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亞洲大戰 第868章 綠教區的兩種未來

隨著明軍在兩疆地區節節勝利、當地兵員越招越多,這些新武裝的名分問題也越來越凸顯了。之前明軍總是也把他們歸為「白衛軍」,打算讓他們名義上屬於自由俄羅斯的。但是現在相繼有幾位大臣提出異議,說既然兵是在兩疆的土地上招的,而兩疆又屬於大明的領土,那麼為什麼從大明領土上徵召的軍隊要叫「白衛軍」、並且要歸俄羅斯管轄呢?

統帥部很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這與其說是一支部隊的名分問題,倒不如說是這關係到兩疆的名分問題。統帥部和內閣開了一個會,軍政兩套班子商議決定,今後凡是在大明領土上招募的軍隊、或者在準備劃入大明領土的土地上招募的軍隊,一律併入明軍體系。如果今後打到了更西邊,比如哈薩克,那麼在那裡徵召的軍隊就可以叫做白衛軍,名以上歸自由俄羅斯管轄。

決定作出後,內閣和統帥部以奏章的形式擬了一份電文,發給了朱佑榕,奏請批准實行。朱佑榕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她拿不定主意,又給向小強看。向小強看後有種驚醒的感覺:確實是這麼回事!這事關兩疆的合法性問題,的確馬虎不得。——這麼重要的問題,自己竟沒有想到,還是內閣大臣先想到了……不過向小強轉念一想,也就能夠自我安慰了:這也正常啊。內閣大臣是幹什麼的?不就是這種政治上的事情最在行嗎?要說讓自己這個小夥子比那些搞了一輩子政治的老頭們還牛,那要求也太高了啊,哈哈。

「嗯,」向小強點點頭,把奏章還給朱佑榕,「說的在理。沈閣老想得還挺周到的。」

「那我批不批?」

向小強很知道分寸,他笑道:

「這得你看著辦。我要是你我就批。」

朱佑榕笑道:

「那我批了哦?」

「哎呀,哪兒那麼磨嘰呢……批吧批吧。」

朱佑榕咯咯笑著,拿起硃筆「披紅」過,然後把奏摺遞給衛子衿拿去用印了。

……

自此,在兩疆徵召的新部隊,都成了明軍部隊。但是,這些當地部隊被分成了兩種,一種就是明軍正規部隊,按照大明陸軍給番號,穿大明陸軍制服。配給明軍相同的武器、裝備、伙食、軍餉,而且長途機動行軍也都是乘坐軍車。總之一切都跟明軍相同。

另一類叫做「訓練部隊」,在裝備、武器、伙食、軍餉等各方面比正規部隊差不少,連制服都是單獨設計的,質量做工也差不少。這些部隊也沒那麼多軍車,要麼是步兵,要麼就是騎兵,運輸工具也多是馬車驢車,硬體水平和蘇軍差不多。

前一種「正規部隊」數量很少,門檻較高,不是誰都能進的,要經過精挑細選,除了體格強壯、作戰勇敢、訓練成績突出之外,還要受過教育,有一定的文化。也就是說,整體素質不能和明軍部隊相差太遠。而後一種「訓練部隊」數量就很多了,佔了新征部隊的80%—90%。

這種差別化處理,是沈榮軒的主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都按照明軍正規部隊的標準,那麼開支太高,國家養不起那麼龐大的新增軍隊。但如果把這些穆斯林部 隊完全都作為二等部隊、在各方面給予歧視的話,又不利於軍心穩定,很容易引起這些穆斯林官兵的不滿,認為漢人把他們當廉價炮灰用。就算不會出什麼事,這些民族部隊也會對大明沒有認同感,覺得這場戰爭不是自己的戰爭,和自己沒關係,自己是替那些「老爺」們打仗。那麼時間長了,民族部隊的戰鬥力和士氣都會大幅降低,類似歐洲大戰中奧匈帝國的那些「僕從國士兵」。

其實,大明原來建立白衛軍、大幅徵召當地人,就是想在有限的精兵之外,也有大量廉價炮灰用的。「精品」和「量產」相互補充,效果會很好。但是現在不行了,都弄成「精品」又養不起,所以就設一個門檻,保持從下往上的流動性,給人以希望——想當「精品」嗎?想進入更優秀的部隊、和更優秀的戰友一起作戰嗎?想用更好的武器嗎?想吃更好的食物嗎?想坐汽車坐裝甲車嗎?想拿十倍的軍餉嗎?想要更廣闊的升遷機會嗎?好,那麼努力讓你自己更優秀吧!努力作戰、努力訓練、努力學習文化,當符合條件了之後,就可以提出申請,加入正規部隊,每個人都有機會。

不看你的民族、不看你的出身,只看你是否夠優秀。——這是沈榮軒試圖賦予這道門檻的一個意義。別的不說,起碼明軍正規軍士兵一個月的軍餉,就等於兩疆貧苦牧民或農民將近一年的收入。這種吸引力是巨大的,足以驅使著「訓練部隊」的士兵加倍賣力。而明軍也說到做到,只要你覺得自己可以了,提出申請,經過了軍事和文化兩項考核,你就能進正規部隊了。而明軍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每天都在受理申請、進行考核,而每天也確實讓一些民族士兵加入了正規部隊。

……

這種榜樣的刺激力量是最大的。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前一天隔壁班的阿卜杜拉那小子還跟我們一樣,吃麵餅、喝稀粥、扛步槍、用兩條腿行軍、拿著每月八毛錢的軍餉,今天考試合格,人家就調到正規部隊去吃罐頭、吃水果、挎衝鋒槍、坐汽車行軍、拿每月七明洋的軍餉了。而且,人家那正規部隊陞官速度多快啊!

這麼一來,每人都有了「向上流動」的希望。這種「差別對待」非但沒有降低士氣,反而讓整個民族部隊每個人心裡都痒痒的。他們除了參軍時的「殺蘇軍、為親人報仇」的原始動力外,又有了更新、更持久的動力。雖然註定能進入正規部隊的只是少數人,但這足夠激勵著絕大多數人朝著這個方向使勁。

既然叫「訓練部隊」,那麼除了讓他們干一些炮灰的活兒之外,當然還要讓他們有「不當炮灰」的途徑。除了軍事訓練之外,明軍以連為單位,每個連設立一名軍事教官、一名文化教官。軍事教官負責隨時隨地規範他們的行動、提高他們的軍事素養,文化教官負責在不戰鬥的時候給他們上課。除了教他們漢語、漢字、算數,還有一些基本的歷史地理知識,以及伊斯蘭文化之外的知識。教員在軍中的地位很高,大致相當於蘇軍中的「政委」。簡單說來,軍事教官負責「正規化」,文化教官負責「漢化」,或者叫「去伊斯蘭化」。

教官告訴士兵們,將來兩疆的各地基層官員,將不再採用過去的王公、以及宗教長老了,而就從你們這些受過新式教育的人中選拔。你們誰學得好,誰就有希望成為基層的地方官。

這樣一來,對這些士兵的吸引力更大了,他們學習漢文化、世俗文化的動力更強了。但是他們的信仰還是百分百得到尊重的。每個人懷裡都是兩本書,一本古蘭經,一本明軍發的課本,想讀哪本都可以。不過畢竟每天的空閑時間都有限,你要是讀古蘭經多一些,那麼讀課本就會少一些,那麼文化成績就會不如別人,那麼進入正規部隊、以及將來成為地方官的機會就會更少一些。反之,機會就多一些。

這實際上就是要大力推行「政教分離」。這一點,大明將比之前的北清做得更徹底。北清時代,雖然兩疆屬於大清控制範圍,但是在各地,大部分具體的政權都掌握在當地王公和宗教長老手裡。北清在這裡的「政教分離」只停留在表面,或者停留在高層。而在基層,這裡實際上還是「政教合一」的。也就是「安拉掌管一切」。現在,大明將要推行的政策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先把下層權力從長老手裡拿過來,交給經過現代教育的官員。逐步讓宗教的影響力減少,退出世俗生活。

按照向小強的想法,將來兩疆的理想狀態是:應該像後世的迪拜、科威特、卡達、阿聯酋那樣,宗教僅僅是宗教,僅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應該像阿富汗、伊朗、巴勒斯坦那樣,成為生活的全部。同樣是綠教國家,但前者的人們眼界更開闊,更富有、更不愚昧,更願意去追求金錢、事業、愛情、以及其他世俗世界的美好生活,他們知道除了宗教,世界上還有更多的好東西。而不會向後者那樣,貧窮、愚昧、封閉,除了古蘭經教給他們的,在也不知道外界還有什麼好東西了,除了宗教,就不知道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了。

兩疆是大明的領土,註定會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麼將來發展成哪種模式,就看現在大明播下什麼種子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