諮詢有關情況。張峰詳細、耐心地向他解答,對方頻頻點頭。雙方聊了兩個多小時,十分愉快,但是張峰並沒有向對方索要訂單。他想,對方還沒有對自己的產品了解透徹,應該多接觸幾次再下單。

幾天之後,他再次和對方聯繫,同時向對方介紹了一些上次所遺漏的優點,對方很是高興,就價格問題和他仔細商談了一番,並表示一定會購進。這之後,對方多次與張峰聯絡,顯得非常有誠意。

為了進一步鞏固客戶的好感,張峰一次又一次地與對方接觸,並逐步和對方的主要負責人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他想:「這筆單子已經是十拿九穩的了。」

然而,一個星期後,對方的熱情卻慢慢地降低了,再後來,對方還發現了他們產品中的幾個小問題。這樣拖了近一個月後,這筆到手的單子就這樣黃了。

張峰的失敗,顯然不是因為缺乏毅力或溝通不當,也不是因為該產品缺乏競爭力,而是因為他沒有把握好成交的時機。所以當你認為買家已經準備成交了,那就全力推動吧!當客戶發出成交信號時,請立即停止對產品的介紹,索要訂單。過於追求完美,過於謹慎,只會讓你錯失良機。

成功的電話銷售

電話銷售人員:「您好,呂先生,公司,我是小劉。」

客戶:「哦,小劉啊。」

電話銷售人員:「上次談的關於課程培訓的事,您考慮得怎麼樣了?」

客戶:「我看過你們發來的一個課程資料,這個能不能便宜一些啊?因為你知道我們公司至少要派四個人參加呢!」

(購買信號)

電話銷售人員:「原先提到的價格確實是全國統一價格,實在不好意思,不能幫您。」

客戶:「這樣……(短暫沉默)現在多少人報名了?」

(購買信號)

電話銷售人員:「現在已經有25人,大部分來自您所在的行業,有公司等,關於培訓名額您有比較準確的數字嗎?」

客戶:「四個或五個吧。」

電話銷售人員:「如果這樣我先給您留四個名額吧。」

客戶:「不不,我想想,還是留五個吧。」

電話銷售人員:「可以,呂先生,課程就要開始了,我需要安排住宿問題,請問報名回執您估計什麼時候可以發給我。」

(抓住成交信號,進行發揮。)

客戶:「……明天吧。」

電話銷售人員:「好的,謝謝您,我等您回執,如果因為別的原因沒有收到您的回執的話,我再打電話給你,好嗎?」

客戶:「可以,我安排一下,就發給您。」

電話銷售人員「好的,謝謝您,還需要什麼幫助嗎?」

客戶:「沒有了。」

電話銷售人員:「好,再次感謝您,再見!」

一次乾淨利落的銷售就這樣結束了,銷售員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為準確地抓住了顧客發出的購買信號。

把握時機主動地請求客戶購買

很多推銷員,尤其是剛入行的推銷員在面對客戶時,不敢說出請求成交的話,他們害怕遭到客戶的拒絕,生怕只因為這一舉動葬送了整筆交易。其實推銷員所做的一切工作,從了解客戶、接近客戶,到後來的磋商等一系列行為,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交,而遺憾的是,就是這臨門一腳也是最關鍵的一環卻是推銷員最需要努力學習的。

在客戶猶豫不決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等待,因為一些客戶可能會說服自己不要購買,或是自己也鬧不清自己的真正需求。作為銷售人員,在工作中應當掌握主動權,尤其是在即將達成交易的時候。客戶可以有技巧地引導客戶做決定,但是這種決定權轉移的時候,過程要顯得流暢和自然。

那麼達成協議的障礙有哪些呢?

(1)害怕拒絕

有的銷售人員不能主動地向客戶提出成交要求。

這些銷售人員害怕提出成交要求後,如果客戶拒絕會破壞洽談氣氛,一些新銷售人員甚至對提出成交要求感到不好意思。

據調查,有70%的銷售人員未能適時地提出成交要求。許多銷售人員失敗的原因僅僅在於他們沒有開口請求客戶訂貨。美國施樂公司前董事長波德·麥克考芬說,銷售人員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不要訂單。不提出成交要求,就像您瞄準了目標卻沒有扣動扳機一樣。這是錯誤的。沒有要求就沒有成交。

客戶的拒絕也是正常的事。美國的研究表明,銷售人員每達成一次交易,至少要受到客戶6次拒絕。銷售人員學會接受拒絕,才能最終與客戶達成交易。

(2)等待客戶先開口

有的銷售人員認為客戶會主動提出成交要求,因此,他們等待客戶先開口。

這是一種錯覺。一位銷售人員多次前往一家公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